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鄭 婷

金秋十月正是山西一年中最美的時節。記者隨著由新華社、光明日報、科技日報、農民日報、人民網等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穿行在山西境內各個角落,滿目是金黃的銀杏,天空清澈明亮,加上樟子松、油松的翠綠和略顯枯黃的草場,以及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仿佛置身于一幅黃土高原的油畫當中。能在塞上這片“窮山惡水”的土地上鋪展開一幅幅令人心醉的美麗畫卷,山西的務林人無疑是用自己的滿腔熱忱和赤子之心,為今天的碧水藍天工程增添了無比光輝的一筆。

金沙灘國營林場

除草松土

公安干警巡查
當大面積植樹造林的艱難場景還深深印在山西務林人的腦海時,作為三北防護林華北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已開啟了新的課題——破解退化林分的困局。
2005 年,山西開始在晉西北風沙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兩大主戰場,開展多林種、多模式、實驗性的退化林分改造工作。通過10 年探索和實踐,集成應用20 多項配套技術,形成了一套立體式的改造模式,讓110 萬畝亟待改造的林分得到全面修復,為華北地區退化林分改造樹立了生動的樣板。
針對晉北、晉西北風沙區以楊樹為主的退化林分,山西省以科技為支撐,在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楊樹基因庫。經歷“小老樹”改造為豐產林、混交林以及林冠下造林、伐樁嫁接造林4 個階段后,山西省成功選育出一大批適宜北部風沙區栽植的楊樹新品種,并引進樟子松、樟武松等針葉樹種。通過采取帶狀、塊狀、間伐更新模式,摸索形成伐樁嫁接、林冠下造林、小陰坡防風造林等23 項科技成果,成功改造“小老樹”40 萬畝,發展蘆筍、沙棗、鈣果等林下經濟和林苗一體化優質種苗基地10 萬畝,將成片樹種單一、結構單純、衰老退化的低質低效林,改造成為喬灌混交、異齡復層的穩定高效林,在雁北風沙區構建起功能多樣的綠色生態屏障和多位一體的林業產業體系。
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山西對不同類型退化林分采取不同的改造技術,撫育單層林、疏伐過密林、修復殘次林、更新過熟林、經營低效林、改造退化林,取得階段性成效。對林齡30 年以上的成熟刺槐林,采取分步間伐改造、伐后更新造林的方式進行帶狀改造,通過在林中空地插針補闊、林緣周邊植喬栽灌,形成近自然塊狀混交;對初植密度每畝220 株以上的油松林,采取疏伐更新的方式,降密度、增質量、提蓄積;對灌木疏林地,采取帶狀改造、穴狀改造的模式,改灌木林為喬灌混交林。特別是在全省野生皂莢分布較為集中的10 個縣(區),嫁接優質皂莢,將野生皂莢灌木林改造成為生態經濟喬木林,為小灌木做成大文章積累了經驗。
“山上治本增覆蓋、身邊增綠增景觀”,山西優先將環城周邊樹勢衰退、影響觀瞻的殘次林納入造林綠化工程的布局范圍,按規模化布局、園林化設計、景觀化配置、森林化管理的改造理念,沿環城水系、城郊荒山構建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景觀生態園區,把防護林改造與構建環城森林公園相結合,把生態建設與森林旅游相結合,增綠與增景統籌推進,建公園與建屏障齊抓并舉,在退化的殘次林中構建起規模布局集中、區域特色鮮明、功能穩定多樣的環城森林體系。特別是大同市近年來提出了“邊山遠山建屏障、城鎮周邊建景觀”的發展思路,在桑干河流域、長城內外、火山群落的退化林分中,構建起總面積100 萬畝以上的森林公園群落,既保障了生態安全,又提升了城市形象。

觀察組培生產

消防隊進林駐防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簡稱山西省楊樹局)是中國三北地區最大的楊樹新品種選育、推廣和產業發展基地。而其中的金沙灘林場,可以說是整個楊樹局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前的黃花梁啊,那會兒真是風沙遮日,寸草不生。”金沙灘林場場長郝文貴告訴記者,由于歷史上過度砍伐、屢經戰火,曾經林木茂密的黃花梁一度成為不毛之地。在當地,過去有民諺說:“砍盡黃花梁,修建應縣塔”。還有一段民謠道:“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滿黃沙。上了黃花梁,兩眼淚汪汪。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首傳唱至今的民謠就實實在在地反映了當時塞外遍地黃沙的情形。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代務林人的艱苦努力,黃花梁上營造了東起龍首山,西至洪濤山,綿延108 公里、總面積20 多萬畝的小葉楊防護林?!爱敃r的立地條件差,只有本土樹種小葉楊能成活,成本也低,可以說,小葉楊為改善當時的惡劣生態、保障發展、造福群眾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都管它們叫做‘小老樹’。”郝文貴介紹說。
山西省楊樹局科技中心主任張有華介紹說,在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小葉楊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阻止了沙漠東移南侵,起到了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持生態平衡的巨大作用。但這種樹矮小,退化嚴重。如今,大多數小葉楊樹已經變成樹干彎曲,樹枝歪斜,樹皮枯燥,病蟲害頻發的“小老樹”,林地功能越來越弱,防護效益越來越差,嚴重威脅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如何改造這些“小老樹”成為一道緊迫的難題?!斑@些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改造‘小老樹’林地,在退化的小葉楊樹下,栽植樟子松、油松等,實現針闊混交、喬灌混交,改造林分結構?!睆堄腥A說。
山西楊樹局科技中心經過多年摸索實踐,推出了伐樁嫁接技術,利用劈接法更換“小老樹”為新楊樹品種。這一技術目前已通過成果鑒定,在山西推廣應用近萬畝。這項技術攻克了難生根、珍貴、瀕危、高經濟價值樹種和花卉組培難關,形成成熟化程度高、適用性強、易于推廣的組培技術配套體系,開啟了全國同領域科研的先河。同時,還根據山西省鹽堿地造林存在生態、經濟效益低的現狀,創新性地將抗鹽堿樹種新品種培育與鹽堿地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化學改良、水利改良相結合,運用鹽堿地綜合開發技術,在大運高速公路山陰縣康莊段和上小河段營造適用于同朔盆地鹽堿地生長的示范林300 畝,起到良好的技術輻射作用。

李家河濕地

林苗一體化工程

薛家莊林場千畝白蠟基地

科技中心金白楊基地
此外,楊樹局還從去年開始大力推進林苗一體化工程,采取加密造林方式進行林下育苗,目前已完成5.2 萬畝。張有華表示,這一工程不僅有助于消化積存苗木、儲備森林資源,還能有效優化林分結構,提升生態功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近年來,山西楊樹局科技中心立足山西,先后實施科技公關和技術推廣項目17 項,其中國家級1 項,省級5 項。在楊樹品種選育領域,經過多年研究,精心培育成功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白楊樹新品種,以生長快、抗寒、抗旱、防病蟲、樹型美觀等優良特性,成為楊樹系列研究的佼佼者。
右玉縣油坊林場原場長張宏世在林場工作已經快40 年了。他告訴記者,前幾年他在林場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難熬的日子?!懊吭?000 元的工資總是發不了,最長的時候拖欠工資達一年多。沒有辦法,每年除了森林特險期以外,我和其他林場職工一起到外面打零工來謀生。”
山西省現有267 個國有林場,其中省直9個林局轄147 個,市縣屬120 個。全省國有林場林地總面積4009 萬畝,占全省林地面積的31.5%;有林地面積2406 萬畝,占全省有林地面積的61.3%;活立木蓄積7893 萬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積的71.3%。用三分之一的林地面積,保證著全省三分之二的生態面積,林場對全省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國有林場保護著全省最精華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呂梁山主脊兩側的河流源頭、水庫周邊等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的區域,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綠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澳壳吧轿鲊辛謭鼋^大部分還是自收自支性質,與所承擔的生態建設職責任務不相適應?!鄙轿魇辛止芾砭中畔a業科科長盧居峰表示,山西全省現有36 個全額財政保障林場,67 個差額預算林場,164 個自收自支林場(其中省直136 個)沒有固定保障,林場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今年初,根據中央關于國有林場改革的有關精神,在省領導和林業部門多次調研、反復修改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山西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送審稿。未來,山西國有林場改革將努力“增面積、增蓄積、增覆蓋,加強資源保護、加強資源培育、加強資源管理”,同時努力增進林場職工福祉。
“國有林場明確公益事業屬性,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大勢,我們必須牢牢抓住這個關鍵?!鄙轿魇顦渚挚偣こ處熤苡袢f,這次改革在全省范圍劃定5000 萬畝左右的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地,加強立法保護與管理。國有林場通過合作、贖買、托管、承包等多種形式將經營區域周邊的非國有永久性公益林逐步實行統一管理,使全省國有林場經營面積增加1000 萬畝。這是解決省域生態安全、進一步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積極創新,是夯實山西生態紅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國有林場保護著全省最精華的森林資源,需要完善政策保障。”盧居峰說,應加大對林場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林場與周邊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措施,帶動社會和林農造林積極性,讓綠色和生機更好地延續。
對生態文明的深切呼喚折射出綠色生命的強盛,所凝聚的力量推動國有林場向著2020 年國有有林地面積由2406 萬畝增加到3270 萬畝,占到全省有林地面積的53.5%的目標奮進。更加堅韌的“綠色脊梁”將成為代表美麗山西的“綠色名片”,享譽全國。而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267個國有林場,也勢必在發展史上迎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