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張洪信,熊國慶,向 通,陽蓮錦
(1.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7地質大隊,貴州貴陽550018;2.貴州地礦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貴州貴陽550002)
貴州省織金縣新華井田煤層特征對比及煤質分析
張 華*1,張洪信1,熊國慶1,向 通1,陽蓮錦2
(1.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7地質大隊,貴州貴陽550018;2.貴州地礦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貴州貴陽550002)
織金縣是貴州省主要的產煤區之一。根據貴州省織金縣新華井田煤炭普查所獲地質成果資料,經過系統綜合分析,建立了標志層B1-B5,通過該區標志層B1-B5地質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煤層特征的對比分析,闡明了含煤巖系煤層對比劃分的方法和特點,為含煤巖系煤層的對比劃分提供可靠的依據,指出了織金縣新華井田煤層、標志層特征對比的意義和作用。
煤層特征;煤質分析;對比方法;標志層;地球物理特征
織金縣新華井田煤礦普查項目是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貴州省財政廳《關于下達貴州省2006年地質勘查基金(周轉金)投資礦產資源勘查項目任務的通知》(黔國土資發[2006]144號)及貴州省礦權儲備交易局地勘基金(周轉金)項目公告,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7地質大隊按照相關規定投標并中標。受省礦權儲備交易局委托,按照審查通過的實施方案于2007年4月進場開展野外勘查地質工作,2008年5月全面結束野外勘查地質工作。經省礦權儲備交易局組織專家組對野外勘查工作驗收合格后,轉入室內資料綜合整理、編繪圖件及報告編寫。通過對貴州省織金縣新華井田煤炭普查區龍潭組含煤地層的含煤性、煤質及可采煤層與標志層進行綜合對比,認為對查明該區煤炭資源賦存規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井田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的西緣[1]。以北東向褶皺、斷裂構造為主。褶皺主要有戈仲伍背斜、鄔元壩背斜、煤洞坡向斜、新華向斜、桂果向斜;斷層構造以北東向組戈仲伍斷層為代表。褶皺形態較緊密,褶皺兩翼出露地層傾角為緩傾至中等傾角,井田褶皺構造及斷裂構造較發育[2](圖1)。
井田內及附近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震旦系燈影組(Z2dy)、戈仲伍組(Zgz);寒武系牛蹄塘組(∈1n)、明心寺組(∈1m);石炭系九架爐組(C1jj)、擺佐組(C1b);二疊系梁山組(P2l)、棲霞組(P2q)、茅口組(P2m)、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龍潭組(P3l)、長興至大隆組(P3c+d);三疊系夜郎組(T1y)、永寧鎮組(T1yn)。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類(石灰巖、白云巖、磷塊巖、含磷白云巖、生物屑灰巖、含燧石灰巖等)、碎屑巖類(粘土巖、鈣質粘土巖、砂質粘土巖、砂巖、炭質泥巖、泥巖、水云母粘土巖等)及巖漿巖類(玄武巖、拉斑玄武巖、晶屑凝灰巖等)(圖1)。
井田含煤巖系上二疊統龍潭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陸源碎屑沉積為主的砂泥巖含煤沉積建造[3]。主要由粘土巖、粉砂巖、砂巖、炭質粘土巖、泥灰巖、含燧石灰巖、灰巖、煤(線)層等組成,煤系地層總厚度156.80~210.00m,平均182.70m。含煤7~17層,煤層總厚度2.41~9.14m,平均厚6.33m,含煤系數1.54%~5.19%。其中:可采、局部可采煤層4層,由上至下編號為M4、M6、M25、M32,可采總厚度1.37~5.66m,平均3.17m,可采含煤系數為0.88%~3.19%。
根據沉積旋回、巖性組合、含煤性標志層等特征,煤系自上而下可分為上、中、下3個含煤組。
(1)上含煤組(P3l3):從長興組至標志層B3為界,由粘土巖、炭質粘土巖、粉砂質粘土巖、粉砂巖、粘土質粉砂巖、灰巖及煤(線)層等組成。含煤1~7層,煤層單層厚0.10~3.45m,其中:(M4、M6)2層為可采煤層。本煤組厚38.8~58.0m,平均厚45.54m。
(2)中含煤組(P3l2):由粘土巖、炭質粘土巖、粉砂質粘土巖、粉砂巖、粘土質粉砂巖及煤(線)層等組成,厚69.50~98.10m,平均厚85.20m。含煤3~10層,單層厚0.05~1.94m。其中:含主要可采煤層1層(M25),頂界以B4號標志層底(生物屑灰巖底)與上含煤組分界。

圖1 新華井田煤礦地質簡圖
(3)下含煤組(P3l1):由粘土巖、含黃鐵礦粘土巖、粉砂質粘土巖、粉砂巖、灰巖及煤(線)層等組成,厚42.30~69.40m,平均厚51.23m。含煤2~5層,單層厚0.09~1.46m。其中:含主要可采煤層1層(M32),頂界以M25與中含煤組分界、底部以黃鐵礦粘土巖或粘土巖與峨眉山玄武巖或茅口組灰巖分界。
井田內含煤地層中含局部可采、大部可采煤層4層[4](編號M4、M6、M25、M32),其中M6煤層為全區大部分可采煤層,M4、M25、M32煤層為局部可采煤層。
據施工鉆孔成果資料,井田內主要可采煤層有4層,自上而下分別編號為M4、M6、M25、M32煤層,分述如下:
M4煤層:位于上含煤組上部,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煤層厚0.00~3.45m,平均厚0.87m,結構簡單,煤類單一,一般以標志層B2泥質灰巖為直接頂板,煤質變化中等。井田內局部可采,為不穩定煤層類型。
M6煤層:位于上含煤組中下部,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煤層厚0.19~2.19m,平均厚1.23m,局部含1層透鏡狀夾矸,結構簡單,煤類單一,一般以粘土巖為頂板,距標志層B2泥質灰巖0.00~19.83m,煤質變化中等。井田內大部分可采,為較穩定煤層類型。
M25煤層:位于中含煤組底部,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煤層厚0.00~1.69m,平均厚0.71m,局部含1層透鏡狀夾矸,結構簡單,煤類單一,一般以粘土巖、粉砂質粘土巖為頂板,下距標志層B5泥質灰巖4.59~40.28m,煤質變化中等。井田內局部可采,為不穩定煤層類型。
M32煤層:位于下含煤組底部,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煤層厚0.00~1.38m,平均厚0.89m,結構簡單,煤類單一,一般以標志層B6泥質灰巖為直接頂板,煤質變化中等。區內局部可采,屬不穩定煤層類型。
4.1 煤巖特征
井田內各煤層均為黑色,M4煤層以粉粒狀為主,少量碎塊狀、粒狀;M6、M25、M32煤層以塊狀、碎塊狀為主,少量粉粒狀。各煤層主要為條帶狀結構,似金屬光澤為主,少量玻璃、瀝青光澤;斷口主要為參差狀,少量階梯狀;內生和外生裂隙較發育,充填薄膜狀、網格狀方解石,含浸染狀、星點狀黃鐵礦。多以亮煤、暗煤為主,夾少量鏡煤和絲炭條帶,宏觀煤巖類型主要為半亮型煤。據煤巖鑒定資料,煤的顯微組分含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有機組分又可分為鏡質組和惰質組2大類,微觀煤巖類型為微鏡惰煤。
有機組分:鏡質組,以基質鏡質體、均質鏡質體為主,少量結構鏡質體和碎屑鏡質體。惰質組,多見半絲質體、氧化絲質體,次為碎屑絲質體,少量微粒體。
無機組分:主要以粘土礦物為主,次為黃鐵礦,少量石英。粘土礦物多為微粒狀團塊狀呈微層狀或充填細胞腔為主。黃鐵礦多呈微粒狀、球粒狀、細粒狀分散分布,部分呈莓粒狀集合體結核狀,少量充填胞腔,亦見充填裂隙。石英,呈微細粒狀、細粒狀零散分布,少量充填胞腔。方解石以細脈狀充填裂隙,亦見充填胞腔。
4.2 可采煤層煤質特征
從井田內局部可采、大部可采煤層(M4、M6、M25、M32煤層)工業分析、全硫及發熱量測試分析結果統計可知,原煤硫分均以黃鐵礦硫為主,硫酸鹽硫及有機硫較少,開發中有利于高硫煤的洗選脫硫。
井田內各煤層煤類均為無煙煤。全區主要為中灰、中硫、高硫、高熱值、中等固定碳、低揮發分、低磷煤,較高熱穩定性煤,煤灰熔融性以高熔灰分為主。煤中礦物雜質以粘土礦物、黃鐵礦為主;灰成分以組成粘土礦物的SiO2、Al2O3、Fe2O3為主。
5.1 對比方法
根據井田內煤系地層中分布的標志層或間接標志層,并結合煤層自身特點(如煤層間距、煤層厚度等)及物探測井物性資料對煤層進行對比。
5.2 標志層及其特征
井田內煤系地層中,有5層中厚層灰巖或泥質灰巖,展布穩定,易于識別,作為煤層對比的標志層,自上而下分別編號為B1、B2、B3、B4、B5。
標志層(B1):位于上含煤組頂部,底界上距長興組燧石灰巖底5.00~26.00m,平均11.80m。為灰色中厚層灰巖、泥灰巖,厚0.00~9.50m,平均厚5.20m。區內展布較穩定,為M4煤層的對比標志層,下距M4煤層0.00~3.30m,平均厚0.50m。
標志層(B2):位于上含煤組上部,M6號煤層之上,上距M4底5.00~13.70m,平均厚9.00m,下距M6煤層0.00~13.70m,平均厚4.20m。為灰色中厚層灰巖、泥灰巖,厚0.00~6.30m,平均厚2.90m。區內展布較穩定,為M6煤層的對比標志層。
標志層(B3):位于上含煤組底部,M6煤層之下,M16煤層之上,上距M6煤層6.80~38.30m,平均15.50m;下距M16煤層0.00~18.60m,平均9.50m。為灰色中厚層灰巖、泥灰巖,厚0.00~6.30m,平均厚2.90m。區內展布穩定,為M16煤層對比標志層。
標志層(B4):位于下含煤組中上部,M25煤層之下,上距M25號煤層4.60~40.30m,平均13.80m。下距M29煤層0.40~18.10m,平均厚10.40m。為灰色中厚層灰巖、泥灰巖,厚0.50~6.60m,平均厚3.40m。區內展布穩定,為M25煤層的對比標志層。
標志層(B5):位于下含煤組近底部,M29煤層之下,上距M29底1.20~14.40m,平均厚6.20m,下距M32煤層0.00~18.10m,平均10.40m。為灰色中厚層灰巖、泥灰巖,厚0.00~1.50m,平均厚0.60m。區內展布穩定,為M32煤層對比標志層,常為M32煤層的直接頂板。
5.3 井田內煤、巖層地球物理特征
從鉆孔柱狀圖可知井田內巖性主要為石灰巖、粘土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粘土巖、炭質粘土巖、煤(線)層等。
測井物性曲線與鉆孔柱狀圖對比,各巖性的物性差異很大,能正確區分碎屑巖、煤(線)層、非煤層。
從鉆孔的測井結果與編錄結果對比,大部份鉆孔煤層的測井見煤孔深值比鉆探見煤孔深值略偏小,煤層底板的測井孔深值比鉆探煤層底板孔深值略偏大;煤層測井厚度大部份比鉆探煤層厚度略偏大,少數鉆孔的煤層測井厚度比鉆探煤層厚度略偏小,但二者的差值均未超出規程規范允許的誤差。物探測井質量符合有關規范要求。
5.4 主要可采煤層分析對比結果
M4煤層:位于龍潭組第三段上部,B1之下,M6煤層之上。上距標志層B1煤層0.00~3.30m,平均0.50m。該煤層對比可靠。
M6煤層:位于龍潭組第三段中下部,B2之下,M16煤層之上。上距標志層B20.00~13.70m,平均4.20m。該煤層對比可靠。
M25煤層:位于龍潭組第二段底部,上距標志層B54.60~40.30m,平均13.80m,該煤層對比不可靠。
M32煤層:位于龍潭組第一段底部,一般以標志層B6泥質灰巖為直接頂板,該煤層對比可靠。
通過對織金縣新華井田煤炭普查工作,含煤巖系上二疊統龍潭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陸源碎屑沉積為主的砂泥巖含煤沉積建造。主要由粘土巖、粉砂巖、砂巖、炭質粘土巖、泥灰巖、含燧石灰巖、灰巖、煤(線)層等組成。含煤地層總厚度156.80~210.00m,平均厚182.70m。含煤7~17層,煤層總厚度2.41~9.14m,平均厚6.33m,含煤系數1.54%~5.19%。
井田內M4、M6、M25、M32等4層可采、局部煤層分布于煤系地層的中上部、中部和底部。可采總厚度1.37~5.66m,平均3.17m,可采含煤系數為0.88%~3.19%。井田內可采、局部煤層煤類均為無煙煤,為中灰、中硫~高硫、高熱值、中等固定碳、低揮發分、低磷煤。
通過含煤地層特征及含煤性、可采煤層及頂底板巖性特征、煤巖特征、標志層、地球物理特征、煤巖煤質等特點的對比分析,為該井田內含煤巖系煤層的對比劃分提供了可靠依據。
[1] 貴州省地質礦產局.貴州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查地質出版社,1987.
[2]貴州省革命委員會地質局.1∶20萬安順幅區域地質調報告[R].1978.
[3]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7地質大隊.貴州省織金縣新華煤礦地質普查報告[R].2009.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DZ/T0215-200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S].2002.
P642
A
1004-5716(2015)04-0140-04
2014-04-21
2014-04-24
貴州省地質勘查基金(周轉金)項目。
張華(1966-),男(漢族),貴州興仁人,工程師,現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地質礦產調查與勘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