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浩 (深圳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研究生 518000)
在展廳中,代表畫家們最高水平的眾多大畫幅作品排放在一起,無疑給觀者提供了一次視覺盛宴,而在畫家們看來,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必須更注重自己作品形式的表達。與古代工筆人物畫的大小相比,邊長有一邊達到一米以上即可稱為大畫幅。大畫幅作品的創作在中國畫展中比比皆是,代表中國大美術的發展方向的全國美展中,參展的作品均為大尺寸的創作,大畫幅作品的普遍盛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古今藝術家各自的創作心態大不相同,古代藝術家的第一職業大多是高官或貴族,藝術創作只是茶余飯后的副業。在這種環境下進行創作,藝術家多是用把玩的心態來作畫,借書畫陶冶性情就夠了,小畫幅創作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當今大多藝術家們和古人相比恰恰相反,首先是各種大型藝術展覽盛行于各大中型城市,藝術家們廣泛參與展覽可以提升他們的藝術造詣;其次展廳的空間較為宏大,為大畫幅的創作展覽提供場地基礎;第三,從主觀上講,藝術家們鐘情大幅制作,并且充分利用各種表現手法進行大制作。所以大畫幅人物畫作品在畫展中頻頻出現。
2.古代人物畫的題材中,“佛”“儒”“道”“禪”盛行,這類題材主要重情感的表達,是精神的象征,人物多采用程式化、符號化的語言處理,人物形象有虛擬的特征,偶有生活場景的表現,也多描繪中產階級或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物。追求意趣的審美是古代人物畫的主要特征,自然不追求畫幅的最大化。和古代工筆人物畫相比,當代工筆人物畫的題材范圍相比有極大的拓展,審美需求多元化。當代工筆人物題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生活場景等應有盡有,觀者的審美需求多樣化,畫家表現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也隨之產生。同時因為現代的展覽模式,展廳大小限制,長卷的形式逐漸退隱,大畫幅創作盛行。每幅中國畫的尺寸與古代可以“臥游”“暢神”的水墨長卷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3.現代中國畫材料、色彩運用、情景表達方式等與古代相比表現領域拓展不止些許。給大畫幅作品創作提供有利的客觀條件。
平面構成是西方現代設計的產物。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國立包豪斯學院”把“平面構成”這一概念推向理論成熟階段,平面構成具有抽象性、形式感和實用的特點,使之具有多領域的廣泛適用性。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等視覺元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則、力學原理,在二維空間上進行編排和組合,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部分中青年畫家在大畫幅的形式上,利用平面構成的造型元素點、線、面和基本的構成形式,又經過作者獨特的審美情感處理,出現耳目一新的視覺創作效果,起到良好的宣傳展示作用。在下面的作品分析中,因重復的作品形式數量較多,避免重復,作者就相同的作品形式中只選一個為代表進行舉例。
縱觀近三屆國展作品,國畫人物與以往國展相比,工筆人物占比例較大,作品形式感較強,在作品中平面構成的設計理念大量涌現。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分客觀主觀兩方面,客觀原因是創作作品的尺寸與傳統人物畫的尺寸相比大得多,在畫幅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作品的形式表達不能完全沿用傳統方法;主觀原因是中青年畫家在多元化的時代,對作品形式的關注和對形式美的追求。這兩方面原因拓展了當代國畫人物的形式表達。大畫幅和小畫幅的作品構圖法則肯定存在差別。事實證明,當代中國人物畫家正用多式多樣的形式美感,來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藝術審美和精神追求,進而提升民眾的審美。這些現象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性,民族文化在新的時代再次創造了新的輝煌。
點、線、面不僅作為平面構成的基本元素存在,也是繪畫中不可或缺的造型元素。畫家們在繼承傳統形式構圖的基礎上,積極融入點、線、面的形式構成,創作出豐富多樣的畫面。
1.點的構成在工筆人物畫中的應用
近三屆國展工筆人物中,有部分作品作者利用具象或抽象點、線、面的大小、疏密使畫面產生虛實的空間構成。如圖1《節日的山村》,這一作品雖然是重彩,但整體仍給觀者一種虛幻的感覺,原因是作者運用平面構成中的點元素,利用點的群化讓人產生虛幻感覺。人物、氣球、國旗和椅子作為畫面中不同形狀的點,其顏色均和背景的暖色調一致,且明度反差較弱,從而將點的視覺強度推至次要的地位,讓人產生一種熾烈而虛幻的視覺效果。同樣,第十屆國展中《陽光變奏》中,作者將帽子作為作品中的點元素,利用大小一致的帽子以相對的方向的群化,讓人產生微妙的動態視覺有種處于主人公的夢幻衣櫥中的感覺。三列衣架形成畫面中的豎線因素,并按等距離排列,和人物進行疏密的變化,讓作品產生透視空間的視覺效果。
2.線的構成在工筆人物畫中的應用
第十屆國展《風花雪月的故事》中,作者把題字組成長短不一的豎線并按不同距離排列進行疏密的變化,讓作品產生透視空間的視覺效果。第十一屆國展《一地陽光》中,作者利用粗細變化的線,趴著的人物可看做粗線條,魚竿是細線條,通過左右有序排列,讓作品產生左虛右實的虛實空間視覺效果。在十二屆國展《幸運編碼》中(圖2),作者則用不規則的點、曲線、面組成立體化的空間,給人以精密、輕盈、空虛的視覺效果。
也有作者利用點、線、面排列的方向不同,讓作品產生不同的節奏韻律感。如第十一屆國展《小花》中,作者將人物不同的表情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的移動而產生線化的感覺。人物的存在猶如音樂中的不同音符,給人一種悅耳感覺。
3.面的構成在工筆人物畫中的應用
第十屆國展《水滸忠義堂》《麗人行》和圖3《蘆笙·蘆笙》中作者把人物作為不同的點、線、面進行等距的密集排列或既密集又分散的有目的排列,或按一定的軌跡、方向進行變化的排列,讓畫面出現線的面化視覺效果,同時使之產生一種優美的韻律感。

圖1 摘自十二屆全國美展《節日的山村》劉金貴(北京)優秀獎180cm×175cm

圖2 摘自十二屆全國美展《幸運編碼》陳夏(浙江)182cm×155cm

圖3 摘自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蘆笙·蘆笙》李強(江蘇)198cm×185cm
常見的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有重復、近似、密集、分割、特異、空間和衡構成等等。下面就近三屆國展工筆人物作品中出現的新形式,分析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對大畫幅工筆人物構圖的影響。
1.正負形空間構成
正負形空間構成即心理學里提到的雙關圖,根據選擇的知覺對象不同,形成不同感官印象的圖形。正形是有緊張感、前進感的圖,在平面構成中常常表現為黑色;負形的圖則有向后退的感覺,在平面構成中常常表現為白色。正負形靠彼此界定,同時又相互作用,比如邊線的互用。如圖4盧輔圣的《天下熙熙》作品中,作者盧輔圣借用平面設計中正反形的圖形設計原理,對作品中的人物頭像進行大面積的正負形構成,通過自己的審美理念,給我們呈現出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感。

圖4 摘自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天下熙熙》盧輔圣(上海)190cm×180cm

圖5 摘自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圖《來蘇香》宮麗(解放軍)209cm×191cm

圖6 摘自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天窗》林皖(浙江)200cm×191cm
2.特異構成
特異構成也稱為突變,在平面構成中,能給人以刺激的視覺快感。如第十二屆國展《空》的作者和第十屆國展中《黑土拾秋》的作者都利用突變構成原理,創作出審美獨特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兩幅作品的中心人物雖然都不在畫面中心,但能成為畫面的視覺焦點,這是因為在一種較為規律的形態構成中進行了小部分的變異,這個特異點極容易形成視覺中心。
3.重復構成形式
重復構成形式,即在畫面中以一個基本單形為主體在基本格式內重復排列,排列時可作方向、位置變化,《蘆笙·蘆笙》和《閩海安瀾千秋頌》等作品即采用重復構成形式。作品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
4.密集構成
密集構成即以一定數量的基本形在某個地方無定形的密集,靠畫面的均衡產生的輕度對比來進行構成,是比較自由的構成形式?;拘蔚拿芗?,須有一定的數量、方向的移動變化,此外,為了加強密集構成的視覺效果,也可以使基本形之間產生復疊、重疊和透疊等變化,以加強構成中基本形的空間感。第十二屆國展《戲》和《城鄉變奏曲》中的作者即用此方法構圖。
5.分割構成形式
分割構成,根據分割線的曲直,可形成嚴謹或自由的空間構成。如圖5《來蘇香》中,作者利用直線型框架把畫面分割成不同大小的矩形,形式較為嚴謹。整體色調柔和,空間輕盈,同時具有直線的沖擊性視覺效果?!队∠罅凝S》中作者同樣利用直線型的線條分割畫面,與《來蘇香》不同的是,直線型的傾斜與否,《印象聊齋》中題材和畫面屬于陰柔的性質,加入傾斜的折線,可利用折線的陽剛與傾斜的動感,中和畫面的陰柔,使畫面達到視覺的平衡。第十一屆國展《天界子民》中,作者采用自由分割,利用任意曲線造型把主體人物封閉在大致傾斜60度的類橢圓形空間內,任意曲線表現方式自由、奔放、灑脫,同時傾斜的圖形具有動態、沖擊的表現力,主體人物則安靜祥和,整幅畫面動靜結合,表現主體的向往自由的虔誠意念。《使命》 中,作者也采用自由分割,利用曲折線把畫面分為黑白灰三個大色調,傾斜的折線和曲線并用,集折線的陽剛和曲線的柔美為一體,表現出中國解放軍剛毅的一面,也有細膩的一面。
6.幾何形態與具象形態的綜合構成
幾何形態和具象形態屬于不同的態勢,兩者通過創作者的審美構思進行有機組合,讓畫面構成獲得一種不同的視覺效果。抽象形態與具象形態都有各自的形態語言主宰自己的畫面,在綜合表現的觀念下,抽象和具象形態打破各自的界域結合在一起,將各自的審美優勢組成在同一畫面中,取得一種新的視覺效果。如圖6《天窗》的作者林皖即用了這種審美方法。
當代工筆人物畫家突破傳統形式的同時,也是對其構圖形式的豐富。因為我們處于多元化的時代,畫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甚至藝術種類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意念,但不能武斷的認為傳統的就是落后的,有現代藝術造型或元素的國畫就具有了現代感。作為綜合國力日趨強盛的中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成為必然,尤其是去年文藝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提出的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借鑒學習他人的好東西,然后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這樣才能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時代保持中國文化的本質和特色。
[1]邢慶華著.平面設計[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1.4.
[2]史啟新主編.平面構成[M]. 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