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磊
潛在產出增長率指經濟中所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國內生產總值可以達到的增長速度,因此潛在產出增長率是指潛在的總供給增長率,是以生產要素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為前提的。產出缺口是指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偏離程度,反映了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程度。如果產出缺口為正,則說明實際經濟增速在超過潛在產出增長率的水平上運行,表現為經濟過熱、物價持續快速上升、產能利用率很高、失業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供不應求;相反,如果產出缺口為負,則說明實際經濟增速在低于潛在產出增長率的水平上運行,表現為經濟過冷、物價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產能過剩嚴重、失業率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供大于求。
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的測算
潛在產出增長率的測算有生產函數法、趨勢消除法、奧肯定律法、資本產出關系法等很多不同的方法。本文采取國際常用的生產函數法,分三步對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進行測算和比較。第一步建立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利用實際產出和實際要素投入的數據來對生產函數中的參數來進行估計;第二步估算各個要素的潛在利用水平,并將結果代入到生產函數中得到潛在產出水平;第三步進一步計算獲得潛在產出增長率和產出缺口。
計算結果顯示,我國GDP增速始終圍繞潛在產出增長率上下波動。當前我國GDP增速在低于潛在產出增長率的區間運行,且產出缺口有擴大的趨勢。分析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系統無法達到潛在產出規模:一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和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導致出口增長大幅放緩;二是我國逐步由工業化中期步入工業化后期,導致對煤炭、鋼鐵、有色、化工原料等原材料產品需求大幅減少;三是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產能嚴重過剩,導致供給、需求之間嚴重錯配,且供給結構的調整速度跟不上需求結構的變化。
對于GDP增速低于潛在產出增長率,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GDP增速低于潛在產出增長率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條件。只有產出缺口為負,企業需求側面臨著較大的壓力,結構調整的市場機制才能夠發揮作用,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GDP增速低于工業潛在產出增長率意味著國家可以有限度的使用反周期刺激政策,使GDP增速更加接近于潛在產出增長率,從而有利于維護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主要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的潛在產出增長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規模、投資增長、勞動就業、體制機制、技術水平、基礎設施等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經濟規模
一般來講,一個國家在經濟規模較小或規模中等時,因為基數較低,單位潛在產出增長往往能夠帶來較高的潛在產出增長率;相反,當經濟達到較大規模之后,因為基數較高,單位潛在產出增長能夠帶來的潛在產出增長率也將大大降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規模增長了27倍,在這種情況下,潛在產出增長率將隨著基數擴大而逐步降低。預計未來我國經濟規模將繼續增長,如果每年維持6%的增速,那么2025年的實際經濟規模將接近2014年的2倍。
投資增長
一個國家的投資增速直接決定了資本形成的快慢,因此也成為決定潛在產出增長率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維持了較高增速,資本積累取得了巨大成就。據測算,從1978~2014年我國資本存量增長了近40倍,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左右。預計未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速將逐步降低,若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十三五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將下滑到10%左右。
勞動就業
勞動就業人口數量直接影響了勞動投入規模的大小,因此能夠影響潛在產出增長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人口快速增長,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據測算,1978~2014年我國就業人口增長了近一倍,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10%。預計未來我國勞動就業人口增速將大幅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直接影響了資源配置方式,從而影響產出效率,進而影響潛在產出增長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出來的“制度紅利”。據測算,1997~2007年我國體制機制改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3%左右。目前,我國體制機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若能加快改革步伐,則可能為經濟增長釋放出更大的發展動力。
技術進步
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也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在某些年份的貢獻率超過了資本形成。據測算,1997~2007年技術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5%左右。目前,我國工業正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升級,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大大提升。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物質條件,能夠直接帶來潛在產出增長率的提升。據測算,2008年中國基礎設施存量達到了192378億元(2008年價格),是價格調整后1979年基礎設施存量的34倍。1997~2007年基礎設施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未來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縣域及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將繼續大幅改善。
變化趨勢
雖然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下滑已成為學者們廣泛認可的觀點,但未來一段時間里潛在產出增長率究竟降到何種程度,既取決于經濟自身的發展和調整,也取決于國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的速度、廣度和深度。為此,將設定三種不同情境,分別模擬不同政策取向下的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的變化。
情景A:國家將“保增長”作為政策首要目標,不推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每當經濟增速出現下滑趨勢,便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利用投資規模增長帶動經濟增長。
情景B:國家采取“折衷”政策,將“保增長”和“調結構”放到同等重要位置,既不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也不采取有力措施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
情景C:國家將“調結構”作為政策首要目標,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加快淘汰過剩產能,即使經濟增速出現一定的下滑趨勢,也不會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
利用生產函數對未來10年潛在產出增長率進行估算,發現三種不同情境下將產生明顯差異。
從情景A來看,雖然在國家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迅速提升帶來資本存量的增長,從而導致潛在產出增長率的快速提升,但由于資源環境約束,以及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步伐放緩導致全要素生產率的降低,使得潛在產出增長率快速進入下滑軌道。經濟增長將以犧牲資源環境,以及社會資源極大浪費為代價,甚至陷入“有增長無發展”的境地。預計十三五前期,潛在產出增長率能夠達到10%,但到了十三五后期迅速下降到5%左右,而到了十四五繼續下降到3%左右。
從情景B來看,潛在產出增長率將會延續目前趨勢,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就業增速放緩而逐步降低,進入一個逐步下行的軌道。預計十三五潛在產出增長率將下降到7.5%左右,十四五將繼續下降到5.5%左右。
從情景C來看,在國家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作用下,大量過剩產能被淘汰,資本存量迅速降低,潛在產出增長率快速下降,但體制機制改革、技術進步、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將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加快增長,從而帶動潛在產出增長率的逐步提升。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機制將逐步激發,逐步邁上健康發展的道路。預計十三五潛在產出增長率將快速下降到6%左右,隨后逐步回升并穩定在6.5%左右。
政策建議
降低經濟增速預期。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持續了30多年,這在世界大國當中是絕無僅有的。從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歷程來看,一個國家在經過了三個十年的高速發展以后,通常第四個十年經濟增速都會明顯下一個臺階。目前,我國正處于第四個十年,正是這種階段轉換的過渡期。當前,經濟增速的放緩,既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需求萎縮的結果,更是潛在產出增長率逐步降低的結果,因此可合理調低經濟增速預期,將經濟增速下限設定在6%左右,從而為體制機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留下較大的政策空間。
盡量避免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現階段的戰略選擇將直接決定未來經濟的發展前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仍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是并不存在很大的“失速風險”,也未造成大規模的失業。同時,一定程度的經濟下行壓力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盡量避免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而是將政策重點放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上。
加快以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市場機制不完善,尤其是生產要素價格扭曲,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很多結構性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能夠促進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的提升,從而真正實現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當前體制機制改革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突出問題,必須加快著力推進,否則就會導致結構調整等其他政策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在當前形勢下,可加快以下幾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快價格改革,理順價格形成機制,縮小政府定價范圍、促進市場競爭。二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各種所有權股本實現最大包容性的共贏多贏。三是加快財稅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的關系。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企業創新。提高潛在產出增長率,應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一是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是經濟活力的源泉,也是技術進步的源泉。國家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鼓勵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二是利用市場機制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加以支持。推動建立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通過一種競爭性的、公平的方式分配創新經費,鼓勵最有創造力的企業脫穎而出。三是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給予更大的空間,尤其是在物聯網、大數據等一些新興領域里,盡量避免對企業的經營范圍和方式進行限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工業運行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