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濤,彭麗文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 410100)
1.1 基本情況 2008年按照“南工北農、一縣兩區”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布局思路,長沙縣提出創建現代農業創示范區構想,將縣域內撈刀河以北12個鄉鎮納入示范區建設規劃。
2009長沙縣正式成立“長沙縣現代農業創新示范區管理委員會”作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負責實施示范區農業項目建設與管理。2010年8月國家農業部正式批準和認定長沙縣(整縣建制)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根據2015年《長沙縣功能分區體制機制創新實施規劃》,長沙縣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范圍包括長沙縣北部12個鄉鎮,區域面積約1 043 km2,占全縣總面積52.3%,總人口約27 萬人[3]。
1.2 現代農業三大新主體情況[3]
1.2.1 現代農莊。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為主體,以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業建設為目標,以土地流轉為手段,通過資源有效組合和集約經營,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市場化運作于一體的生態、觀光、體驗、休閑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長沙縣共有72家現代農莊獲準立項并不斷建設發展,累計已完成投資約34億元。
1.2.2 農業龍頭企業。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51家,其中,規模以上農業企業67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5家,發展農業標準化基地6.67萬hm2、“三品”認證基地3.60萬hm2,帶動了1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吸引了近1 000名技術和管理人才入駐。
1.2.3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全縣培育各類合作組織1 100多個、專業大戶3 300多戶,流轉土地2.33萬hm2,帶動農戶12.8 萬戶。
現代農莊、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相互融合,共同成為了長沙縣吸聚社會各類資本投資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大大提升了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1.3 主要成效[3]
1.3.1 產業結構實現重大調整,產業水平顯著提升。新興農業生產主體的連片規模,徹底改變了水稻“一業獨大”的生產格局,產業化、特色化、多樣化的城郊型現代農業初步顯現。相對于2010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擴大30%達到0.63萬hm2,常年蔬菜種植面積擴大30%達到0.70萬hm2,花卉苗木種植面積翻一番達到1.20萬hm2,時鮮瓜果種植面積擴大50%達到0.23萬hm2,葡萄和食用菌產業已具規模,傳統養殖業開始向生態養殖、特種養殖業轉變,休閑農業收入增長了4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實現倍增。
1.3.2 生產設施不斷改善,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到2014年,長沙縣通過政策引領,吸引各類市場主體投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已超過12億元。實施了農村電力擴容和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基礎設施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能力大幅增強。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28.2萬kW,設施農業面積1.04萬hm2。新建的蔬菜、葡萄、食用菌等生產基地幾乎全部實現設施栽培和節水灌溉,規模水稻種植片區基本實現生物統防統治和機械化耕作。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廣泛推廣與應用,大大提升了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1.3.3 土地產出效益明顯增加,農民增收渠道拓寬。據調查統計顯示,2012年全縣水稻生產企業以“品種+品牌”的規模優勢,實現畝平增效170元;北部鄉鎮蔬菜產業平均產出也實現了57 000元/hm2;“百里茶葉走廊”凈增鮮葉產值1 500萬元;北部鄉鎮農民土地流轉租金收益達到13 500元/hm2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類農業生產企業直接發放農民工資超過2億元。
2.1 政府機構農技推廣現狀
2.1.1 機構設置。全縣農技推廣歸口管理單位為縣農業局,業務站室涉及縣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蔬菜站、糧油站、土肥站、農科所等。2012年4月鄉鎮實施了機構改革設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加掛農產品質量監管服務站牌子),與動物防疫站合署辦公,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主要承擔農業技術推廣、畜牧水產、農業機械等原涉農事業單位職責。示范區范圍內12個鄉鎮均設立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2.1.2 人員結構。縣一級設置農技推廣指導員共32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7人。示范區12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有基層農技推廣人員50人,其中本科學歷12人、大專學歷7人、中專學歷25人、高中及以下6人,沒有研究生學歷的,分別占總人數的38%、50%和12% 。30歲以下的6人,31~40歲的3人,41~50歲的25人,51~60歲的16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2%、6%、50%和32%。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36人,占總人數的72%,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21人,初級8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4%、42%和16%。
2.1.3 基礎設施建設。長沙縣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于2012年正式啟動,現已基本完成。示范區12個鄉鎮站房建設全部達到項目建設規范要求標準。各站功能用房齊全,布局合理,設有辦公用房、化驗檢測室、農機檢測室、電教培訓室、農技服務大廳、資料檔案室和其他輔助室等。儀器設備也按要求配置到位,并已登記造冊,投入正常使用。
政府機構農技推廣存在幾個問題:一是機構改革不全面。財務管理沒有跟上機構改革的進度。農技站、農機站、動物防疫站合并后,資金使用基本由原農技站經費開支,動物防疫站賬戶凍結無法使用經費。原農技站的自收自支編制人員大多數都安排了公益性工作,但工資、工作經費等都沒有到位;原農機站人員無編制,無經費。二是管理體制不順,造成技術指導與工作實踐脫節,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三是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不高。學歷普遍偏低,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占62%;年齡普遍偏大,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中41歲以上的占82%;技術職稱比例失調,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中中級及以下的占86%,其中28%沒有職稱。
2.2 社會化服務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
2.2.1 農業科教單位等社會推廣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農業科教單位的推廣工作未得到政府的重視,造成農業科教單位的技術推廣活動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法律保障。一方面使得許多關于農業技術的科研項目游離于農業經濟建設主戰場之外,大量科研成果嚴重脫離生產實際,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優秀人力資源的浪費,許多專家擁有豐富的農業方面的知識,實踐動手的能力和大量的科研課題,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最終成果只能束之高閣,不能及時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4]。
2.2.2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涉農企業農技推廣效果不好。由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總體偏小,發展不平衡,福射和帶動力有限,造成農技推廣組織實力弱、管理水平低。同時,由于缺乏政府在組織之間進行統籌協調,致使各個組織之間缺乏溝通與聯合,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的無序狀態,沒有形成推廣的合力。
3.1 搭建公司平臺,吸引社會力量合作推廣現代農業 政府通過注資注地,成立了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歸口現代農業示范區管委會統一管理,讓公司成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融資服務者、投資運營者和市場資源配置者。與墾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長沙瑞鴻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統一整合北部鄉鎮農村資源,深度挖掘北部鄉村文化內涵,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的旅游、文化等產業附加值,有效加快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3.2 搭建營銷及物流配送電商平臺,提供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 如北部鄉鎮雙江,引導企業設立生態有機產品展銷店,組織企業參與創建并不斷完善“生態有機農產品營銷網”等電商平臺,為農產品營銷、物流配送等提供一個優質、高效的渠道,使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羅代黑豬,通過空運遠銷北京和香港等地。
4.1 強化科技支撐,加快建設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加強與中科院、湖南農大等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努力在品種改良、節本增效、循環農業等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推進產業機械化示范建設,抓好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配送等環節的機械化推廣與普及。立足現代農莊,開展數字化、精準化農業技術應用,因地制宜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4.2 完善政策使農業科教單位有效發揮農技推廣主體作用 一是引導農業科技單位參與基層農技推廣項目。通過項目課題的開展和實施,獲得科技成果,通過選取某個地區進行試點,使科技成果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項目,最終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二是引導農業科教單位參與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促使農業科教單位的科研成果進一步熟化,并且對周邊地區有轄射帶動作用,為周邊地區的農民引進新技術和新方法提供方便,從而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的發展[4]。
4.3 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村商品流通服務、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信息服務等方面進行制度優化,形成長效機制[5]。
進入新常態,現代農業由分散生產向合作經營轉變,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有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撐[5]。以新修訂的《農業技術推廣法》貫徹落實為契機[6],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生產經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經營變為相互聯結、共同行動的合作生產、聯合經營,實現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對于長沙縣現代農業發展三大新主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蔣和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梁丹輝,江晶.基于農業生產要素變化:探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問題[J].農業經濟,2014(8):3-5.
[3]長沙縣現代農業示范區管委會.長沙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匯報[R].2014.
[4]謝培山.湖南省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新常態下尋求農業發展方式新轉變[EB/OL].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cq/201501/t20150105_4320975.htm.
[6]許斌,烏蘭.淺析新《農業技術推廣法》的主要內容及重要意義[J].新疆畜牧業,2014(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