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熠,師慶三,馮 偉,曹慶立,竇隆洋,庫力孜那
(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7)
沙立它克能托銅礦礦床地質特征淺析
劉 熠*,師慶三,馮 偉,曹慶立,竇隆洋,庫力孜那
(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7)
沙立它克能托銅礦地處塔里木盆地西緣的西南天山南部。構造上處于由北西、北東和近東西向塔里木古基底斷裂構造和帕米爾突刺狀弧形構造組成。目前在區內圈定了3套成礦巖系:巴什布拉克組的褐紅色中薄層砂巖和粉砂巖,灰綠色的砂巖底部,暗灰色的中層—中薄層砂巖、粉砂巖。地表礦石主要以孔雀石形式出現,偶見少量的黃銅礦和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長石和石英。通過對該礦床區域成礦條件及礦床地質特征的探索分析,初步確定沙立它克能托銅礦床為沉積型砂巖銅礦床。
沙立它克能托;沉積型砂巖型銅礦;礦床地質特征;孔雀石
沙立它克能托銅礦位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東南部山區瑪依喀克一帶的沙立它克能托地區,行政區劃屬新疆烏恰縣所管轄。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該區域主要是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20萬的航測,并編制了礦產圖[1-2]。隨著烏拉跟鉛鋅礦的發現,進行了烏拉根外圍1∶5萬的地質調查并提交了1∶5萬礦產圖[4]。此外,不同時期,各科研院所和有關地礦單位在本區域進行了1∶1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綜上所述,研究區的區域地質資料總體上已達到1∶1萬。現有資料可進行成礦地質條件分析,通過化探工作,圈出了大量重砂、水系沉積物等化探異常,特別是近幾年來區域內經1∶10萬水系沉積物[5]測量和1∶10萬地質填圖工作,發現了銅、鋅、鉛、金等多處礦化線索。圈出了品位較高的銅、鉛、鋅礦體及礦化體,展示了該區良好的找礦前景。本文就該區的地質特征進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為進一步優選找礦靶區提供依據。
1.1 區域地質背景
該區域的基本構造格架主要由北西、北東東和近東西向塔里木古基底斷裂構造和帕米爾突刺狀弧形構造(俗稱帕米爾構造結)組成。沿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與烏恰斷裂交匯區,由西向東發育的烏拉根次級盆地、黑孜威次級盆地、托帕次級盆地、窮庫爾山間坳陷盆地,均處于構造活動區。區域內礦床、礦點、礦化點分布較多,尤其以銅、鉛、鋅為主要礦種和礦產地,是天山南脈南部地區重要的找礦遠景區之一[6]。
區域地層:區域地層屬于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塔里木地層區所屬的喀什地層小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的長城系,古生界的志留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的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構造:區域褶皺構造發育。在區域中部存在一規模較大的向背斜構造。區域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多為逆斷層,次級構造單元的界線均以逆斷層為界。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①元素在水系沉積物中特征:區域以富集Ag、As、Sb、W、Pb、Zn、Ba為特征,其濃度克拉克值大于1。其中變異系數(Cv)最大的元素為Au、Pb、Sr,分別達1.98、1.93、0.88[5],說明這3個元素在該區的集中分散特性較好,對形成相應的礦產極為有利,是該區的主要成礦元素。白堊系和古近系和新近系中,Cu的變異系數最大,分別達0.8和0.62,與這2個地層中產出有沉積型銅礦有關。②地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該區的元古界和古生界中產出眾多的銅、鉛鋅、黃鐵礦和金等礦床(點),Cu、Pb、Zn、Cd等元素具有高背景區地球化學場。
1.2 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分析
已有的資料表明本區域為Cu、Pb、Zn、Cd高背景區,說明本區域富含Cu、Pb、Zn、Au、Cd、S等成礦物質,且由凹陷盆地向兩側構造帶表現為Cu、Pb、Zn、Sr、Au異常向Pb、Zn異常和Cu、Au異常過渡,顯示成礦元素演化的繼承性和配套性[7-8]。盆地鹵水為成礦提供了成礦物質,在西塔里木盆地鹵水常與油氣混合噴出,含有鉛、鋅、銅等金屬物質,表明油氣熱鹵水與鉛、鋅、銅成礦有密切關系。
含鉛鋅礦層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K1kz)出露穩定,厚度大,有利于礦化。上部砂(礫)巖中具層紋狀的天青石和鉛鋅礦化,并且平面展布和縱向延深均較為穩定,由于次生富集作用,深部具有良好找礦前景。
沙立它克能托銅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緣的西南天山南部,地勢總體為南西高北東低。出露地層主要為新生界的古近系的巴什布拉克組(E2-3b)和新近系的克孜洛依組[(E3-N1)k],安居安組(N1a),帕卡布拉克組(N1p)[7,9],另外有少量的第四系沖洪積砂礫和殘坡積物及山前盆地沉積。研究區未發現巖漿巖出露。研究區內構造簡單,巖層僅以單斜形態產出。
地球物理特征:①瞬變電磁特征:對該物探剖面分析,在剖面范圍內主要的電性層有3層。②激電中梯掃面:該物探平面圖點距40m,長度50m,縱軸為測線號,橫軸為點號,剖面方向為由南向北,反映地下300m深度平面電性特征。梯視電阻率平面圖范圍內視電阻率值在40~460Ω·m范圍內變化,地表基本呈層狀分布,從極化率平面圖分析,整個平面圖極化率均在0.5~3.1之間,變化范圍比較大,結合視激電中梯視電阻率和極化率變化情況,有成型銅礦層所反映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即在350m深度平面,有成型銅礦層存在。
礦產分布特征:研究區目前發現1條銅礦化帶。礦化帶中的銅礦具典型的層控特征,賦礦層位主要為古近系始新統巴什布拉克組的上部褐紫色、灰綠色的薄層—中薄層砂巖、細砂巖和粉砂巖以及新近系烏恰群下部中新統克孜洛依組的灰色、褐灰色的中厚—中薄層巖屑砂巖,目前已在區內圈定了3套有利的成礦巖系。
3.1 礦體特征
基本查明了賦礦層位是古近系的巴什布拉克組(E2-3b),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走向近南西向。確定的含銅礦帶在研究區內呈北西、南東向順層展布。延伸方向和研究區內的地層走向基本一致,顯示出明顯的層控特征。經地質測量及探礦工程在含銅礦帶內大致圈定出3條銅礦體即:L1號銅礦體、L2號銅礦體、L3號銅礦體(詳見表1)。

表1 L1、L2、L3銅礦體特征一覽表
3.2 礦石質量
L1號銅礦體、L2號銅礦體和L3號銅礦體中有用組分以孔雀石(堿式碳酸銅)為主,偶見極少量黃銅礦。(詳見表2)。

表2 L1、L2、L3號銅礦(礦化)體礦石礦物分類表
3.2.1 礦石礦物
孔雀石:孔雀石地表出露顏色為藍綠—暗綠色,晶型呈自形—他形柱狀或針狀,硬度4~6,比重3.9~4,以塊狀、皮殼狀、土狀、膠狀分布于圍巖順層產出。
黃銅礦:地表中僅偶見極少量的黃銅礦,其顏色為黃色,鏡下呈顯微它形粒狀,粒徑約為0.02~0.03mm。在礦石中的含量僅占0.5%~1%。
黃鐵礦:淺黃色、黃色,多為他形顯微粒狀結構,粒徑約為0.03~0.1mm除了少量與黃銅礦伴生以外,其主要以浸染狀和星點浸染狀散布在石英顆粒的間隙中。
3.2.2 脈石礦物
石英:灰色,他形粒狀,多呈不規則至棱角狀和次渾圓狀,粒徑約為0.001~0.01mm,少數可達0.1mm。長石:主要是白色的斜長石,呈長條型的板狀,具棱角狀,不均勻地散布在含礦巖體中,周圍為石英所包裹,多數粒徑約為0.05mm,顆粒細小,肉眼難辨,須用顯微鏡確認。
3.2.3 共伴生有益組分
礦石中共伴生有益組分有Au、Ag、Co等。伴生Au的品位為0.008~0.07g/t,Ag的品位分別為0.6×10-6、7.1×10-6、9.3×10-6,達到了伴生礦的利用要求,Co的品位為0.001×10-2含量較低。
3.2.4 有害物質成分
As、Sb,S、P,根據鄰近礦區所有的光譜分析,工程中As元素含量一般(820~1720)×10-6,最高達3180× 10-6;Sb元素含量一般(30~343.50)×10-6,最高達502× 10-6;As、Sb與Cu、Ag、Zn、Pb元素的含量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S、P含量均低于0.1%。
4.1 礦床成因
依據區域地質資料結合野外地質工作所獲得的數據,分析認為該礦區銅礦與其所處的沉積地層關系密切,根據礦床特征,結合對比區域類似礦床分析,認為該區的含銅礦床應屬于砂巖型銅礦床。礦床中銅礦體的分布、形態、產狀受地層控制,產狀和其所賦存地層基本一致,據此推斷其含礦物質可能來源于匯集沉積盆地鹵水富集而成。銅礦體品位高低與所含巖層中銅的背景值有關。
4.2 找礦標志
該礦的找礦標志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根據地表穩定延伸的綠色孔雀石礦化帶來尋找潛在礦體,其中以L1號礦體表現最為明顯,沿其追索即可確定礦化的范圍。
(2)巴什布拉克組內的紫紅色砂巖、粉砂巖和灰綠色的介殼砂巖、砂巖、細砂巖2套巖層之間所夾得薄層淺色泥巖含有延伸穩定的薄層含銅礦體,可作為找礦標志。
(3)巴什布拉克組上部的一層中厚層石英砂巖底部含穩定延伸的層狀礦體,其石英砂巖的出露亦可作為該礦的找礦標志。
根據礦床地質特征,綜合得出以下結論:
(1)新生界始新統—漸新統的巴什布拉克組為研究區最重要的賦礦巖系,在區域新生界和古生界具有銅、鉛、鋅等元素含量高,為成礦提供了金屬物質來源。
(2)礦體呈層狀、似層狀,走向近南西向,地表延伸穩定、順層分布。確定的含銅礦帶在研究區內亦呈北西、南東向順層展布,延伸方向和研究區內的地層走向也基本一致,顯示出明顯的層控特征。
(3)礦床特征顯示該礦床規模為一小型富銅礦,單層礦體延伸長,厚度小,品位變化幅度不大。
(4)地表含銅礦物主要為孔雀石,其穩定的帶狀分布也成為了該區主要的找礦標志。
(5)根據銅礦產出地質特征,初步確定該礦床類型為沉積型砂巖銅礦床。
[1]中蘇稀有金屬公司.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20萬區域地質圖和礦產圖[E].
[2] 航測大隊.1∶20萬航測[R].1952~1953.
[3]盆地成油專題研究[E].1959.
[4] 新疆地礦局喀什第二地質大隊.1∶5萬地質調查地質圖[R].1961.
[5] 國家三0五項目辦.1∶20萬低密度水系沉積物金屬測量[R].1998.
[6]白洪海,石玉君.西南天山砂巖型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新疆有色金屬,2008,31(4):14-18.
[7]胡慶雯,劉宏林.新疆烏恰縣薩熱克砂巖銅礦床地質特征與找礦前景[J].礦產與地質,2008,22(2):131-134.
[8]李豐收,王偉,楊金明.新疆烏恰縣烏拉根鉛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探討[J].礦產與地質,2005,19(4):335-340.
[9]陽翔,謝世業,莫江平,等.新疆烏恰縣烏拉根鉛鋅礦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研究[J].礦產與地質,2012,26(6):483-489.
P618.41
A
∶1004-5716(2015)10-0162-03
2014-11-05
劉熠(1981-),男(漢族),新疆庫爾勒人,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礦產普查與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