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麗,楊霞(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城鎮化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城市化率在8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90%,而中國的城鎮化率2014年僅為54.7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城鎮化建設任務長遠而艱巨。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關注城鎮化建設,十八大正式提出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1],是實現我國全面小康的具體要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過于追求城鎮化速度,忽視了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出現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城鎮建設混亂、城鎮服務功能低下等現狀。黨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現階段城鎮化建設出現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v觀前人對旅游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研究,筆者概括為以下內容。
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旅游業與城鎮化發展之間存在的關系,而關于這一關系的討論,學術界尚沒有明確的定論。有的學者認為只存在簡單的單向關系,有的則認為存在雙向關系。而對于這一關系的研究,學者們所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一種是定性分析和邏輯推理,另一種是定量表征。大部分學者認為城鎮化建設與旅游發展之間存在一種相互推動的關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以定性研究和邏輯推理為主,主要以鄉村旅游、地區旅游開發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互動的關系為研究內容。馬江以四川九寨溝為例,在分析了九寨溝旅游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前提下,探究了旅游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互動關系[2]。范弢、楊世瑜以昆明市團結鎮為例,論述了旅游業發展對團結鎮城鎮化的促進作用,指出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發展建議[3]。李輝、楊朝繼《論鄉村旅游與西部城鎮化》[4],蔣煥洲《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縣域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實證分析——以雷山縣為例》[5],劉又堂《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城鎮化建設互動研究》等[6],這些大多都是以特定地區旅游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為例,以定性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方法探究了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系。影響城鎮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此類研究缺乏對影響關系形成機理的解釋性研究。
盡管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占多數,但還是有學者認為旅游與城鎮化發展存在的是單向關系。馬曉龍、李秋云以典型旅游城市張家界為案例,在對張家界城市化發展與旅游業發展同步性判斷的基礎上,遵循實證研究的思路,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對城市化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定量表征,結果證明城市旅游發展影響其城市化進程,但城市化進程并不影響其城市旅游發展。因此得出的結論是二者之間只存在單向影響的關系,并對這個因果關系形成的原因進行了解釋[7]。王晞運用城市經濟學理論工具,采用面板數據,以桂林等旅游城市為例,通過大量的圖表對比,從國際旅游和國內旅游兩個方面定量分析了旅游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指出國內旅游表現出明顯的城市化經濟效應[8]。徐秀美,平措卓瑪選取典型地區云南,在查找了云南省2000~2010年的城鎮化水平和云南省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率等數據的基礎上,從時間序列的角度,通過“單位根檢驗、協整回歸分析、Granger因果檢驗”等方法,定量分析得出旅游發展會促進城市化發展,二者存在單向關系[9]。同時指出各種導致數據呈現此種結果的原因,分析問題比較客觀,不僅看到了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也分析影響數據結果的各種原因。以上觀點多從定量分析的角度加以論證[10]。
在研究二者具體關系時,筆者認為既要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也要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具真實性、可信性。筆者認為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的互動關系。不管是利用旅游業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還是利用城鎮化發展促進旅游業發展,都要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
該領域的研究主要以典型地區為例,探究旅游業對新型城鎮發展的促進作用,旅游業引導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以及為更好地發揮旅游業對新型城鎮化促進作用而提出的措施、建議等。王冬萍、閻順指出了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以吐魯番為例,闡述了旅游城市化的作用,并提出加強政府主導,選擇和確定城市發展的主題,重視旅游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旅游服務設施體系,遵循環境保護發展原則[11]。邱云志主要探究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城鎮化的主要內容: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觀念文化城鎮化,并指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的四大特點,最后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城鎮化發展提出建議[12]。此外還有劉艷、羅有賢《重慶市萬盛區旅游業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初探》[13],張遵東、杜彪《貴州省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路徑探討》[14],王亞奇、陳學剛、關麗萍《新疆地區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15]等。通過對此類研究的歸納總結得出旅游業對新型城鎮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內容。
(1)促進城鎮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旅游業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強城鎮的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14];促進農民由農村向城鎮轉移,提高人口的城鎮化率。
(2)改善了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旅游業的發展依賴于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旅游專項設施。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專用設施的建立不僅更好地促進了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而且改善了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6]。
(3)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旅游會使以旅游業為支撐的相關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的發展,致使第一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城鎮的經濟結構不斷完善,經濟體系更加健全;對于實現“三二一”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13]。
(4)促進鄉村社會生活向現代化的轉變。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來城鎮農民物質生活的現代化。同時,旅游作為一種多元文化交流的現象,旅游者將其思想觀念、行為舉止、衛生習慣、生活方式等帶到旅游地,促進當地居民在社會觀念、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一系列的轉變[5]。
(5)促進城鎮外延擴張和優化城鎮布局。旅游地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商業投資和地產開發。商業地產帶來的合理規劃,一方面優化了城鎮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2],另一方面推動了旅游城鎮外延規模的擴張。
(6)解決就業問題,增加人民收入。發展旅游業,需要發展服務于旅游業的相關產業,如加工制造業、餐飲業、休閑娛樂業等,這些產業可以吸納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為農村人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擴展了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3]。
(7)美化城鎮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業長足發展的基礎之一。要想發揮旅游業對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環境保護必須放在首位。城鎮居民應不斷加強環保意識,對本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合理規劃,美化城鎮環境。
前人對旅游業與城鎮化發展關系、旅游業對城鎮化發展促進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對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具體發展模式與機制研究相對較少。舒伯陽、羅錦屏參考了大量前人研究,突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新”,補充了現代研究的不足,提出傳統旅游業與現代旅游業的不同之處,分析了現代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契合機制,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互動關系及具體發展模式[16],對一個地區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模式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劉曉鷹、楊建翠通過對西部民族地區旅游業推進城鎮化發展的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城鎮化推進理論模式,即西部民族地區候鳥型“飛地”性旅游推進型城鎮化模式[17],強調旅游以其很強的關聯帶動作用,成為推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和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新的增長極,并以九寨溝為例,具體闡述這種模式的特點及適用范圍,結合具體案例分析理論模式。模式闡述詳細具體,并為西部地區提出切實可行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對現有的城鎮化推進理論模式進行了有效的補充。殷紅梅、徐燕闡述了貴州省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建設的兩大模式:典型旅游小城鎮建設模式、鄉村旅游產業聯動建設模式[18]。
在認識到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存在一種雙向互動關系的情況下,今后的研究應偏向發展模式與發展機制的研究,為當地城鎮提出因地制宜的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策略、具體的發展模式,以促進當地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縱觀以往關于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偏向于論證二者之間的關系和闡述旅游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在論證二者的關系時,有的學者認為二者存在簡單的單向關系,有的認為是雙向互動關系。在論證的方法上,有的采用定性分析與邏輯推理法,有的采用定量分析法,但是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的研究相對較少。未來關于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研究,筆者認為既要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也要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具真實性、可信性。除此之外,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斷完善。
中國疆域遼闊,地大物博,地貌類型多樣,民族文化各異。各地的旅游資源不同,旅游業發展、城鎮化建設各有特點。在認識到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存在一種雙向互動的情況下,今后專家的研究應偏向于發展模式與發展機制的研究,根據特定地區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情況,不斷完善關于旅游業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理論研究,尤其是發展模式與發展機制的研究,豐富研究內容。
[1]何騰.基于協同的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1):122 -126.
[2]馬江.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業與城鎮化的互動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06(67):40-43.
[3]范弢,楊世瑜.昆明市團結鎮旅游業推進城鎮化發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23 -27.
[4]李輝,楊朝繼.論鄉村旅游與西部城鎮化[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30 -35.
[5]蔣煥洲.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縣域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實證分析——以雷山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530 -18532.
[6]劉又堂.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城鎮化建設互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5):36 -37.
[7]馬曉龍,李秋云.城市化與城市旅游發展因果關系的判定及生成機理研究——張家界案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4):96 -100.
[8]王晞.城市化與旅游業發展問題的定量分析——以廣西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06(5):16-21.
[9]徐秀美,平措卓瑪.城市化水平與旅游產業發展關系的計量分析——以云南省為例[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4):27-30.
[10]徐潔,華鋼,胡平.城市化水平與旅游發展之關系初探——基于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間序列動態計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0(2):85-90.
[11]王冬萍,閻順.旅游城市化現象初探——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7(5):118 -122.
[12]邱云志.少數民族區域旅游城鎮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10):26 -28.
[13]劉艷,羅有賢.重慶市萬盛區旅游業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初探[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2):64 -67.
[14]張遵東,杜彪.貴州省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路徑探討[J].時代金融,2013(8):132 -133,135.
[15]王亞奇,陳學剛,關麗萍.新疆地區旅游業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4):6352 -6353,6389.
[16]舒伯陽,羅錦屏.旅游產業引導的新型城鎮化典型模式探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4,28(3):23 -27.
[17]劉曉鷹,楊建翠.欠發達地區旅游推進型城鎮化對增長極理論的貢獻——民族地區候鳥型“飛地”性旅游推進型城鎮化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6(4):114 -117.
[18]殷紅梅,徐燕.貴州省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建設模式探討[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10):197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