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萍,李 銘*,陳冬梅,馬 軍,肖容雍(.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三亞 57000;.瓊州學院,海南三亞 570)
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隸屬于紅藻門(Rhodophyta)、真紅藻綱(Florideae)、杉藻目(Gigartinales)、紅翎菜科(Solieriaceae),是珍貴的熱帶海洋藻類,生長在海底珊瑚礁上,有“海底莊稼”之稱。
麒麟菜是當今世界上制造卡拉膠的主要原料。目前卡拉膠國際產量的90%,是由中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大規模麒麟菜人工養殖維系的[1]。麒麟菜也是副食品之一,除食用外,還有一定藥療作用[2]。所以它是熱帶、亞熱帶海域藻類人工養殖的主要對象之一。
麒麟菜在我國唯一能夠種植的區域就是海南省,其分布在我國的海南島、西沙群島等熱帶海區[3],是海南省重要的海洋資源之一。研究麒麟菜資源的現狀,對于進一步開發海南省麒麟菜資源,促進麒麟菜養殖業和發展麒麟菜加工產業鏈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海南麒麟菜品種主要是瓊枝麒麟菜、異枝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3種。瓊枝麒麟菜是海南省進行人工栽培的主要種類,多呈紫紅色或黃綠色,腹面多為紅色,枝與枝間常互相附著,形成團塊狀;異枝麒麟菜,又稱長心卡帕藻,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從菲律賓引入,藻體多呈圓柱形或扁平狀,有2叉式或不規則的分枝,一般分枝上有突起,藻體多呈鮮紅色或紅綠色,向外伸展,無其他附著物;珍珠麒麟菜藻體北面黃綠色至紫紅色,腹面暗紅色,主枝圓柱形或略扁,二至三回叉狀分枝,分枝較粗短,彼此相互重疊,纏繞成團塊狀,枝體表面有乳頭狀或圓錐狀突起。
海南島麒麟菜資源有野生和人工養殖2種來源。野生麒麟菜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島,一年四季都有生長,主要附著鹿角珊瑚等枝狀珊瑚上。歷史上麒麟菜一直以采收野生資源為主,在玉琢礁、浪花礁等處產量較大,由海南漁民采集。
養殖麒麟菜最早于20世紀50年代,在海南瓊海沿海就已經種植栽培瓊枝麒麟菜[4]。異枝麒麟菜1985年5月先后在海南瓊海、澄邁沿海進行了生態學和人工栽培方法的試驗,1999年進行了大面積人工養殖試驗,是我國目前產量較高、生長速度最快的大型海藻。目前麒麟菜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海南的瓊海、文昌和昌江等地。隨著麒麟菜的養殖技術的完善和推廣,在海南麒麟菜人工養殖基地逐漸增加,目前是麒麟菜原料的主要來源。
麒麟菜的養殖模式有水泥框網片式、延繩浮筏式和綁苗播植式等[4]。綁苗播植式是海南早期采用的傳統栽培方法,需要珊瑚枝作為附著基質,適用于瓊枝麒麟菜的養殖。延繩浮筏式是將種苗綁在浮筏上生長,可以擺脫以珊瑚枝作為藻體附著基質的限制,適宜栽培異枝麒麟菜。水泥框網片式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養殖模式,2006年試驗,2007年在海南昌江、儋州等市縣推廣,此法對瓊枝麒麟菜和異枝麒麟菜均適用,且操作簡單,成本投入第一次相對較高,但整體效益相對較好。用水泥框網代替珊瑚枝,不但擴大了養殖規模和產量,而且減少了珊瑚礁資源的破壞,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在麒麟菜的加工應用方面,麒麟菜是生產卡拉膠的主要原料,主要是以干制品和加工成卡拉膠粉的形式向海南省外,甚至國外銷售。有文獻表明,不同種屬的麒麟菜其卡拉膠的產率不同,瓊枝麒麟菜的卡拉膠產率高達74.6%,異枝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的產率在50%左右;在凝膠強度方面,異枝麒麟菜、珍珠麒麟菜要高于瓊枝麒麟菜[5]。國內外對麒麟菜中多糖“堿改性”、“提高凝膠強度”方面研究較多,如劉思儉等對我國海南島瓊海、文昌的麒麟菜用36~39度的燒堿在常溫下浸泡2~3 d或用31度的燒堿在65℃下浸泡2 h,能提高凝膠強度[6]。
2.1 麒麟菜資源存在的問題 海南野生麒麟菜資源由于無序采捕,產量在逐年縮小,目前麒麟菜資源主要由人工養殖提供。麒麟菜對養殖條件的要求較高,要求海水的透明度大、水質清澄、水流通暢、營養鹽豐富;海水比重1.020以上且相對穩定;海水溫度21~36℃,最適溫度是24~33℃。所以養殖區域要求遠離河口、雜藻海草茂盛以及工業排污和陸源污水較嚴重的海區,且要求海底平坦、退潮后藻體不會裸露干燥、敵害生物較少。
由于缺乏相關領域的機理研究,人工養殖存在一些問題,如可人工培育的優質種苗缺乏,養殖產量低下,且海水的理化指標對瓊枝麒麟菜生長特性以及一些重要物質含量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單位面積過度養殖,水動力也會下降,海底沉積物增多,導致病原微生物大量滋長,海水的富營養化程度會越來越嚴重,不宜于麒麟菜的繼續養殖。另外,如遇到臺風等天災,會對麒麟菜養殖產業造成重大損失,嚴重的幾乎會使麒麟菜全部損失。
而近幾年瓊海和文昌海域污染、水質變差,養殖產量在逐漸下降。據海南省漁業統計報表,全省麒麟菜養殖年產量(干品)從2005年的10 311 t上升到2007年的11 687 t,但近年來,由于受到麒麟菜養殖用海面積萎縮和海南島近岸海域麒麟菜養殖環境等條件的制約,2008年起麒麟菜年產量逐年下降,到2010 年3 726 t、2012 年1 288 t,只是2007 年的1/9。
2.2 麒麟菜應用存在的問題 因麒麟菜藻體粗糙、腥味大、不耐熱等因素,在我國食用并不普遍,而且食用方法單一,主要是涼拌和制作海涼粉。
由于我國對南海大型海藻的高值化深加工綜合利用還缺乏系統研究,目前麒麟菜還未得到高效的利用,一般是曬干后以低價提供給廠家作為提取卡拉膠原料,產品模式單一,經濟附加值有限。麒麟菜中提取的卡拉膠只能作為增稠劑、乳化劑等簡單地應用于食品添加劑和日用化學工業上,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也是僅僅局限在作為藥膏基、藥片粘結劑和藥用膠囊等[7],應用領域過于單一。
麒麟菜資源是海南重要的海洋資源之一,人們首先應做好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2013年6月,水產專家在漫步暗沙海域投放瓊枝麒麟菜2萬株,為海南麒麟菜建立起種質資源供應庫,達到資源增殖、品種優化、水質凈化、保種的效果。
另外,麒麟菜養殖需要一條完整、通暢的產業鏈,如果養殖起來的麒麟菜沒有綜合利用的途徑,必然損害麒麟菜養殖戶的利益,嚴重挫傷其積極性,麒麟菜養殖業也勢必難以為繼。
在麒麟菜的食用價值方面,已開發出麒麟菜即食風味食品[8]。將干麒麟菜通過酸、堿處理,脫腥、軟化、殺菌等工藝加工成,可直接食用,擴大麒麟菜的應用范疇。而且即食麒麟菜是一種功能型保健食品,具有高纖維、低脂肪、低熱能,且富含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特點,將麒麟菜加工成各種食品,將有一定的保健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是食用安全的新資源食品[9]。
麒麟菜在醫藥、精細化工方面的應用研究最近幾年也有了新的進展。研究發現,卡拉膠對許多病毒、病原菌的廣譜抑制活性和免疫系統刺激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醫藥療效,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理活性[10-11]。麒麟菜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如海藻多糖、海藻氨酸及多種微量元素,且已證實,這些活性物質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降低高血脂癥患者血清膽固醇和治療氣管炎、痔疾等功效[12]。此外,它還具有抗潰瘍、抗凝血等作用。美、日等國已從麒麟菜中獲取了大量醫藥、精細化工等行業所需的寶貴原料[13],日本每年要從我國海南大量進口麒麟菜作為活性成分的提取原料。這些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麒麟菜資源,推動海南海洋資源開發和海藻高值化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因此,深入麒麟菜的養殖業和高值化應用研究,不僅有助于推動海南現代海洋產業的健康發展,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海南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同時也有利于維護海南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張婷,時旭,何建華.麒麟菜屬和卡帕藻屬海藻的ISSR初步分析[J].海洋學報,2011,33(3):173 -178.
[2]蔡玉婷.麒麟菜的栽培技術及其經濟價值[J].福建水產,2004,25(1):57-59.
[3]匡梅,曾呈奎,夏邦美.中國麒麟菜家族的分類研究[J].海洋科學集刊,1999(41):168-198.
[4]王紅勇.麒麟菜的幾種栽培方法[J].中國水產,2013(3):61 -63.
[5]吏升耀,劉萬慶.中國海南島麒麟菜中卡拉膠的制備與性質[J].水產學報,1986(1):1-6.
[6]劉思儉,莊屏.我國的麒麟菜栽培技術[J].湛江水產學院學報,1984(1):1-5.
[7]戚勃,李來好,章超樺.麒麟菜的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l):115 -118.
[8]李劉冬,陳培基.即食麒麟菜的營養價值與食用安全性[J].營養學報,2004(26):311-313.
[9]賴綺華.麒麟菜即食風味食品殺菌技術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3,33(12):66-68.
[10]LI H Y,MAO W J,ZANG X L,et al.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coagulant-active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green algaMonostroma latissimum[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1,85(2):394 -400.
[11]KIM J K,CHO M L,KAMJANAPRATUM S,et al.Invitro and invivo immune modulatory activity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fromEnteromorpha prolifer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1,49(5):1051-1058.
[12]王曉宇,鄒明明,王蓉,等.海藻多糖抗腫瘤機理研究進展[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7,29(3):318 -322.
[13]王凌云,岑穎洲,李藥蘭.海藻的特殊功能及其在化妝品中的應用[J].日用化學工業,2003,33(4):258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