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德平 衛龍寶 伍駿騫



摘要:從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關系的角度梳理世界7個典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基于DSR理論模型分析這些國家“三化”發展的驅動力、狀態和效應,進而構建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演進機制,利用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提供的171個國家1961-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工業化對城鎮化發展產生正向影響;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發展產生正向影響,農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城鎮化率越高;“工”、“農”、“城”相互影響存在著內在的規律性。基于研究,提出了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DSR模型;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424;F299.21;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2-5782-04
Abstract:From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7 typical countries were arranged. Based on DSR model the driving force, condition and eff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the th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1961-2011 panel data of 171 countries provided by World Bank open database,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urbanization. The higher degre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higher the urbanization rate will be;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interrelated, with inherent law. To some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might promote urb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political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SR model; panel data
1 世界主要國家城鎮化發展實踐
城鎮化發展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同一個命題的兩個方面,即城鎮化的發展也是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一個階段。研究和總結世界主要典型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關系,有利于結合中國自身實際,借鑒和吸取外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的城鎮化進程。
1.1 英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經歷了圈地運動使農業強制性實現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又通過工業革命加速了城鎮化,而后通過制定大倫敦規劃等一系列緩解措施,成為全世界率先完成城鎮化的國家,完成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的協調發展歷程。①圈地運動——強制的農業工業化、農業城鎮化。②工業革命——進一步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③編制大倫敦規劃——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1.2 美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美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始終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始終是通過技術、勞動力、資金的融入,并通過西進運動得到加速的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政策始終起到了促進和調整的作用。①西進運動——推動城鎮化發展。②機械化發展——推動農業人口遷移并非農就業。③工業革命——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相互作用。
1.3 日本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日本工業化強有力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工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眾多農民進城成為城鎮居民,適度的農業產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技術的使用推動了人口過于集中于大城市中而造成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過疏化”[1]。為此,工業化后日本政府利用大筆資金加大對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引導農村人口向周圍城鎮集中。①工業導入農村——推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②宏觀規劃——強力調控工業布局、城鎮發展和農村建設。
1.4 韓國的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
韓國的現代化發展歷程特點是工業先行,隨后涌現出的農村問題通過新村運動進行調整,這個協調過程是由政府扶植,農民自律、自助的方式實現現代化,最終實現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2]。①重工業優先發展——帶動人口大量轉移。②新村運動——協調城鄉發展。
1.5 法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由于小農經濟較發達,法國經歷了緩慢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直到19世紀中葉法國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后,幾個大城市得到擴張,小城鎮才有所發展,城鎮化進程才開始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才打破緩慢局面。①土地政策——一減一加促進規模經營。②以工養農——推動農業機械化和小城鎮發展。
1.6 印度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印度存在“過度城市化”,城市化擴張沒有發達的工業經濟作為產業支撐,城市的混亂與農村的貧窮同時存在,城市的拉力和農村的推力共同導致大量移民無序流動,形成大量的城市貧民窟,也導致城市化質量發展差。①不完善的土地制度改革——貧富差距拉大。②綠色革命——片面的農業現代化。
1.7 巴西的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
巴西的現代化發展經歷了從“巴西奇跡”到“拉美陷阱”的發展歷程,是無視農業科學發展造成被動的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巴西的農業現代化帶來了經驗和教訓兩個方面的借鑒。①巴西奇跡——源于工業化發展。②拉美陷阱——源于被動的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2 世界主要國家城鎮化演進規律
從上述主要典型國家的農村城鎮化來看,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密不可分,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1 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DSR模型分析
本研究運用“驅動力-狀態-響應”模型(Driving forces-State-Responses,DSR)模型,對這些國家的城鎮化發展歷程構建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DSR模型廣泛應用于環境系統評價中,有助于選擇相關要素、指標和數據信息,確保全面分析持續發展等問題。根據世界主要典型國家的城鎮化進程擴展DSR模型,既可以進一步分析他們的城鎮化特點,也可以依據中國實際情況推動城鎮化發展進程。
驅動力指對推動城鎮化的人類活動或者事件。狀態指各區域在城鎮化進程中多個領域的表現形態。響應是指此進程中政府政策應對及其他反應。
表1從DSR模型角度扼要地描述了主要典型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突出事件和現象。從中可以看出,驅動力和狀態是演變的外因和內因,狀態側重于過程。
2.2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演進機制
通過DSR模型初步分析了這些國家“三化”的發展歷程,可以構建這些典型國家的城鎮化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為更形象地反映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和演進機制,可以利用“工”、“城”、“農”3個部門和各種要素(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信息)流動勾勒出主要典型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演進規律,如圖1所示。
盡管這些國家的發展進程有所差異,“三化”未必同步進行,但是從一個部門要素流入到另外一個部門后,另一個部門要素也必須流入到第三部門,如此循環才能協調發展,最終發展的趨勢會導致3個部門界限逐漸不十分明顯。
3 “三化”協調演進機制的實證分析
3.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利用Stata10軟件的Wbopendata模塊獲取世界銀行的超過256種出版物和各地區的信息。首先導出英國、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印度、巴西等7個國家的1961-2011年的面板數據,然后再導出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包括的171個國家的1961-2011面板數據。Stata在進行面板分析時自動剔除缺失值,最終獲得1 016個有效觀測值。
3.2 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
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城鎮化率作為城鎮化的發展水平,設為因變量。另外設定兩個自變量,一是農業增加值,二是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另外,人口數量和農業用地面積對城鎮化發展有影響,這兩個變量被設為控制變量。如表2。
分別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模型一)和隨機效應模型(模型二)進行計量分析。由于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的影響存在著滯后效應,因此研究中將滯后一期的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滯后一期的農業增加值替代原有模型中的所對應自變量,同樣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模型三)和隨機效應模型(模型四)進行計量分析。模型的表達式如下:
Cityit=?琢i+?茁1Indit+?茁2Agrit+?茁3Landit+?茁4Popit+?滋i+?著it
式中,i代表各個國家;t代表1961,1962,......2011;?滋i為國家i不可觀測的因素。固定效應模型中,?滋i為常數,隨機效應模型中,?滋i服從正態分布;?著it為模型的隨機效應。?琢i為截距項,?茁1 _ ?茁4為模型估計的參數[3]。
3.3 模型估計結果
由表3可見,在4個模型中,即使排除了兩個控制變量的影響,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也都對城鎮化產生顯著的影響。
工業化對城鎮化發展產生正向影響。原因在于工業越發達,工業企業吸納農業人口的能力越強,農業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而城鎮人口比重不斷提高。
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發展也產生正向影響。農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城鎮化率越高,原因在于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農業部門采用技術能力普遍提升,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出現剩余,這些勞動力轉移到大城市、中小城鎮非農就業,推進城鎮化率提升。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工”、“農”、“城”三個部門相互影響存在著內在的規律性,也說明推進“工”、“農”、“城”三個部門協調發展政策的正確性。
4 小結與討論
從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關系的角度系統梳理世界7個主要典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歷程,構建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關系的DSR理論模型,并評述這些國家“三化”發展的驅動力、狀態和效應,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演進機制,利用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提供的171個國家1961-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均與城鎮化存在正向顯著關系。基于以上研究,以下政策建議可供借鑒:
4.1 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
中國工業化總體水平已進入中期階段,但工業發展方式仍然粗放。要從城鎮化的角度推進工業化發展:①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滿足城鎮化對產業發展基礎的要求。②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滿足城鎮化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③合理布局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農村地區的工業,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的要求[4]。
4.2 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
目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明顯滯后[5]。要從城鎮化的角度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滿足城鎮化對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增長需求。②廣泛使用現代高新技術和現代裝備設施,滿足城鎮化不斷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需要[6]。③加大現代工業部門對農業農村的反哺力度,滿足城鎮化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饒傳坤.日本農村過疏化的動力機制、政策措施及其對我國農村建設的啟示[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7(6):147-156.
[2] 陳曉華,張小林,梁 丹.國外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發展與建設實踐及其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3-18.
[3] 衛龍寶,伍駿騫,王恒彥.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基于171個國家1961-2011年的面板數據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3(9):44-48.
[4] 辜勝阻,易善策,李 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1):47-52.
[5] 宋洪遠,趙 海.我國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挑戰與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2):135-143.
[6] 衛龍寶,儲德平,徐廣彤,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進程中的主要矛盾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2):129-132.
(責任編輯 陳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