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翼翔,陳 祺,劉正文
(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陜西西安 710061;2.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3.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陜西西安 710062)
隨著學校文化在推進教育事業內涵與特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日漸顯著,建立地方文化與學校文化互融相長的新模式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挖掘地方文化精髓,提取地方文化元素,不僅使學校文化更具個性和感染力,還能充分發揮教育的文化傳遞與傳播功能,通過學校文化建設,傳承、弘揚和創新地方文化,更好地服務地方大文化建設[1]。學校以院落空間組織功能,不僅是建筑對于地方氣候的有效回應,也體現了對“天人合一”自然意境的追求,既適合師生開展寄情山水、修身養性與自我滿足的內向型活動,又是師生學習集會、交往娛樂的外向型活動所向往的住居形態[2]。特別是依山營建的學校,多將建筑群順應等高線,沿著山勢由下到上逐級升高,自然形成多級院落,之間再利用爬山廊或臺階相連。為讓學校建筑與周邊環境協調,避免過多改造自然山體,保護山形、水勢與樹木,多將建筑分布在臺地上,而每級臺地之間可以做斜坡綠地,為建筑營造綠色背景環境。師生身處其中便能安靜思考、靜心學習。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山就勢合理布局,使學校與環境共融共生[3]。該研究針對黃陵縣橋山中學3組依山院落的實際,探索其校園環境文化景觀特色建設的有效途徑。
黃陵地處陜西省中部,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既是陜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之一,又圍繞“華夏第一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景觀。
1.1 大小橋山 ①大橋山即子午嶺,處于陜甘交界,南北而行。“南連耀州(今耀州區),北抵鹽州(今定邊縣),綿延八百余里”(《大明一統志》)。著名的秦直道南北貫穿,原始森林參天,遮天蔽日,千峰競綠,萬嶺爭翠,猶如一條綠色的巨龍。②小橋山即黃帝陵橋山,為子午嶺中部向東延伸的支脈,位于黃陵縣城北1 km處,土厚水豐,林木郁蔥,現有柏樹林86.67 hm2,柏樹8萬余株。橋山周圍群山環抱,后有祖山子午嶺相依,四神靈排列有序,是難得的符合傳統風水觀的寶地。
1.2 天下第一陵 軒轅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陵區三面環山,沮水繞流,形如八卦,氣勢非凡。陵冢在山頂平臺的中央,高3.6 m,周長48.0 m,有磚砌花護圍。黃帝陵所在的橋山擁有全國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黃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長青、風景獨特的綠島奇觀。廟內“黃帝手植柏”為世界柏樹之冠,漢武帝“掛甲柏”為世界柏樹之奇。隨著黃帝陵廟前區和祭祀大殿的整修擴建,一個融陵、山、水、城于一體,體現“雄偉、莊嚴、古樸、肅穆”氣勢的黃帝陵展現在炎黃子孫面前,必將成為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展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的強大紐帶。
1.3 華夏第一帝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出生在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故有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乃地之正色,土乃五行之尊,軒轅以土德稱王,號曰黃帝。黃帝既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于亂世起兵,以德號天下,戰敗炎帝于阪泉,戰勝蚩尤于涿鹿之野,統一了中華民族,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后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1.4 陵下依山校 橋山中學地處黃帝陵腳下、橋山之麓,始建于1998年,占地2.5 hm2,建筑面積12 100 m2,教職工210人,現有48個教學班,3 698名學生。學校以“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一切為了教師素質的提高,一切為孩子成功人生做準備”為辦學宗旨,以“緊抓常規,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和諧發展”為工作思路。以學校精神“誠毅”為引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環境育人;編寫鄉土教材《崇我初祖愛我黃陵》,以養成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德育系列和德育實踐教育活動成效顯著。學校先后被評為“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學校”、“五四紅旗團委”和“陜西省文明校園”。
2.1 做人之根:“孝”文化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中華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脈,是構建現代和諧教育的基石。它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點,而且已經內化成了一種民族精神[4]。傳統孝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內容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其珍愛生命的思想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題。只有懂得感恩,才會尊老愛幼、謙忍禮讓。對自然、對生命、對人類、對父母,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感恩應當而且也必須是學校教育的第一內容[5]。目前我國孝文化教育缺失、國人孝親觀念淡薄的種種體現,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因而,加強孝文化教育對師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2.2 立國之本:“和”文化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統一的象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海內外中華赤子都以作為炎黃子孫為榮,炎黃二帝成為連系海內外中華兒女民族感情的紐帶[7]。炎黃子孫就是指中華民族,具有動態的象征意義、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既是中華民族文明繼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兒女相互認同的文化標志[8]。中華文化求“和”,因為“和”是理想狀態,“和文化”是君子文化,即以多數人利益為關懷的文化[9]。在當今世界,“和”勢必將是未來世界的最強音。堅持和遵循以“和而不同”為核心的“和為貴”的價值取向,上求天和、下求地和、中求人和,善待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天地萬物,天人和諧、協和萬邦,理所當然地成為正在不斷深化的“和文化”的內容,并讓“和”的光芒放射到地球的每個角落[10]。
2.3 民族之魂:“龍”文化 清明祭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有利于繼承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滿足億萬華人尋根、拜祖的虔誠心愿,讓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找到回家的感覺[11]。龍作為原始圖騰,對中華民族后世產生巨大而久遠的影響,是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原始圖騰所無法比擬的[12]。時至今日,華夏民族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中華龍文化中深厚的和諧意蘊早已流淌于“龍的傳人”的血脈,成為各民族維護團結統一的民族魂[13]。特別是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大力倡揚生態文明的當今,強調龍的“容合、福生、諧天、奮進”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龍文化,對國人可以致和諧,對世界可以開太平[14]。
3.1 功能定位與指導思想 集職業教育、綜合高中、文體健身、休閑游憩、環境育人五大功能于一體,作為一個高中與職業并存的綜合中學,為了創造自然、大氣、溫馨、健康的景觀環境,整體文化景觀環境規劃圍繞主體建筑,緊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主題,突出職業教育的多樣化特色,以三大文化主題(孝文化、和文化、龍文化)景觀為中心,上中下3個院落有機串聯為一體,置石、盆景、綠雕交叉布設,主題雕塑巧妙點綴,既保證校園空間的舒朗、開敞,又營造了各種尺度宜人、充滿情趣的學習活動場所,從而很好地體現出景觀環境的均好性。
3.2 構思理念 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誠·毅”主題,圍繞“教學以生為本,管理以是為本,服務以校為本”的辦學宗旨,突出三大文化主題內涵,著力挖掘文化景觀墻的特色,見縫插針做綠化,布置花箱與盆景,力爭在有限的校園空間中,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環境。
整體以學校現有總體功能布局為基礎,分為兩大塊:①職教中心(新校區)為新建學校,主體建筑、道路廣場、操場、綠化均為新建,主要增加綠雕、花架與彩鋼3組騰龍景觀,加強垂直綠化,在現有花壇樹池中增加花卉與置石題刻。②橋山中學(老校區)為橋小、職中搬走后遺留,加上橋中,順橋山山勢自然形成3組四合院院落,加上用地緊張,綠化偏少,滿是鋪裝。針對這一現狀,以“孝、和、龍”3組文化主題分別裝點3個院落,形成橋山上、中、下三苑,并以黃龍景廊串聯為一個整體,見縫插針安置特色景觀小品,盡可能保留原有大樹景觀,重點做好垂直綠化,形成校園文化內涵突出、立體景觀豐富的校園環境。
3.3 職教中心(新校區)三龍騰飛 ①在主入口廣場,即主教學樓前,以立體花壇構筑“二龍戲珠”的綠雕騰龍景觀。②在教學樓間的綠地中的主干路上,以3組木構雙排柱花架構筑追趕的騰龍景觀。③在后部擋土墻上,以剪紙式彩鋼板構筑七色騰龍飛舞景觀。④圍墻采用垂直藤本綠化作為背景,花壇中增加花卉和置石題刻景觀。
3.4 橋山中學(老校區)橋山三苑 ①橋山上苑——孝文化(清明祭祖)景觀元素:在橋山下苑構筑以火紅的“中國結”為中心的主題雕塑,文化景墻和廊間主要展現“清明祭祖”文化主題元素。②橋山中苑——和文化(炎黃結盟)景觀元素:在橋山上苑增設鋼構“和合”主題景觀雕塑,文化景墻和廊間主要展現“炎黃結盟”文化主題元素。③橋山下苑——龍文化(黃帝陵)景觀元素:在橋山中苑增設“中華龍圖騰”主題雕塑,文化景墻和廊間主要展現“中華民族龍”文化主題元素。④串聯橋山三苑的黃龍景廊:串聯橋山三苑的景廊,依山勢用爬山、疊落游廊連接組成,或墻廊,或復廊,或敞廊,或直或彎,或曲或折,各依地勢而定。提出古典景廊與現代廊架兩種方案,供甲方具體設計時參考。⑤特色景觀小品:主要以花池(樹池)、花箱、花籃等小巧花飾來展現。
學校文化是對社會文化反復選擇、提煉后加以吸收和統整,并融合了學校科學人文精神和個性特色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目標、傳統與校風的綜合體現。環境文化景觀建設不僅包括校園環境面貌,也包含著學校整個育人空間。
實踐表明,依山院落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如下:①首先要有文化識別系統規劃,從建筑、綠化、景觀與主題雕塑等方面,烘托學校的個性和精神,使學校真正成為從事文化傳承、積累和創新的風水寶地[15]。②探求適合自身條件的殊途,重視自然環境、地域文化、歷史文脈等因素的結合,重構性地創造一種從文化和生態上都可持續發展的景觀[16]。③順應特殊的山地環境,把握好交通組織,進行有效的保護,并充分考慮防災減災的問題[17]。④院落將散落的單體建筑組織起來,以門作為各個庭院的連接,形成空間的分隔與引導,既把風、光、景自然地引入到室內空間,也為建筑形體本身帶來了簡潔的韻律感和清晰的層次[18]。⑤學校文化建設“上墻”容易入腦難,踐行則更難。環境文化固然需要專業人員規劃設計,但更多的還應該是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總之,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大家應共同努力,在學校文化建設與創新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精神,實現教育價值,提升教育品位,創造教育輝煌[19]。
[1]朱亞文.論地方文化視域中的學校文化建設[J].江蘇教育研究,2010(5A):26-28.
[2]楊奇.院落生活的現代演繹[J].山西建筑,2007,33(25):52 -53.
[3]劉帆,羅能.依山就勢融于自然——寧南縣南華寺規劃設計分析[J].建筑與文化,2014(7):152-153.
[4]李翔.試論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歷史變遷及其價值[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19(5):48 -56.
[5]肖海平.孝文化的承繼與學校教育[J].孝感學院學報,2009,29(1):108-111.
[6]張秀紅.中國孝文化教育及其現代意義探析[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14(3):17 -20.
[7]王仁民.高舉炎黃旗幟弘揚愛國主義[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8(1):50-52.
[8]霍彥儒.“炎黃子孫”稱謂的歷史演變及其意義[J].協商論壇,2008(4):21-24.
[9]田辰山.“和文化”與跨文化傳播[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4):13 -20.
[10]徐誠,壽楊賓.試論“和文化”的本質、意義及價值取向[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3):29 -32.
[11]孫憶辛.黃帝祭祖大典成功的原因初探[J].旅游管理研究,2011(2):56,58.
[12]陳文殿.中華龍文化的生命生態精神[J].天府新論,2009(6):103-107.
[13]梁東興,楊玉榮.中華龍文化中的和諧意蘊[J].中華文化論壇,2012(2):81-85.
[14]龐進.龍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詮釋[J].東方收藏,2012(4):10-12.
[15]徐孟龍.學校文化建設要充滿人文關懷[J].麗水學院學報,2006,28(3):56-58.
[16]陳娟,孫琪,趙慧蓉.論地域性特色景觀的構建[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28(3):59 -62.
[17]楊曦,牟江.山地建筑中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以四川省漢源二中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四川建筑,2011,31(4):18 -21.
[18]歐雷.淺析傳統院落空間[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31(5):122-125.
[19]楊江丁.注重文化整合促進文化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