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會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尼采為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寫下一部格言體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在書中,尼采肯定人性指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充分挖掘人的潛力,使得人類變得更優秀,精神更自由;但他也精銳地批評和諷刺了人性的弱點和缺陷。
斯泰因的文章是針對大學培養人給出自己的判斷,其認為大學有責任招收更多人文專業的學生,一些科學類專業也必須給大學生提供更多人文學科的教育,大學不開人文學科的教育就像偏廢人性的惡與善一樣,也對學生人性的全面發展造成偏廢。大學缺失人文學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是“完整的人”,而是殘缺之人。
人文學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傳統的人文學科,其主干可以現成地用人們常說的“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指稱,或者再加上藝術。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和古典語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并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雖然社會學科在現在的高校是一種熱門專業,但是人文學科教育應該在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F在專業性強的大學如南京體育學院在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中培養方案不難發現人文學科和通識教育的內容所占比例很低。
大學是否重視人文學科,重要的是看大學是否把人文學科的知識融入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而不是因為學生所學專業限制人文學科在整個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所占比例。用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跟學生選擇的專業沒有太大關系,責任在學校專業課程設置。在實用主義教育理念強化的今天,大學能否培養一個“全面的人”跟專業的培養方案息息相關。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致力于研究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的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以培養能創造性解決新世紀新問題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本研究以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相關大學教改方面的文獻資料,試圖尋求到人文學科與體育專業教改的融合點。
2.2.2 實地調查法
通過對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的調查及其參與該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
2.2.3 訪談法
在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計劃修訂過程中,請教了在體育教學改革方面專家,通過他們的論證對本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高等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是使得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其要求就是讓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走出高校后既會做人又會做事、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備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高校素質教育推廣過程中,從專業知識發展到人的全面發展有了很大改觀,但是在高校素質教育執行過程中,由于傳統思想和原有路徑選擇的影響,因此人的全面發展還沒有完全得到推廣。人文學科的缺失在南京體育學院的培養方案中很少得到重視,還是把專業技能和實用主義看成整個本科生培養和教育的中心工作,其指導的思想還沒完全符合高校素質教育的精髓,對素質教育的本質和本科教育的價值理解還是以實用主義為主,強調的是學生離開學校的就業率。
人文學科在體育專業課堂教育中的缺失,對學生全面發展是一種阻礙,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結合才能使得體育專業的學生全面發展,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不僅可以獲得用人單位在專業技術上的認可,而且能在為人處世和個人涵養上得到他人的認同。
對于大部分大學生而言,畢業意味著職業生涯的開始,從其人生發展階段來說,“學生”向“職業人”角色的轉變,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檢驗一個大學能否向市場輸送合格人才的檢驗。從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不難看出,很多學生的認知,都以在校內的“考試分數”為主,“考試分數”被過分強調,大部分的學生社會實踐處于“真空”地帶。面對這種現象,高校培養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人文學科熏陶,使其能快速地在陌生集體中與人交流無障礙。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在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時要充分發揮人文學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大學生畢業后順利進入、適應社會創造相應的素質條件。
現有的把市場需求作為導向的培養理念存在急功近利、輕做人重做事、輕做人重成才,忽視人文教育的傾向,如何實現“德”與“才”兼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南體奧林匹克學院在未來培養方案中需要修訂的地方。《資治通鑒》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從“德才”關系的辨析中,可以看出“德”是“才”的靈魂,從南體奧林匹克學院培養人才的角度看,學生應該先有“德”,否則專業知識學得再好也難以融入社會市場活動中,或者在競爭中因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而被拒之門外。《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也就是強調先學會“孝”、“悌”、“信”、“愛”及“仁”等做人的基本道理。在實踐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之后,才可以學習其他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本領。
德與才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看一個大學生,“有德無才”是庸才,“無德有才”是壞才。人文學科在體育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重視人文學科的科目設置和學習,不能使人文學科在體育專業學習過程中偏廢。
觀念影響和決定人們的精神和素質,不同的觀念產生不同的效果。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由于人的觀念不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同,行為也就不同。觀念的創新對體育專業課堂教學具有很大挑戰性。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南京體育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安排中以社會學類的科目為多,人文學科相對缺乏,這對一個以發展人的全面性的學科來說是偏頗的。很多經驗證明了一個好的創意首先是在人的腦中形成的,然后通過其他技術手段實現,而觀念的形成需要很多人文學科的知識作為支撐。
在很多歐美國家,熱門的專業中有醫學、法律和商學,這些學科在研究生階段的入學挑選過程中要求很苛刻,名額少,競爭激烈,而這些科學性強的學科會挑選很多具有人文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很多科學專業如醫學專業有意招收一些非科學專業的學生,因為在招考過程中,要考查學生的解題思維、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科知識貯備,很多人文學科的學生在三個方面(除了學科知識)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體育學科屬于教育學類,在學科不斷發展壯大之后,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歸屬于管理學科,亦屬于社會學科,社會學科如果缺乏人文因素,不懂得與人溝通、給予關愛、理性分析和思考,在服務他人時就會顯得干澀,光靠技術很難打動你的服務對象,所以在體育專業的課堂教育中多加入一些人文類的課程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特別是觀念創新。
體育專業人才整體素質與大學的人文學科教育水準有密切關系,學生在大學接受人文類科目的學習和通識教育,使他們有可能成為觀念的創新者和發明者而不只是技術。正如斯泰因所說:“人文學科還會不斷產生改變人類一切的革命性觀念?!蔽乃噺团d、啟蒙運動、普遍人權、民權運動,都是觀念革命的成果,只要人文學科充滿活力,改變人類發展進程的觀念革命就一定會在未來繼續發生。
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發展,同時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在體育類高校教育中主要體現為學生的個體教育價值、社會教育價值、本體教育價值和工具性教育價值的有機結合。高等教育首先關注的是受教育者身心能否實現全面發展,融入整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中,其次就是個人特色素質的發展,更集中的專業素養的發展方面,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加之專業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才能真正符合個人教育價值和社會教育價值全部得以實現。
人文學科培養學習,可以從心靈上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構建積極向上的精神家園,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引領時代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理想和信念決定了其才能的使用,如果價值觀都偏頗了,那么其才能的使用可能會危害到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黨和國家提出實施人才強國的戰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須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充分挖掘人的潛能,這就需要時代的引領者帶著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國奉獻。所以實用主義在高校的普遍化需要加入更多人文學科的內容凈化學生人性,使學生有深厚的積淀,把中國傳統的美德體現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
體育專業課堂學習中需要增設更多人文學科的科目,如歷史、文學和藝術鑒賞類的課程,增設此類課程的安排,可以根據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實際開課情況設置。比如在學校可以開設面對全校學生的“人文大講堂”,以專題形式在社體專業、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康復專業、運動人體專業的學生中宣講,把這種講座的形式固定下來,使得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受到人文知識方面的熏陶。在此類課程設置中堅決功利化,讓學生從激烈的運動過程中靜下心來聽聽自己靈魂深處的吶喊。
課程安排需要“動靜結合”,體育類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如社體專業其動的部分課程所占比例很大,這是由于專業的需求。社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對的是服務社會人,所以在專業技能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加入更多人文因素的培養,便于在未來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不僅在技術上給服務對象深刻印象,而且改變世人對體育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傳統印象。
社團在大學是學生群體中重要的組織形態,對學生的興趣培養有很重要的引導作用,而在體育類院校,其社團的形態與綜合性大學社團類型比較的話顯得單一,以體育項目為主建立的社團占體育類院校的主要部分。所以在體育類院校中,如果可以加入更多與人文因素相聯系的社團,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比如說可以把某一個知名作家的著作研讀作為一個群體的興趣,成立一個興趣小組或者成立一個文學社,在文學社中分不同興趣小組,如話劇、小品、舞臺劇等。總之,可以通過各種社團組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組織的力量把學生的課余時間從沉迷游戲等不良的嗜好中解放出來,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人文因素是一種意識形態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這種意識形態的物化對于校園建設非常重要。在南體奧林匹克學院的校園硬件設施中,有很多標示都體現出奧林匹克精神,一種更高、更快、更強的意識在激勵著學生,在課堂的墻畫布置上可以粘貼懸掛更多的名人名言等,通過耳濡目染影響學生的潛意識中的人文基因,讓人文素養成為體育類院校學生的精神食糧。
德才兼備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特別在體育類院校,人文學科的普及顯得尤為重要,專業技能的學習體現的是“才”,而“德”不是通過專業技能的培養就可以獲得,“德”的存在是對體育學院大學生的內心的一種共鳴,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需要人文因素的介入,而人文學科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分析、學會辨別是非,這些作用恰好可以抑制沖動、任性和不理智。
[1]弗里德里?!つ岵桑∟ietzsche.F.),楊恒達,譯.人性的,太人性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1.
[2]賴天德.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3(1):10.
[3]郁建華,蘇娟.課程改革與體育教學策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36.
[4]張健.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影響因素及改革措施[J].學校體育學,2014(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