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慶軍,耿若君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473000)
用視光學原理分析綜合驗光儀的投影投放距離
喬慶軍,耿若君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473000)
用視光學原理分析綜合驗光儀的投影投放距離,認為綜合驗光儀的投影投放距離為5米是標準的,如果小于5米,則結果是近視欠矯,遠視過矯。在實際條件限制距離的情況下,最近也不應小于3米。
視光學原理;綜合驗光儀;投影投放距離
在眼鏡店、眼視光中心和眼科診室里,綜合驗光儀不僅可以用于屈光不正檢查,還具有檢查眼外肌的功能,作為眼科工作者的基本檢查工具,其作用無可替代。但由于場地限制,綜合驗光儀的“肺頭”與墻的距離往往偏小,這對驗光結果是否會有影響呢?很多人認為綜合驗光儀投影投放距離的遠近對驗光結果沒有影響,因為如果投放距離變近,則視標相應變小,而視角不變,故不影響結果。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2.1 遠點概念[1]
在晶狀體不調節的情況下,眼睛能看清的最遠距離叫遠點。根據遠點可以計算出眼睛的屈光不正度數。
例如對一位近視眼患者進行驗光,綜合驗光儀后的被測者通過“肺頭”中的鏡片觀察無窮遠的視標時,鏡片要把無窮遠處的視標成像到眼睛的遠點,眼睛再把遠點處的像成像到視網膜,眼睛就能看清遠物了(見圖1)。在這個成像過程中,對鏡片的成像運用高斯公式:看無窮遠的視標時,物距為∞;像距是遠點距離,則:


焦距的倒數即鏡片屈光力,也就是屈光不正度數。
2.2 晶狀體調節和調節刺激的概念
在眼睛看無窮遠處的物體時,晶狀體處于屈光力最小的狀態,當觀察目標靠近眼睛時,睫狀肌收縮,懸韌帶松弛,晶狀體由于自身的彈性變得前凸,屈光力增大,從而使近物仍能成像于視網膜,這就是晶狀體的調節。當物體靠近眼睛時,將會引發晶狀體的調節,這就是調節刺激。
2.3 屈光力0.25 D間距[2]
透鏡的屈光力是焦距的倒數,單位是屈光度。在驗光和配鏡時,一般是以0.25 D為間距的,也就是說眼鏡片的屈光力應該是0.25 D的整數倍,若不是整數倍,則應當取最接近的0.25 D的整數倍數值。
3.1 對錯誤看法的初步分析
遠距驗光時,視標的標準距離應為5米,近距驗光時,視標的標準距離應為0.3米或0.4米,兩個結果用途不同,遠距驗光結果用于配遠用眼鏡,而近距驗光結果則用于配閱讀用眼鏡。對應于這兩種眼鏡的驗配,其他距離的驗光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近距離投放的視標更小,故不影響驗光結果”的說法是錯誤的。
3.2 用遠點概念分析

3.3 用晶狀體調節的概念分析
如果投影投放距離近(小于5米),就會引起眼睛晶狀體的調節,則檢查結果為實際屈光不正度數加上晶狀體的調節量(正數),故結果是近視欠矯,遠視過矯。
3.4 可以容忍的最近距離分析
不妨分別計算投影投放距離為5米、4米、3米、2米情況下的偏差。各個距離晶狀體的調節刺激量分別計算如下。

可以看到,3米處的調節刺激量(0.33 D)比5米處(0.20 D)大0.13 D,在配眼鏡時,一般小于0.25 D的屈光力偏差可以忽略;而2米處的調節刺激量(0.50D)比5米處(0.20D)大0.30D,大于0.25 D,因此屈光力偏差不應忽略。所以一般在投影投放距離為3米的情況下,檢查結果的偏差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距離再近的話,就不能忽略此偏差了。
綜上可知,驗光儀的投影投放距離為5米是標準的,如果小于5米,則結果是近視欠矯,遠視過矯。在實際條件限制了此距離的情況下,最近也不應小于3米。

圖1 近視眼的遠點
[1]劉曉玲.驗光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瞿佳.視光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420
B
1671-1246(2015)02-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