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啟基,林 才,徐新顯
(海南省資源環境調查院,海南海口570206)
海南省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景觀開發初探
符啟基*,林 才,徐新顯
(海南省資源環境調查院,海南海口570206)
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類型是屬于地貌景觀大類,是二疊系下統鵝頂組地層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了解、研究海南東方市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產生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地質背景下,通過闡述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的形成機理,描述其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探究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的科學研究價值與意義,并提出開發利用建議。
海南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
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位于東方市天安鄉雅隆河河畔、雅隆村一帶。距東方市市區八所鎮約45km,有硬化公路直達,交通較方便。其地理位置中心坐標為:東經108°54′02″,北緯18°59′41″(見圖1)。

圖1 海南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
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長城系抱板群戈枕村組(Chg)、長城系抱板群峨文嶺組(Che)、奧陶系南碧溝組(On)、志留系下統陀烈組(S1t)、志留系下統空列村組(S1k)、石炭系南好組—青天峽組(Cn-q)、二疊系下統峨查組-鵝頂組(P1e-ed)、二疊系上統南龍組(P1-2n)、第四系全新統(未分)(Qh),地層發育不全。
本區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形成不同時期的巖漿侵入,并控制著此區地質、地貌的演變。侵入巖有晚二疊紀(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Ρ2ηγ)、早三疊紀黑云母花崗閃長巖(Τ1γδ)、早三疊紀(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Τ1ηγ)。
本區構造十分復雜,有4條近南北向的斷層,產狀向北傾,傾角約34°~75°;有7條近東西向的斷層,產狀向西傾,傾角約70°。此外,本區域東西向、南北向節理十分發育(見圖2)。
1.1 地層巖性
區域內出露的地層較簡單,但分布面積大,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主要為志留系下統陀烈組(S1t),二疊系下統峨查組—鵝頂組(P1e-ed)、二疊系下~上統南龍組(P1-2n)及第四系全新統(Qh)。
志留紀早世陀烈組(S1t):大面積分布于詳查區西南部。上段為絹云母板巖夾變質粉砂巖;中段以碳質絹云母板巖為主,夾變質粉砂巖及深灰色絹云母板巖;下段為變質石英細砂巖、絹云母板巖夾灰巖透鏡體。
二疊系下統峨查組—鵝頂組(P1e-ed)并層:分布于詳查區的北部。鵝頂組(P1ed)由灰、灰黑色巨厚—塊狀碳酸鹽巖夾少量碎屑巖組成。峨查組(P1e)為石英砂巖與板巖、砂質板巖不等厚互層,底部生物碎屑微晶灰巖夾硅質巖,與上覆鵝頂組呈整合接觸。峨查組—鵝頂組在礦區與下伏陀烈組呈斷層接觸。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發育于該層,本次工作采集兩塊標本做巖礦鑒定,其結果如下:石灰巖,巖石呈灰白色,晶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方解石和少量碳質等組成(方解石占99%,碳質占1%)。方解石大多數為微晶粒,少量為細晶粒狀重結晶,其粒間散布少量碳質等。此外,有些方解石呈聚集成脈狀穿插產出。



二疊系下—上統南龍組(P1-2n):上部為泥質巖與中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夾少量雜砂巖;下部細砂巖、粉砂巖與泥巖互層夾雜砂巖。與下伏鵝頂組整合接觸。厚度變化范圍343~495m。主要分布在南東部江邊鄉,在石嶺一帶也有零星分布。
第四系全新統(Qh):巖性為礫石、含礫粗砂、砂、砂質粘土等,主要沿山谷溝系分布。
1.2 地質構造
區域內構造較發育,以小規模斷裂構造發育為主要特點。主要發育有NE向和SN向斷裂。在該區的中部和南部發育有一大的北西向斷裂F2與一北東向斷裂F1相切,北西部發育有一條規模較大的近SN向斷裂F3,向北延出詳查區外,斷層在地表出露長約5km,斷裂帶中充填石英脈,脈寬幾十厘米到幾米不等;北東向斷裂以逆斷層為主,而北西向斷裂以正斷層為主,在測區的南西端有一北西向斷裂分布。此外在測區的南西端發育有一條NE向的斷裂。
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類型是屬于地貌景觀大類,其喀斯特地貌發育于二疊系下統鵝頂組(P1ed)的石灰巖中,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形成。該處地質遺跡是二疊系下統鵝頂組地層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巖中,將石灰巖溶解并帶走。由于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巖就形成了石灰巖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于形成洞穴系統。后來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等十分美麗的景觀。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備的是有可溶性的巖石存在,主要的可溶性巖石有碳酸鹽、鈣質膠結的碎屑巖等。可溶性巖石的結構對巖溶的發育也有影響,有較粗的粒屑組成的石灰巖常較粒細的更易于溶蝕。其二要有流動的地下水。流水的溶蝕作用,水的溶蝕能力來源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要條件,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巖溶作用的進行: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離解生成H+,H++CaCO3= HCO3-+Ca2+;第三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復雜的過程,因為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的進行,并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巖溶作用進行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于巖溶作用。
天安喀斯特發育于251Ma的二疊系下統峨查組—鵝頂組的石灰巖中。首先地表水沿石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巖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后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會使石灰巖的溶蝕作用增強。因而,在石灰巖地區常發育有溶蝕作用形成的空隙或空間,并可逐漸擴大成為巨大的溶洞。持續發展還會形成縱橫交錯的洞穴體系。在洞穴發育到一定程度,受重力作用的影響還會發生崩塌現象,可以形成奇峰聳立的獨特景觀,從而形成了現在海南省內比較著名的天安喀斯特(也稱雅隆小桂林)景觀。
天安喀斯特景點發育于二疊系下統峨查組—鵝頂組的石灰巖中。天安喀斯特風光的美,不僅充分展現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點,而且還有“深潭、險灘、流泉”的佳景。天安喀斯特有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自然有它不同的神韻。天安喀斯特山水環抱,綠野平疇,遍地椰風蕉雨,禾苗抹綠,瓜菜凝翠,水果飄香,山塘水庫星羅棋布,魚蝦成群,鵝鴨結對,一派豐收的景象。
天安喀斯特屬于喀斯特地貌,熔巖眾多,山峰突兀林立,雄偉巍峨,懸崖峭壁似刀砍斧劈,挺拔陡立,山上樹木遍長,灑青滴翠,黛色連天,山下雅隆河清波粼粼、碧水蕩漾,河里的山峰、峭壁、樹木、竹林、花草倒影搖拽,倩姿迷人,與桂林山水比美也不遜色,人們稱之為“天安小桂林”并不為過。除了環境美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外,最使人刻骨銘心的就是雅隆河水源源不絕地灌溉著田野,豐收了各種作物,滋潤著牧草,喂肥了各種畜牲,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溫飽和財富,為開發建設提供無窮無盡的寶貴資源。雅隆村西石山上的雅隆洞,進洞看見石筍、石柱、石幔千姿百態,有的像爬樹獼猴、有的像下山猛虎、有的像跳躍山鹿,有的像高唱雄雞、有的像雙龍戲珠,有的像鳳棲梧桐,有的像寬裳大袖的古裝老翁,有的像身披輕紗的窈窕少女,形神畢肖,美妙異常。天安喀斯特和周邊山區云遮霧繞,煙波縹緲,山川隱約,構成幻景天成的迷人景色。
孤峰單影景點位于雅隆河畔,孤峰因拔地而起,孤傲不群而得名,因為此山不與它山相接,是唯一一座偉岸孤傲形山體,是石灰巖山峰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而形成。次山從四面看形狀如一,沒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但是孤峰四季景色變化無常,融融春日,木棉花紅艷艷,各種花草五彩斑斕。三伏盛夏,鳥叫蟬鳴,似瑟似琴,濃蔭蔽日,孤峰倒影在清澈的雅隆河,碧波蕩漾,在河上泛舟,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孤峰倒影的美景。
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過程中地質信息的良好載體,對人類認識地球,認知我們人類所處的客觀世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類型是屬于地貌景觀大類,其喀斯特地貌發育于二疊系下統鵝頂組(P1ed)的石灰巖中,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形成。該處地質遺跡是二疊系下統鵝頂組地層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天安喀斯特地貌科學價值在于它的成因及演化歷程,以及其上承載的古地理信息。對了解東方市以至海南地殼演化、巖溶發育機制、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實物資料,是一處難得的大自然寶庫。青少年及中小學生來此參觀,不但可以欣賞到優美的自然風光,了解當地的人文概況,還可以獲取到更多科普知識,對培養科學的自然、地理、文學觀有重要的意義。
海南省東方市天安鄉雅隆河河畔、雅隆村一帶擁有豐富而獨特、典型而稀有、系統而完整的喀斯特地質遺跡。包括峰林、峰叢、孤峰、溶洞等,主要分為峰林景區、水體景區和田園景區三大景區,這些地質遺跡不但具有特殊的地質科學意義,而且具有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分布區附近有六體連榕、天安鄉水庫、三月三盛會等自然及人文景觀,該地質遺跡周邊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有利于開發建設保護。
景區處于石灰巖分布區,局部石灰巖被開采破壞,但總體自然景觀保存完好。目前知名度尚低,前來觀賞的游人較少。希望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與保護天安喀斯特地質遺跡,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地天安雅隆“小桂林”旅游區。
[1]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海南省志·地質礦產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
[2]陳穎民,海南島地質遺跡資源評價與開發建議[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26(1):52-56.
[3]卜云彤.海南地質遺跡成為旅游勝地[N].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1-05-11(1).
F592.3
A
1004-5716(2015)06-0117-03
2014-06-18
2014-06-21
符啟基(1980-),男(漢族),海南東方人,工程師,現從事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