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平葉福才周錦輝鄧應峰蔣潔珊
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并發癥控制的效果分析*
趙艷平①葉福才①周錦輝①鄧應峰①蔣潔珊①
目的:探討臨床路徑用于全身麻醉恢復期并發癥控制的應用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實施臨床路徑前、后,分別選取43例全身麻醉術后患者作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分析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控制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結果: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χ2=5.119,P<0.05),而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Z=2.093,P<0.05)。結論: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可降低呼吸、循環、神經系統以及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和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臨床路徑; 全身麻醉; 恢復期; 并發癥
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種新型的提高醫療質量管理方法,其指根據某種疾病診斷或手術制定的一種治療、護理模式,按照臨床路徑表的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讓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都按此模式來接受治療、護理,以促進康復、節約資源,使患者獲得最佳服務質量[1]。臨床路徑已在歐、美以及部分亞洲國家得到廣泛推廣[2-3]。近年來,隨著麻醉安全質量控制和患者對圍手術期舒適度的要求提高,選擇全身麻醉的比例也隨之增多,而手術過程中由于各種麻醉藥物和通氣工具的使用,往往致使患者在麻醉恢復期極易發生呼吸、循環、神經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患者預后恢復[4-5]。對此,醫護人員應對患者加強圍麻醉期的相關醫護工作,總結并發癥的發生原因,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優質的圍麻醉期醫療服務,有效控制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發生[6]。圍麻醉期臨床路徑的開展對于此類患者的康復,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醫療過程。鑒于此,本文就本院臨床路徑開展前后,分別選取43例相關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并發癥控制的臨床效果和患者滿意度調查,旨在為今后的臨床麻醉和圍麻醉期護理工作提供借鑒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實施臨床路徑前、后,分別選取43例全身麻醉術后患者作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39.26±10.37)歲,大學文化4例(9.30%),中學文化9例(20.93%),小學文化16例(37.21%),文盲14例(32.56%);試驗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22~68歲,平均(40.16±10.36)歲;大學文化5例(11.63%),中學文化10例(23.26%),小學文化17例(39.53%),文盲11例(25.58%)。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學歷、基礎疾病及麻醉方法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成年且年齡≤70歲,能夠耐受手術與麻醉;(2)意識清楚,積極配合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重要器官有嚴重合并癥;(2)精神障礙者;(3)不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3 方法 本研究的86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實施臨床路徑前、后的全身麻醉術后患者。其中對照組43例為臨床路徑實施前的患者,未接受臨床路徑相關醫療服務;而試驗組43例為臨床路徑實施后的患者,接受了臨床路徑相關醫療服務。分析其臨床路徑用于全身麻醉恢復期并發癥控制的應用效果。臨床路徑具體內容示下。
1.3.1 制定臨床路徑模式 (1)醫院設立專門的臨床路徑實施小組(由麻醉醫師、手術室護士、外科責任護士、手術醫師等組成),總結以往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完善的臨床路徑表,定期對實施小組進行專業的培訓及模擬訓練,完善麻醉管理工作流程,減少麻醉工作的隨意性。(2)患者在手術前,遵照各種臨床路徑表,具體落實醫護人員相關職責,分工協作,各司其職[7-9],形成一套由主管麻醉醫師和責任護士執行、護士長抽樣巡查、手術醫師輔助配合、質控員監督的完整的麻醉臨床路徑模式。
1.3.2 實施圍麻醉期醫療服務 (1)患者手術前,責任醫護人員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癥、病情等基本情況,及時做好相關記錄,同時為患者及家屬講解醫院環境、疾病知識、治療過程及相關醫護人員等基本信息。(2)麻醉醫師、責任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結合臨床路徑內容,預先有計劃性的明確本次醫護工作。(3)建立良好溝通及增進醫護關系,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一個關鍵因素,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交流,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正確把握患者心態,引導其積極配合治療。(4)手術治療時,麻醉醫師、護士、外科醫師要保持默契的配合,護士認真協助,麻醉醫師要時刻與醫生保持術中溝通,術畢及時進行麻醉復蘇。(5)術后患者進行麻醉復蘇時,密切關注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發生,并嚴格按照臨床路徑要求對患者進行醫療服務。
1.3.3 圍麻醉期醫護內容 (1)責任醫護人員在接手患者時,應根據事先制定的臨床路徑內容,再對患者進行一次詳細的評估檢查,力求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2)手術治療過程中,責任麻醉醫師和護士應該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與身體反應,輸液、輸血情況,及各種設備處于正常功能狀態。(3)醫護人員應積極宣教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健康知識,囑咐家屬積極配合醫院工作,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大化為患者的恢復提供有利條件。(4)手術后3 d內,責任醫生和護士根據臨床路徑表,采集和整理相關數據。(5)及時分析相關數據,看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通過反饋和總結,提高臨床路徑質量。
1.4 評估標準
1.4.1 并發癥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發生情況,如呼吸系統(呼吸抑制、氣道梗阻、支氣管痙攣等)、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失常等)、神經系統(躁動、譫妄等)以及其他(疼痛、惡心嘔吐等)。
1.4.2 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6],如治療效果、健康教育、醫患關系、服務態度、專業素質等進行評價。每項內容20分,總分100分。非常滿意≥8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秩的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比較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26%,對照組為46.51%,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χ2=5.119,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比較 例(%)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滿意度為97.67%,對照組為79.07%,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Z=-2.09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 例(%)
在麻醉恢復期中,由于手術類型不同、麻醉方法多樣、麻醉醫師在麻醉恢復期拔管的時機選擇各異,以及患者存在個體差異等因素,致使每一例患者的臨床表現是不盡相同的,從而并發各類并發癥。研究表明,全麻后復蘇早期因受麻醉、手術和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是麻醉并發癥的高危時期[10]。趙澤宇等[11]研究提示,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加重患兒蘇醒期的躁動,而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患兒七氟醚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發生和程度。因此,合理的圍麻醉期管理能降低患者在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發生率。臨床路徑是為進一步提高現代醫學服務的一種預見性醫療質量管理模式[12-15],臨床路徑的開展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責任心,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主動地以患者為中心,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利于預防和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大大提高了醫療質量[16-18],因此,將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患者的管理,更有利于減少患者在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針對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控制,比如根據臨床路徑表,術前訪視時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能夠有效消除患者不安以及焦慮的癥狀,進而減少鎮靜鎮痛劑的使用,確保呼吸道通暢;在麻醉恢復期過程中,嚴格掌握拔除氣管導管的時機、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吸氧等措施,這些措施能夠有效避免呼吸道梗阻、低血氧癥的發生。本研究顯示,臨床路徑開展后,試驗組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發生率大幅度降低(23.26%),與開展前的對照組(46.51%)相比,并發癥發生率下降低了將近一半;且臨床路徑開展后,患者對醫院滿意度提升了。由此可見,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控制是有效的,它在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和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19-20]。
綜上所述,臨床路徑用于麻醉恢復期可降低呼吸、循環、神經系統以及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和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1]Kinsman L,Rotter T,James E,et al.What is a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to inform the debate[J].BMA Med,2010,8(5):31.
[2]Hirakawa Y,Uemura K.Clinical pathway for discharge support at geriatric health services facilities[J].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9,46(3):275.
[3]Xu G G,Sathappan S S,Jaipaul J,et al.A review of clinical pathway data of 1663 total knec arthroplasties in a tertiary institution in Singapore[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11):924-928.
[4]吉曉萍,呂晴.循證護理在預防全麻術后恢復期并發癥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7):138-139.
[5]張粉婷,王寧,牛曉麗,等.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臨床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0,25(18):24-26.
[6]趙劍.執行臨床路徑對結腸癌患者住院費用、平均住院日、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13.
[7]韓如泉.特色麻醉學科建設與臨床規范芻議[J].首都醫藥,2010,17(6):19.
[8]蔡靚羽,王冬青,徐敏逸,等.麻醉科業務查房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24(1):37-38.
[9]孫連勇,李蕾.老年骨科患者應用小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手術的臨床路徑[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9):30-31.
[10]襲燕,李軍.小兒全麻恢復早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J].中華麻醉血雜志,2007,27(9):862-863.
[11]趙澤宇,劉建波,張蓉,等.右美托咪定對腦癱患兒七氟醚麻醉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3,33(6):676-679.
[12]羅惠蓮,文藝燕.臨床路徑在麻醉恢復期并發癥控制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1):47-48.
[13]胡海珍,趙紅.全身麻醉657例恢復期常見并發癥及護理策略[J].武警醫學,2012,23(3):244-246.
[14]楊天鳳,唐曉鳳.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臨床評估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2(4):19-20.
[15]馮虎翼,劉俊.12種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路徑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31):3211-3214.
[16]嚴記林,彭永娥.開展臨床路徑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1,20(20):189-190.
[17]劉志剛.臨床路徑在卵巢囊腫腹腔鏡手術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中的實施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4):39-41.
[18]楊風年,王靜.臨床路徑在醫療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9):124-126.
[19]嚴世英.循證護理對降低PICC術后并發癥意義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7):58-59.
[20]陳進芬,吳麗平,梁月蘭, 等.PDCA管理方法在麻醉復蘇室氣管脫管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89-91.
Effect Analysis of Clinical Pathway Used in Recovery Period of Anesthesia to Control the Complications/
ZHAO Yan-ping, YE Fu-cai , ZHOU J in-hu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1):101-103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way used in recovery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to control the complications.Method:43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used in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to control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analyz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χ2=5.119,P<0.05).And the satisfac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Z=2.093,P<0.05).Conclusion:Clinical pathway used in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the degre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spiratory,circulatory and nervous systems and pai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Clinical pathway; General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Complication
10.3969/j.issn.1674-4985.2015.11.035
2014-12-22) (本文編輯:陳丹云)
東莞市衛生局基金項目(201410515000625)
①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醫院 廣東 東莞 523290
趙艷平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Shijie Hospital,Dongguan 52329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