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旻瑾
(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062)
設計美學是藝術設計類院?;蛩囆g設計專業各學科的一門基礎課程。作為設計學與美學的交叉學科,該門課程不僅要求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掌握基礎的美學原理,而且要求學生結合實踐分析研究設計之美的本質特征和設計審美規律,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并指導其藝術設計實踐。設計美學課程教學中涉及較多抽象的一般美學原理,如美的歷史與美的本質、美感的本質和美感的心理過程等,學生對其認知和掌握有一定難度,也缺乏主動研究的興趣,甚至部分學生把設計美學課定位為枯燥的理論課,對課程學習有抵觸心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具有生動性和互動性的課堂氛圍,達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與高效性,成為課程教改的重點所在。
問題情境教學就是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通過選擇能反映一般關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點的問題,設計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緒狀態,并通過調控,使學生原有認識結構與問題情境中需要發現和解決的問題發生矛盾或出現差距,從而置教學過程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邏輯之中,在高積極性和高自主性中促進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發展其創造能力”[1]。將這種教學模式有效運用于設計美學課程教學中,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的現狀,不同問題情境的設計能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激發。筆者從設問、提問、追問三方面探討了問題情境教學模式在設計美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中,科學而合理地創設問題是教學效果強化的關鍵所在。問題的創設既不能偏離既定的課程教學大綱,更要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設置得合理與否、難易與否等均與課堂的教學效果密切相關。因此,課程開設前教師就要對教學內容做合理的規劃安排,并系統設計課程中的若干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既有效突出教學重點,又循序漸進,難易得當。
以筆者的教改實踐為例,首先,開課前筆者把設計美學教材中的十個章節圍繞教學目標重新整合,劃分為五大專題版塊:1.美的一般原理;2.設計的形式美;3.設計審美心理;4.中西設計觀念和美學思想;5.設計美學新課題。其中第一版塊既有對設計美學學科的概述,又有對美的歷史與美的本質的探討,以及對設計美本質特征的分析,屬于課程入門的基礎版塊;第二到四版塊按照逐層深入的過程,由易到難,從設計表象的形式美到美感的心理過程、設計審美心理的剖析,再到文化精神和設計美學思想的研討,屬于課程重要的核心版塊;第五版塊集中于當代設計前沿的探討,交流最新的設計風格和美學思想,探討設計美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精心設計的五大專題版塊,圍繞課程教學大綱,緊扣教學目標,打破了傳統的以教材為綱的教學結構內容安排。其次,在將教學內容專題版塊化的基礎上,圍繞每一版塊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學生的興趣點,創設了整個課程的若干講標題,每一講的標題是一個核心問題,如第一講是設計美學講什么?第二講是設計之美的本質是什么?……對應每一講的大標題問題,再設計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小問題。每一講由這些小問題串起來,小問題逐一解決了,對應的這一講大的標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從上述教改實踐可以看出,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中,應首先注意創設問題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對課程要有全局整體的把握。圍繞教學大綱劃分專題化的教學版塊是“面”,把各個版塊的教學重點設計成貫穿整個課程的若干大標題問題是“線”,每個大標題問題下的若干個小問題是“點”。點線面有機結合,整體性與針對性相統一,課程的教學結構和教學線索非常清晰,教學重點和難點也一目了然,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即使有了從面到線再到點的合理的問題創設,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富有藝術性地導入問題,讓問題與情境真正結合,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乃至主動思考,與教師有效互動,這也是課程教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
“情景式教學采用特殊命題,鼓勵學生將間接獲得的理論知識與特定情境結合,通過視覺、聽覺、感官等方式,多渠道獲取對理論知識的直接理解,其核心是運用具體的活動場境或提供學習資源以激起學習者主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2]。具體而言,在每一節課前,教師都要將提前規劃設計好的問題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注重提問的藝術性。這里所謂的藝術性表現在課堂上即為趣味性與思想性的結合,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筆者在教改實踐中十分重視問題的導入方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關注喜愛程度設計了不同的問題情境。如在探討“美是什么”相對抽象的理論問題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欣賞一段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視頻,其中涉及社會美、藝術美、設計美、自然美多個方面,以聲畫結合的視頻調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滿懷興趣并帶著思考進入問題情境中,這樣后面再講解相關問題時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再如分析日本的禪意設計與北歐設計的區別的問題時,將這一問題提前布置給學生,鼓勵感興趣的學生帶來實物(小的家居、日用品)或者自己參觀的實景圖片,在問題探討前先展示,讓同班學生有直觀而親切的情境感受,其對隨之而來的問題分析會更加主動、更加投入。
因此,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中,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猶如不同問題與情境相結合的樂章。教師是問題情境節奏的指揮者,指揮著教學情境的不斷推演。富有教學藝術性地導入并提出問題,能使創設的問題與相關情境完美結合,使學生保持對課程的關注度,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在內在的心理驅動中主動學習,深入思考,學生的設計審美素養無形中得以提高。這樣,教學的有效性得以保障,設計美學課堂真正煥發出美育的風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與美的啟迪。
設計美學課的授課對象多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藝術設計的本質在于創新。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除了科學合理地在情境中創設問題外,師生間的互動,尤其是學生課內與課外的自發提問、追問與探討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化,對培養學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尤其是創造力至關重要。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筆者在教改實踐中,重視與學生間的互動,尊重學生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的多元性,鼓勵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外自發提問,在民主、輕松、互動的課堂氛圍中展開教學。如在探討“美是什么”的問題時,在觀看了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視頻后,鼓勵學生自發提問探討美。有學生從直觀感受到感悟,主動提出“為什么看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距今歷史悠久的設計作品時比看當代的設計作品覺得更美更震撼”的問題。筆者及時圍繞馬克思關于美的定義作深入剖析并予以解答,從被動聽講到主動提問,課堂學習氣氛更活躍。此外,筆者在課程教學中還在每堂課精心安排經典設計案例的解析環節,以激發起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師生間的互動討論。如講述日本禪意設計之美時,選擇設計師深澤直人簡約洗練的經典作品研討,學生在討論中聯想到風格有相似之處的設計作品,繼續追問禪意設計之美與極簡主義設計之美是否一致,無形中將原有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斷深化。總之,從教師的提問到學生的追問,既有自問自答,又有互問互答,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主動自覺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當然,師生間的互動追問不局限于課堂,在信息交流迅捷的當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及時在課后與具有主動探索精神的學生交流,鼓勵其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對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探求,進行深入思考。在筆者近年來的教學中,有部分本科生在二年級期間就將課堂里的追問與課后的深入思考轉化成了學術論文,在藝術設計學科的專業期刊發表;有些學生對自己深入追問的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以此為基礎,成功申報了學校的大學生創新工程項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追問及師生互動環節的重要意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睂τ谒囆g設計類的學生而言,善于發現和研究問題才能有所創造。“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主動追問,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這也是教改實踐中強化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堅持和追求的是一種面向過去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那么,創新教育則是一種面向未來,以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價值追求的新的教育范式”[3]。問題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它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明顯增強,在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問、有所得,主動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以顯著提升。因此,在設計美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高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對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其對藝術設計類其他相關理論課程也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1]張祥云.教育:回歸人文之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83.
[2]閆飛.情境與互動——藝術設計教學改革中的人本主義[J].裝飾,2012.(9):139-140.
[3]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