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掰玉米、繡鞋頭、碾豆子,這些在農村常見的生產生活場景,被農民畫家用艷麗的色彩與形象的構圖表現出來。獨樹一幟的中國農民畫以其最民間、最質樸的構圖和顏色,被喻為“最中國”的語言。而其中的代表,就是舞陽農民畫。
“把心里喜歡的畫在紙上,才覺得舒坦”
一走入被譽為“農民畫之鄉”的舞陽,確實是村村落落皆有畫,農家墻上的彩繪圖,還有家庭的炕圍畫,新娘出嫁時箱子畫……真叫人目不暇給。
“這粗紋的手,拿起了先生用的筆、孩子的顏色盒,把心里喜歡的畫在紙上和墻上,這才覺得舒坦些。”這是舞陽縣一位農民的心里話。農民畫家善于發揮民間繪畫藝術的特長,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去描摹周圍生活的各個層次,時常帶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富于幻想的構思。從集體勞動、集市大場面到飼養六畜,乃至一雞一犬、一草一木,無不呈現著栩栩如生的形象。《窯場》是一幅壯觀的勞動場面,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感染著人們。整個畫面明亮、大方,環境與背景都用比較簡練、帶有木版味的線勾出來。.《吃喜面》一畫表現一農家喜得“貴子”,娘家姐、姑、妗、姨前來探望。從前一排籃里帶的油條、雞蛋和麻花來看,此家“大喜”,生了個寶貝兒子。老爺子高興地坐在沙發上指揮兒子為客人端上喜面,畫中人物的面部畫家運用了傳統的“粉臉”技法。
農民畫的另一特色是濃郁的泥土氣息和淳樸的藝術風格。就說《槽頭興旺》圖吧。老漢喂的黃牛,又肥又壯。人物與牛的場面,安排得合情合理。縱然是不熟悉農村生活的人們,見到此畫,不由自主地亦會生起一種對豐裕富足的農村生活的向往。《喂兔》一畫則是另一好的說明。小兔是農村常見的小動物,作者把人物和兔子均衡布局在整個畫中,又運用了地方剪紙的手法,使畫面充盈和諧,躍動著一種濃得化不開的鄉情,別有一番情趣。
....
越來越“新”的民間藝術
“舞陽農民畫”這一稱謂,發軔于1958年。當時“詩畫滿墻”成了群眾運動,這是農民畫的第一次熱潮,“舞陽農民畫”的稱謂也始于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舞陽農民畫由壁畫初創時期的“浪漫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描繪修水利、播種、收割等農村生產生活內容。七十年代末,舞陽農民畫融會了剪紙、刺繡、木雕等民間藝術技法,描繪民間習俗、謳歌現代生活成為主流畫風。
其實,舞陽農民畫源遠流長,滋生于8000年前古老文明的環境,又從民間藝術傳統發展而來。如果沒有數千年的文化浸潤,它不會持續升溫至今。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稻米、釀酒、畜養、甲骨契符等諸多世界之最,反映了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藝術。舞陽還有泥塑、彩陶、畫石、陶瓷、器皿及建筑、石刻、壁畫、門神畫等延續數千年的傳統藝術。舞陽農民畫正是汲取了這些深厚養分而滋生發展起來的。
農民畫也受到當地近代書畫名家的影響。清代乾隆年間,舞陽著名畫家、章化鄉簡城村的孫和尚,以民間“百鳥朝鳳”“葡萄”等素材的中堂畫而著稱,在當時名氣頗大。民國時期,吳城鎮畫家朱榮軒創辦河南藝師,上海商務印書館為他出版《朱榮軒畫冊》,其畫技受到劉海粟等大師盛贊,對當時美術界有較大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使舞陽農民畫在藝術層面上找到立身價值。這一時期的農民畫,地域特色開始凸顯,拙樸童稚的構圖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親切感人的生活內容日漸定型,逐步趨向成熟并在全省嶄露頭角。在1984年的河南省第二屆農民畫展中,舞陽農民畫入選21件獨占鰲頭。
1987年,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從全國萬余件送展作品中共選出200件佳作,而舞陽縣入選7件并被國家館藏。開幕式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習仲勛對舞陽農民畫《左鄰右舍》大加贊賞:“這幅畫畫得好,要和睦相處嘛!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國際之間也要和睦相處!”
1988年,舞陽縣被命名為首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舞陽農民畫被選入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項目赴多國展出。21世紀前10年間,舞陽農民畫被省政府列入首批“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保護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該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41幅舞陽農民畫作為“中原文化寶島行”的要件,在海峽兩岸引發熱議。近年來舞陽農民畫作品注重吸收和消化,在造型、透視、色彩、比例、結構等方面,不受學院派繪畫法則的限制,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現代意識、新時代追求交相輝映,鄉村色彩與都市繁華相得益彰。而舞陽縣許多畫家的作品,也通過“講文明樹新風”等全國性征集活動,頻頻在主流媒體上大篇幅刊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國各大城市的主干道中。
生命、母愛、親情、友情、愛情、生產生活等人類藝術表現的永恒主題,屢屢出現在舞陽農民畫家的畫筆下。在這些作品中,畫家們把國家的好政策、生活的改變,都用畫筆表現了出來。畫作表現的不再是一個機械性、捕捉瞬間的結果,而是一個美好生活的過程。舞陽農民畫作者憑著熾熱的感情和夸張的想象,用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創造著自然美、生活美、心靈美,描繪著生命激情的贊歌。
愿將心瓣化春泥
舞陽農民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它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那些自覺進行創作的畫家,也離不開努力推動它發展的民間人士。舞陽農民畫的輔導老師王文浩,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上世紀50年代末“農村壁畫”熱潮興起的時候,王文浩還是一個中學生,他從學校抽出來在文化館組織下去完成這項“政治任務”。從此,他便與農民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于1962年從原鄭州藝術學院美術系回來之后,經常參與農民畫活動。1980年他被調入舞陽文化館從事群眾美術組織輔導工作,以文化館為陣地,從培養人才、建設隊伍、繁榮創作到理論研究,構筑系統工程,他堅持不懈,至今已五十多年。
“忠實地做民族文化的基石和傳播者”是他恪守的信念。懷著對舞陽農民畫50多年情感,他堅守在舞陽農民畫創作與傳播的第一線。他創作的農民畫《繼承·創新·超越》在全國獲獎并出版,作品多次入選全國“講文明樹新風”的公益廣告。而他本人也被河南省文化廳、省人事廳授予“河南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王文浩倡導表現現實生活,因為舞陽農民畫是時代前進的縮影,是改革開放的頌歌,若干年后是寶貴的歷史留存。他曾說,舞陽創作作品的靈感主要來源于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入選“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的一幅作品《天道》,描繪的是兒子給年邁的母親剪腳趾甲的場景,以此來表現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
作為舞陽農民畫的輔導老師,他要求作者在繼承民間美術傳統的基礎上融匯現代藝術觀念,引西以匯中,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視覺空間,從而弘揚并光大民族藝術精神。正是基于他對舞陽農民畫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高度認知、高度文化自覺和責任感,他才舍得花4000多元為骨干作者每人買一個畫架,以調動和鼓勵創作積極性;為探索新的表現技法、提高農民畫藝術品位,他不惜花七八千元購買顏料畫布畫框,供作者無償使用;當得知農民畫家患病時慷慨解囊,掏出口袋里僅有的1000元以表達師生情誼;當看到社會道德滑坡,而中華孝道是傳統美德的基石時,他便發起和組織藝術創作,舉辦《中華孝道主題書畫展》……
他積極組織書友會、畫友會,他說:“我不能把我50 多年藝術生涯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帶進墳墓”;他經常組織藝術交流,以提高舞陽書畫水平;他潛心創作,說作品是作者生命的延續;他輔導創作,誨人不倦,希望舞陽農民畫畫多出精品。
“愿將心瓣化春泥”,來滋育舞陽農民畫的成長和群眾書畫事業的發展,是這個74歲老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