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張曉娟,吳香萍
(1.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2.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中專見習護生臨床溝通情況調查分析
陳佳1,2,張曉娟1,吳香萍1
(1.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2.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目的了解我院中專見習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現狀,分析護生溝通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深入探討相應對策。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440名臨床見習護生進行調查,將臨床溝通能力分為4個一級測量指標、10個二級測量指標,并使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結果臨床溝通能力采用5分制,440名見習護生臨床溝通能力平均得分(3.44±0.08)分。其中,文字表達能力得分最低,身體語言溝通能力得分最高。護生對于臨床溝通能力的自我評價優于實際情況(P<0.05)。結論我院見習護生臨床溝通能力較差,護理教育者應從增加重視程度、改善現有教學體系與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加實踐機會、提高護生基本素質、制訂統一培養及考核標準等方面著手提高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
中專生;見習護生;臨床溝通能力
臨床溝通能力是護士核心能力之一,也是現代護理學教育的重點培養目標。筆者對我院中專二年級見習護生進行調研,了解他們在臨床溝通時的優勢與不足,傾聽護生對于學校開展溝通類課程的評價和建議,將調研結果統計分析,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
1.1 對象
采用定額抽樣法,在二年級中專英語護理專業(以下簡稱英護專業)、助產護理專業(以下簡稱助產專業)、普通護理專業(以下簡稱普護專業)每個專業中抽取2~3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分別是英語護理28班、29班,助產護理18班、19班,普通護理173班、174班、179班。調查對象篩選條件:(1)參加過一周或以上見習的護生;(2)對本研究有一定的參與積極性,承諾如實填寫問卷者。條件(1)、(2)必須同時滿足,共440名見習護生參與了調查。
1.2 方法
1.2.1 問卷設計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自行設計問卷,包括4個部分的內容:臨床溝通能力現狀共57題,每題1~5分;臨床溝通能力自評共1題,得分1~5分;護患溝通主觀認識共2題,每題1~5分;學校開展溝通類課程評價與合理化建議共4題。臨床溝通能力現狀題目分正反兩個方向,合理化建議采用主觀答題方式。
1.2.2 資料收集方法調查員選擇:經過統一培訓的兩名護理專業教師;地點選擇:安靜、干擾少,如無人的教師辦公室或教室。調查對象了解此次研究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后填寫問卷。
1.2.3 資料統計采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資料分析,對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
1.2.4 資料分析參考葉倩[1]對于護理專業大學生溝通能力評價工具的研究結果,結合我校中專護生實際情況,將臨床溝通能力現狀分為4個一級測量指標,10個二級測量指標。每題共5個選項,每個選項1~5分。見表1。

表1 見習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量指標
2.1 臨床溝通能力現狀
2.1.1 各專業及各班得分對比(見表2及圖1)

表2 各班二級測量指標得分對比(分)

圖1 各專業二級測量指標得分對比
我院中專二年級各班護生臨床溝通能力平均得分(3.44± 0.08)分,護生溝通能力屬于及格水平(3分≤及格<4分)。英護專業較普護專業和助產專業平均得分稍高(P<0.05),該專業護生在見習前還未學習護理禮儀與護理學基礎兩門課程,究其原因可能與該專業護生入學分數稍高、護生自身素質較高有關。
護生文字表達能力最差,與教師教學中較少安排寫作練習及護生自身文字功底差有關,護生身體語言溝通能力最好,與護理教師在理論和實踐學習中反復強調儀容儀表等有關。
2.1.2 見習護生臨床溝通的不足及優勢(見表3)
2.2 見習護生臨床溝通能力自評及實際得分(見圖2)

圖2 見習護生臨床溝通能力自評及實際得分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實際平均得分為(3.44±0.08)分,自評平均得分3.9分,護生自我感覺優于實際情況(P<0.05)。見習護生對于自身臨床溝通能力的不足認識不夠。
2.3 見習護生對自身溝通能力的主觀認識
95%的護生認為溝通對于護理工作很重要或重要;44%的護生認為良好的護患溝通主要取決于自身素質,29%的護生選擇臨床實踐,17%的護生選擇社會經驗,選擇課堂學習的護生所占比例低(6%),還有4%的護生選擇其他。
2.4 見習護生對學校溝通類課程的評價與合理化建議
2.4.1 見習護生對學校溝通類課程的評價59%的護生認為學校開設的溝通類課程不夠,65%的護生認為課堂教學對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有幫助。
2.4.2 護生的合理化建議(見表4)

表4 護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3.1 護理教育者應高度重視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
“能力是內化了的個體品質”,我校見習護生溝通能力得分較低,僅處于及格水平,護生溝通能力的提高絕不能只依賴于溝通類課程的開設,而應將溝通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環節中,如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臨床實踐等。每一位護理教育者都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護生的溝通能力,應意識到培養護生溝通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能在授課過程中只重視理論和技能的傳授。想要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僅依靠護理專業教師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學校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
3.2 整合溝通類課程教材,完善現有的教學體系
我院中專護生學習的溝通類課程包括:人際溝通、演講與口才、護理禮儀、護理文秘等,這些課程2課時/周,其中很多內容都有重復,有些案例甚至一模一樣,可將這些課程重新進行修訂,刪除不實用和重復的內容,并增加護理美學、臨床案例分析等內容,重新整合為一門新的人文護理課程,分別在4個學期學習,內容由易到難逐漸遞進,其中第1、2學期理論與實踐并重,第3、4學期側重實訓,并將課時數提升至3~4課時/周,這樣既可以避免知識的重復學習,又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能力。
3.3 完善課堂教學
有27.3%的護生提出要完善課堂教學,認為應提升教師的授課能力,增加護生的練習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練三者并重,并希望教師采用多種形式授課,如角色扮演、情景故事講授、臨床案例分析等。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不足之處也是教師平時教學涉及較少的內容,教師應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在文字表達能力、共情言語能力、群體協調能力及溝通設計能力等方面加強對護生的培養。
3.4 增加臨床實踐機會
實踐是提高臨床溝通能力最好的途徑之一,有158名護生建議要增加臨床實踐的機會,護生普遍認為臨床見習很有意義,但兩周的見習時間太短,應增加見習次數,延長見習時間。學校應鼓勵護生假期自行聯系醫院進行見習,鼓勵任課教師自行聯系醫院帶領護生見習,并為之提供方便。
3.5 加強護生情感教育
我校護生的共情言語能力較差,主要表現為:不能主動地發現患者的需要并體會患者的感受;對于溝通有困難的患者,如聾啞人或知識水平較低的人缺乏耐心和相應的溝通技巧;工作忙碌時會忽略與患者的溝通并不自覺加快溝通語速;部分護生對患者同情心不夠,愛傷意識欠缺;護生的臨床交談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不懂得征求患者的意見或鼓勵患者情感暴露等。
護理專業情感教育是在護理教育中把專業知識與專業情感融為一體,關注人的情感層面,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促使護生的專業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達到專業知識和情感共同發展的目的[2]。護理教育者應在教學過程中尊重護生、信任護生,形成融洽的師生情誼,引導護生熱愛護理專業,同情弱者與傷者,強化共情言語技能教學。
3.6 提高護生基本素質
結果表明,個人素質對臨床溝通質量的影響是最大的。經調查發現,我校護生基本素質有待提高的方面有:個人情感能力、普通話、禮貌、人際交往能力等。
應加強普通話教育,在學校形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優良氛圍,鼓勵護生課堂多表達,多與同學或陌生人交流,逐步鍛煉護生的膽量,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護生的基本素質。
3.7 通過多種途徑營造學習氛圍
可聽取護生建議,多舉辦相關活動或比賽,如溝通類知識講座、各種演講或辯論比賽,鼓勵并給護生創造條件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如去養老院、孤兒院等,既可以增加護生與不同人群交流的機會,也可以在活動中對護生進行情感教育。在學校形成“爭做人文素養高的好護士”的氛圍,極大地增強護生培養自身溝通能力的自覺性。
3.8 制訂可行的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標準和考核標準
我國現在仍未形成系統的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標準和考核標準,也沒有統一的培養方式方法。如果沒有客觀完善的評估體系,教育的效果就無法檢驗和衡量[3]。所以,廣大護理教育者應總結出一套培養、考核護生溝通能力的標準,從而促進護生不斷提高自身溝通能力。
[1]葉倩.護理專業大學生護患溝通能力的結構分析及評價工具的初步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04.
[2]吳雅文,姜安麗,李樹貞.對護理情感教育與護士職業態度問題的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96-298.
[3]吳云.大學生情商培育探析[J].學術交流,2002(2):145-148.
G526.5
B
1671-1246(2015)02-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