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童
2015年11月9日,哈爾濱市降下入冬首場雪,路面積了一層薄冰。與其數落某些人的拿錢推車,倒不如反思城市服務能否多一些快捷應變和行動。再一方面,有“推車賺錢”的另類“商機”,恰恰說明了亟待志愿服務的填空補位。
一場大雪,路面結冰。許多坡路上,車輛打滑相撞,而一些人瞅準這一“商機”,發起了“雪難財”。在道里區安升街至撫順街的斜坡處,七八個“推車族”守在路旁,遇到打滑的車輛便上前詢價,推車費用一百至兩百元。一會兒的功夫每人收入近百元。
雪天路面結冰,坡道行車更難。倘有“活雷鋒”助人為樂,當然值得點贊,但若被人當作“商機”而有償相幫,我看也不宜斷然稱之是發“雪難財”。畢竟,無視現實語境,過于拘泥道德奢求,反有可能讓一些求助者得不到及時地幫襯與援手。因此,與其數落某些人的拿錢推車,倒不如反思城市服務能否多一些快捷應變和行動。
天寒地凍之時,有人愿意候在路邊“守株待兔”,給那些開車打滑的司機提供“人力牽引”,就算賺了個一百兩百,這種勞動付出換來的,似乎也談不上是“發財”門道。況且,路面的積雪和結冰狀況,不可能長時間存在,所以就那些“推車族”而言,至多也只是賺取了幾個零花錢。作為有關的職能部門,或許可以就事論事地大談“素質話題”,但我以為,從中更有價值的追問,其實應是為什么“推車族”總能迅速發現“幫點”、找到“商機”?
我們不應把“推車賺錢”一味指責為發“雪難財”。這當中,至少可以引出兩方面的思考。一是在城市管理和服務中,有關部門在冰雪天氣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對模式,是不是還有待更顯靈活與全面?我就認為,假如“推車族”的生意已是點多面廣,且干得不亦樂乎,而城市公共服務卻仍顯陌知陌覺、反應遲緩,這更應去怪一些市民的“道德素養”,還是該多捫心自問排憂解難如何進一步“耳聰目明”呢?
再一方面,有“推車賺錢”的另類“商機”,恰恰說明了亟待志愿服務的填空補位。那么,有什么辦法比多說無益的發“雪難財”之論更具實效,社會各種志愿力量的聞風而動、趁“隙”而入,才是沖淡逐利思維、弘揚助人美德的正面觸動。不妨設想一下,要是雪天里的城市街頭,一邊是志愿隊伍的無私奉獻,一邊是“推車賺錢”的有償畫面,這對后者自然也是一種社會輿論的無聲引導和“打壓”了。
稱城市服務也要多些“雪難財”目光,要說還基于另外的揣測與預防:有些“推車族”為了保住“財路”,未必不會故意設置障礙,以求賺得更多。因而,把“雪難財”當作落實管理、優化服務的方向標和指路牌,讓這種“商機”的壽命越來越短,賺頭越來越少,才能真正起到稀釋“灰色幫助”、傳導積極觀念的良性循環。
由此可見,冰雪天有人想發“雪難財”并不十分可憂,而若看不到這種另類“商機”背后的服務升級之職責要求,那才會使問題像“滾雪球”一樣地越積越大,乃至蔓延擴散、積重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