馬世雄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后,被派往陜西周至當縣令。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里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第二天公開審案。
第二天白居易審案的時候,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禮)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我的理(禮)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么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然后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嘩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賄賂本官,按大唐律各打四十大板!”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于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素材解讀:白居易為何發怒?原因是白居易有自己的“官念”,即“清正廉潔”、“秉公執法”和“親民愛民”。現在看來,白居易這個“官念”也很時髦。他具備了為官者的基本素養,讓人可畏、可敬、可親。其品行不但在古代官場中是典范,也是如今一些干部學習的榜樣。
適用話題:自律 ?清廉 ?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