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統模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鐵山港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西北海 536017)
廣西北海市節水農業發展規劃研究
梁統模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鐵山港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西北海 536017)
以廣西北海市為例,對節水農業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北海市節水農業發展的總體構想。
節水灌溉;農業;發展規劃
廣西北海市地處南亞熱帶,年平均降雨量959~1 470 mm,相對于全國而言,水資源量比較豐富,但由于降雨量大多集中在6~9月份,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而年蒸發量為1 869.6 mm,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加上水利設施陳年老化,區域性、季節性、水質性、工程性缺水等問題比較突出,旱情旱災時有發生,其發生頻率、受旱面積和損失呈增加的態勢。隨著高效農業和新興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因此,通過高效農業節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已成為北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1 水資源情況
1.1.1地表水。北海市境內有大小河流93條注入北部灣,河流總長為558.1 km,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8 km。全市河流年平均徑流總量18.3億m3,來源于降雨的年地表徑流量27.3億m3,產水量90.2萬m3/km2。
1.1.2地下水。全市地下水總量估算約有15億m3左右,而且補給性好,潛力大。
1.2 農業灌溉用水分析
1.2.1農業灌溉用水量。據統計,2010年農田灌溉用水量為6.112億m3,占農業用水總量的76.3%,其中水田、水澆地和菜地灌溉水量分別為5.890億m3、0.250億m3和0.028億 m3。
1.2.2農業平均實灌用水量。2010年農田平均實灌溉綜合用水量為9 840 m3/hm2,比2000年有所。其中水田平均用水量為12 270 m3/hm2、水澆地平均用水量為4 650 m3/hm2、菜地平均用水量為6 015 m3/hm2。水田平均實灌用水指標的高低不僅與作物生長期有效降雨密切相關,而且與灌溉制度節水措施密切相關。
1.2.3農田灌溉耗水量。2010年水田灌溉耗水量為5.89億m3,平均耗水率為40%,占農田灌溉耗水量的78.6%;水澆地耗水量為0.25億m3,平均耗水率為80%,占農田灌溉耗水量的12.9%;菜地耗水量為0.028億m3,平均耗水率為70%,占農田灌溉耗水量的8.5%。2006年以來,農田灌溉耗水量年均遞減率為12.0%;水澆地耗水量年均遞減率為3.8%,這也是北海市多年來加強水田用水管理,科學合理地優化灌溉技術,推廣節水灌溉等措施取得的成效。
1.3 節水農業的主要技術模式和發展態勢
1.3.1主要技術模式。旱作農業區:以旱作集雨保墑,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為核心,示范推廣地膜覆蓋、秸桿覆蓋、深耕深松,抗旱保苗坐水種植等技術,施用緩控釋肥料、有機肥料提高旱作單產。
水田灌溉區:推廣濕潤灌溉、交替灌溉、壟溝灌溉等技術,強化田間水分調控,減少農田徑流,提高水肥利用率,減少浪費,減輕環境污染。
水澆地灌溉區:示范推廣測墑節水灌溉、小畦灌溉、滴灌、噴灌等灌溉技術,根據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資源狀況,優化灌溉和合理調整施肥制度,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提高肥料利用率。
1.3.2發展態勢。北海市不斷加快農業節水的科研和應用,節水農業發展形式多種多樣,采取一系列先進實用高效的節水技術。農田節水技術推廣應用發展到2013年的53 466.7 hm2,并從過去的單一西瓜發展到現在的水果、南瓜、辣椒、玉米、花生、甘蔗、馬鈴薯、蔬菜等多種作物。通過大面積示范推廣農業節水技術,高效利用水肥資源,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2.1 思想認識存在偏差長期以來北海市許多地方對發展節水農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在思想認識上仍然存在偏差。一是重工程、輕農藝。認為節水農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減少輸配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缺乏對田間水分管理的足夠重視,沒有將節水與作物需水、水分管理和農業產出聯系起來,偏離了提高農業水資源生產效率的根本目標。二是重灌溉、輕節水。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進行灌溉,忽視了發揮土壤集雨、蓄水、保墑功能和自然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協調利用。三是重旱作、輕水田。旱地的節水技術措施推廣應用較多,但水田的節水潛力重視不夠。
2.2 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工程節水和設施節水一次性投資較大,農民難以承受,而市財政投入節水農業的資金十分有限,影響了技術的推廣。
2.3 發展程度不平衡由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薄弱、經費不足,導致技術服務的深度、廣度及示范推廣的力度不夠,難以適應節水農業發展的要求。特別是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方面,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推廣速度比較快,應用面積比較大,而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差的地方推廣速度比較慢,在土地經營面積較少的地方,推廣應用還比較難。
3.1 總體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針對農業用水需求和區域水資源特點,以項目為抓手,立足田間節水,強化手段,發揮職能,加強分類指導,加快技術集成,確定骨干技術,集中開展節水農業技術模式示范推廣。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工程等措施,通過結構調整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普及提高水分生產效率,建立節水農業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技術體系,促進農業發展由水資源高耗型向水資源高效型轉變,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由“靠天吃飯”向“旱澇保收”轉變,切實提高農業用水生產效率和耕地生產能力,為實現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目標提供保障。
3.2 發展原則節水農業首先是農業,必須以農業生產為核心,以滿足農作物的水分需求為目標,變澆地為澆作物,促進農業發展由水資源高耗型向水資源高效型轉變。節水農業是高效用水的農業,是農田水分的科學管理和合理調控,必須綜合利用土壤水、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促進農業生產條件從“靠天吃飯”向“旱澇保收”轉變。
3.3 發展目標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每年遞增1 333 hm2以上, 2016年發展到58 000 hm2。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微噴灌、覆蓋栽培、深耕深松、集雨補灌、抗旱保水劑、水稻淺濕控制灌溉等技術,實現節水450 m3/hm2、增產增收5%以上。其中大棚設施節水每年擴大推廣667 hm2以上,到2016年全市實施面積達到8 667 hm2;水肥一體化技術每年擴大推廣333 hm2,到2016年全市實施面積達到4 333 hm2,實現平節水30%、節肥20%、增產10%以上,增收9 000元/hm2以上。
3.4 戰略布局
3.4.1旱作區節水農業規劃。在北海市合浦縣的白沙、山口、閘口、公館、沙崗、西場、烏家,北海市銀海區的平陽、福成,北海市鐵山港區的南康、營盤等鄉鎮的旱作區,重點推廣地膜覆蓋、秸稈腐熟覆蓋、減少地面徑流和蒸發損失、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水旱輪作技術。同時推廣應用保水劑,提高水分利用率。
3.4.2稻作區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在北海市合浦縣的廉州、星島湖鄉、黨江、沙崗、石灣、石康、常樂、公館等8個鄉鎮的稻作區,一是搞好田間排灌系統,減少灌溉水的消耗損失,擴大灌溉面積;二是推廣壟作或免耕拋秧技術;三是推廣水氣平衡栽培法,加強水分的科學管理,根據水稻生長規律,搞好“薄、淺、濕、曬”的水分管理方法。
3.5 重點任務
3.5.1搞好土壤墑情監測工作。按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墑情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整合資源,爭取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農田土壤墑情監測網絡體系。墑情監測按照布點合理,規模適當的原則,覆蓋主要旱作和灌溉農業區;配置監測設備,建立工作制度,逐步實現墑情監測的自動化、標準化。目前,北海市已在合浦縣沙崗鎮沙崗村、星島湖鄉珊瑚村、石康鎮大莊江村建立了三個監測點進行土壤墑情監測,通過開展墑情監測,及時掌握農田和作物缺水狀況,指導農業抗旱減災和農民應用節水技術。
3.5.2推廣先進實用技術。
3.5.2.1推廣滴灌、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重點推廣微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滴灌施肥)技術,改變傳統的漫灌、淋灌方式,節約用水,擴大灌溉面積,提高水分生產效益,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農民增收。
3.5.2.2推廣覆蓋栽培技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對新植蔗、春種玉米、瓜類、水果、木薯、花生、黃豆等旱地作物,主要推廣地膜覆蓋和秸稈覆蓋,特別是宿根蔗要大力推廣蔗葉覆蓋還田,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和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
3.5.2.3推廣深耕深松技術,營造土壤水庫增強抗旱能力。在旱作農業區,主推聚土壟作和深耕深松,特別是新植蔗地和香蕉地,深耕深松對增強土壤蓄水能力,提高作物產量效果顯著。
3.5.2.4推廣集雨補灌技術,改進蓄水利用方式。地頭水柜依然是干旱地區作物灌溉的有效保障之一。利用中央和自治區加大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的好時機,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地頭水柜。探索地頭水柜蓄水利用的好形式、好方法,提高水柜的利用效率,增加農產品產出和農民收入。
3.5.2.5推廣抗旱保水劑,增強保水供水能力。保水劑能增強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降低雨水滲漏,有明顯的節(保)水效果,對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增加作物產量作用明顯,在種植季節緊迫的旱地作物上要大力推廣應用。
3.5.2.6推廣水稻濕潤灌溉技術,提高水田用水效率。重點推廣水稻旱育秧、淺濕控制灌溉、半旱式節水栽培、水旱輪作等節水技術,構建稻田良好的水氣環境,促進糧食增產。
3.6 保障措施
3.6.1加強組織領導。隨著北海市農業的不斷發展,水與農業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干旱缺水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大障礙。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農業部門,必須把節水農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為北海市節水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3.6.2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以實施國家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農業節水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綠肥種植項目等為依托,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現代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擴大節水農業示范面積,使噴灌、滴灌、地膜覆蓋、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節水農業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和推廣。
3.6.3加強宣傳引導,提高節水意識。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節水農業技術應用效果和節水新技術和墑情監測等新手段對農田保墑抗旱的作用和效果,讓農民認識到發展節水農業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農產品質量,對減少肥水流失,提高耕地地力等級也具有重要作用,讓全社會認識到發展節水農業是緩解當前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3.6.4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技術水平。節水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是關鍵。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全面提升有關人員科技業務水平,大力普及和推廣適合三區實情、經濟實用、操作簡便、效益明顯的節水農業技術,實現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不斷提升北海市節水農業的發展水平。
3.6.5探索建立農業節水地膜高效利用機制。建立農業節水地膜高效利用試驗示范區,引導農民使用厚度0.01 mm以上的地膜,試驗示范推廣機械回收地膜、可降解地膜等技術,提高殘膜回收率,減輕殘膜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3.6.6規范滴灌肥市場,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加強對肥料產品及肥料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的滴灌肥,對企業生產的成品進行抽樣檢驗,做到不合格的肥料絕不準出廠銷售。同時加強宣傳,引導農民正確選肥,聯合有關執法部門積極向廣大銷售單位及消費者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介紹識別假肥料的基本知識,并在農資批發市場、農業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等肥料集中銷售和使用的地方設立咨詢臺,公布舉報咨詢電話,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接受群眾的投訴,及時有效地解決肥料質量糾紛和有關問題
[1] 唐登銀,羅毅,于強.農業節水的科學基礎[J].灌溉排水,2000,19(2):1-9.
梁統模(1968- ),男,廣西北海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推廣研究。
2015-04-01
S-9
A
0517-6611(2015)14-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