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俞 潔,傅智慧*,王 靜(.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浙江杭州300;.浙江省環境保護廳,浙江杭州3005)
飲用水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斷加大,水體污染日益嚴重,水源水質不斷下降[1]。2006年10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為改善農村飲水安全提供了保障。自2008年以來,浙江省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統一部署,對城市、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進行了持續的調查與評估。筆者對歷年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總結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調查涉及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627個,服務人口1 281.66 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4.7%;實際取水量7.76億m3/a,占全省總供水量的3.6%,占工業和居民生活用水的9.6%。地表水水源地是農村集中式飲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占水源地總個數的97.0%;其中又以湖庫型水源地為主,共351個,其服務人口 803.06萬人,實際取水量 5.23億m3/a,分別占鄉鎮水源地調查總數的56.0%、總服務人口的62.7%、總取水量的67.5%。
結合水源地常規水質監測、日常監管及歷年基礎調查與評估,目前浙江省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2.1 水質不穩定,局部地區水質污染仍存在 浙江省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污染及風險。一是部分水源地水質月際、年際間存在波動,局部地區水質仍常年劣于Ⅲ類;根據已有526個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數據,劣于Ⅲ類水質的水源地達到72個,涉及服務人口280萬余人,約占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總服務人口的22%。二是水源地藻類水華發生頻次與程度呈逐步上升的態勢,水源地水生生態狀況不容樂觀;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直接影響水華的暴發,根據已有322個湖庫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數據,輕度及以上富營養化的水源地約占2.5%,主要評價指標總氮或總磷存在超標的水源地約占36.6%,同時寧波、杭州、溫州、麗水等地個別水源地存在水華暴發現象。三是部分水源地正遭受農藥和其他有機復合污染物(如“三致”類有機污染物)的潛在污染;根據常規主要飲用水水源地109項監測,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水合肼、微囊藻毒素-LR等存在一定檢出;根據浙江省環境監測對16個水源地水體中氨基甲酸酯農藥污染現狀進行調查,在所有水源地中,涕滅威、滅多威、克百威檢出率較高[2]。
2.2 部分水源地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 浙江省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主要來自保護區內污染源風險和危險品運輸所產生的風險,加之人類活動以及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等,在一定范圍內對水源地(尤其是河流型、地下水型水源地)產生環境風險。另外,浙江省交通網絡發達,個別水源地緊挨交通干線,危險品的運輸也會導致一定的風險。根據基礎環境調查,參與調查的526個水源地中,25個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存在工業企業,共涉及85家,主要分布于二級保護區范圍;246個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存在農村人口,共涉及104萬余人,其中一級保護區存在農村人口的140個,涉及32.6萬余人;13個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存在排污口,共涉及29個,主要分布于二級保護區;13個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存在加油站(油罐),共涉及20家。另外,保護區范圍內還存在耕地約20 000 hm2,網箱養殖約5 667 hm2,分散養殖牛2 419頭、豬63 619頭、雞882 029只等。
2.3 水源地環境監測體系尚不完善 浙江省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體系建設雖已在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工作議程中提及,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資金、人員等方面投入不足,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常規監測的僅占1/4左右,且監測頻次多為1~4次;少部分縣級監測站仍不具備《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表2中常規29項的監測能力,具有獨立開展《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所有項目(109項)監測的市級站仍不多;絕大多數監測站沒有專門從事生物監測技術人員。
2.4 水源地環境監管能力有待加強 浙江省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在保護區劃分、標志設置、應急管理、日常巡查等方面均存在明顯不足。根據基礎環境調查,參與調查的627個水源地中,保護區劃分已批復的293個,占比不到50%;按國家技術規范要求設置標志的327個,占比52.1%;建立應急預案的水源地僅占比約1/3。另外,基本未建立定期監督巡查制度,監察隊伍和能力建設不足,數據更新及檔案管理不完善,結合浙江省合格規范飲用水水源地創建工作,參與調查的水源地中創建比率也剛達到50%。水源地環境監管能力區域發展不平衡,受地勢、經濟、水質現狀、環保壓力等影響,東部沿海地區整體好于西南山區。
3.1 加大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力度 嚴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并拆除或者關閉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并拆除或者關閉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禁止在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化工、制革、制藥、電鍍、印染、洗毛、釀造、冶煉(含焦化)、煉化、化學品貯存和危險廢物貯存、處置、利用項目;改建建設項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存在危險品運輸的橋梁和道路兩側設置標志牌,提醒車輛減速慢行,并設置固體防撞設施或圍網;同時做好橋面和路面污水收集系統、事故應急池等設施建設,避免交通事故造成水源地保護區的水質污染;涉及危險品運輸的水源地要求對潛在風險進行分析、預測,制定風險應急預案。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對原有養殖企業要求限期搬遷或關閉;加強監督管理,減少保護區內分散式畜禽養殖數量;在準保護區、河流型水源地上游、集水區等范圍內推進生態養殖,逐步使畜禽養殖從低水平、分散性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發展。對規模養殖場推行以沼氣工程為主體的工程技術模式。鼓勵引導農戶使用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實現畜禽糞便的資源化,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率達100%[3]。在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從事網箱、圍欄養殖,在二級保護區及水源保護區上游嚴格控制水產養殖規模,并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積極推廣生態水產養殖技術。
加強農業、生活等面源污染防治,著力調整保護區及其相關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有機肥,禁止使用高毒農藥;推進農田徑流污染控制;開展農村生活廢棄物和污水的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加強生態恢復與建設。
3.2 逐步建立和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監控系統 一是建立水源地監測體系。各縣級環境監測系統普遍存在基礎條件差、人員不足等狀況,目前主要進行常規斷面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日常監測;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由于數量多、規模小、范圍廣、交通不方便等原因,未能形成完善的監測體系,要根據基礎調查結果,先將規模大、交通便利的鄉鎮水源地納入常規監測,逐步確保全部鄉鎮飲用水水源地半年或一年開展一次水質監測。二是提高監管能力,對飲用水源取水、制水、供水水質實施全過程監管,并建立定期報告和集中式供水廠出廠水水質公告制度;加強對水源地的巡查,各相關部門按應急預案要求定期對水源地進行巡查,及時發現水源地突發水污染事件;加強環境事故風險防范能力,避免或防止飲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生活的用水安全,建立備用飲用水水源地。三是加強監管力度,開展以飲用水源監管為重點的環保專項檢查,將飲用水源地的監管作為環境監管的重點,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相關規定,對查出的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并掛牌督辦。
3.3 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機制 一是嚴格貫徹《浙江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積極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逐步將飲用水水源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使其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實現飲用水源地長效化、常態化、規范化管理。二是加快合格規范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創建工作,為飲用水源地保護依法管理創造前提和基礎;加強已建成合格規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復查,加強和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長效管理。三是建立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管理制度,由主管領導具體抓,環保部門牽頭管理,政府相應部門分工配合,并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考核體系,強化政府對飲用水安全的關注力度,促進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管理,不斷提高飲用水的安全水平,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3.4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宣傳教育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以及廣告、專欄、展覽等多種形式,特別是在每年世界環境日、水法宣傳周和宣傳月中,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廣泛開展保護飲用水源的宣傳教育。在各級飲用水源保護區樹立界碑,并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附近的居民聚居區設立告示牌,加強宣傳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的注意事項,促進有關部門、單位進一步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
[1]姜文謙,廣生.淺析黑龍江省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5):23 -25.
[2]米瑋潔,俞建軍,陳暉,等.浙江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狀況及存在問題分析[J].人民長江,2012,43(13):95 -98.
[3]劉培芳,陳振樓,許世遠,等.長江三角洲城郊畜禽糞便的污染負荷及其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2,11(5):456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