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陽,張江海,明 達
(1.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江蘇南京210007;2.江蘇省地質勘查技術院,江蘇南京210008)
江蘇省盱眙縣南部地區找礦前景淺析
蘇 陽*1,張江海1,明 達2
(1.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江蘇南京210007;2.江蘇省地質勘查技術院,江蘇南京210008)
通過已知的地質、重磁特征及鄰區的成礦條件的分析,提出了在盱眙南部地區的找礦前景,建議采用物探方法中的重磁方法測量,結合已有鉆孔資料加強物性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對重磁數據進行處理,從而探討盱眙南部地區玄武巖蓋層下的找礦新思路。
地質特征;成礦條件;找礦前景;工作建議
本文所指的盱眙縣南部地區是指盱眙與安徽交界處,該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一套第三系的玄武巖,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山溝河谷中。前期雖有多個地質隊也曾在此進行過地質工作,但其工作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找凹凸棒粘土而開展的1∶5萬地質填圖工作。由于地表玄武巖分布廣泛,采用一般的地面磁測工作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對本區尋找多金屬礦工作從未開展過。本文就已有資料和相鄰礦產的成礦條件進行分析,對本區找礦前景作一個淺析。
1.1 地層
本區未見古生界、中生界。只見有上第三系下草灣組、桂五組及第四系分布。
上第三系中、上新統下草灣組,主要分布在龍王山、白虎山等地,圍繞山體呈帶狀分布,在切割較深的河谷中零星出露。根據巖性大致可分3部分。下部為褐紅色粉砂質泥巖、細砂巖、粉砂巖,中間夾有青灰色淺黃色膨潤土及混合粘土巖,頂部為淺灰色膨潤土或凹凸棒粘土巖,中部為灰色粉砂質泥巖、灰黃色粉砂巖,泥巖中間夾1~2層灰黑色橄欖玄武巖及2層青灰色、灰白色膨潤土、凹凸棒粘土及混合粘土巖,上部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巖、凹凸棒粘土,頂為青灰色膨潤土。
上新統桂五組,以灰色、紫灰色、灰黑色中—粗粒橄欖玄武巖、中粗粒玄武巖為主夾灰黑色、紫褐色玄武質集塊熔巖,夾有2~4層凝灰質泥巖、粉砂巖,局部見一層青灰色膨潤土,另在火山口周圍分布有凝灰角礫巖、火山角礫巖、集塊巖。基本上屬陸相基性火山巖建造,局部為火山沉積建造。
第四系,大都由黃色、黃灰、灰白、灰黃等多種顏色的石英砂、粉砂、粉砂質粘土、亞粘土、輕粘土組成,均未固結,為古風化殼物質,古河道沖積物和古湖泊沉積。
1.2 構造
本區位于中國東部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與秦嶺緯向構造帶復合形成的蘇北坳陷西部邊緣;南鄰淮陽山字型構造東翼反射弧外緣;郯廬斷裂帶位于測區之西;蘇皖北西向玄武巖噴發帶斜貫測區。
測區地質構造,以斷裂構造和隆起、坳陷為主。本區主要為NNE向、NW向和近東西向3組構造,其中以NNE向為主。
本區位于石牛山—天臺山斷褶隆起帶之南部。巖層走向NNW,主要為震旦紀地層,南部上覆上第三系玄武巖。
區內斷裂構造有3組,一組走向為NNE、NW向、另一組走向為EW向,以前者為主?;鸪蓭r主要沿NNE和EW向2組斷裂侵入,而以前者為主。其中NNE向呈壓扭性特征,NW向呈張扭性特征。
1.3 巖漿巖
測區的巖漿巖包括侵入巖、火山巖2部分,而以火山巖為主,侵入巖僅見于局部地段。面積不大,且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石牛山—天臺隆起帶的北部,受北北東向斷裂和東西向斷裂控制。
根據附近鉆孔顯示,火山巖的基底為石英二長斑巖。根據構造位置位于石牛山—天臺山褶斷隆起帶之南延部位,西南20km張八嶺群變質巖基底東見及震旦系至奧陶系的地層分布,東南鉆孔(孔深465m)中見及寒武系地層分布,因此推測其下部存在有可與巖體發生接觸交代的圍巖。斷裂發育,其中張扭性斷裂形成巖漿侵入和礦液活動通道,易形成儲礦構造。
(1)該區處于揚子鐵、銅、硫多金屬成礦區Ⅱ2,涂巢鐵銅多金屬成礦帶Ⅲ5,盱眙銅鉬成礦帶Ⅳ5,老子山—佛窩銅鉬成礦遠景帶Ⅴ7中的Ⅴ級成礦區。
(2)根據附近鉆孔顯示,火山巖的基底為石英二長斑巖。根據構造位置位于石牛山—天臺山褶斷隆起帶之南延部位,西南20km張八嶺群變質巖基底東見及震旦系至奧陶系的地層分布,東南鉆孔(孔深465m)中見及寒武系地層分布,因此推測其下部存在有可與巖體發生接觸交代的圍巖。斷裂發育,其中張扭性斷裂形成巖漿侵入和礦液活動通道,易形成儲礦構造。
(3)測區北側李家崗可見及中酸性巖體與震旦系地層的接觸帶有銅鉬礦生成。

圖1 盱眙南部地區1∶20萬航磁圖(示意圖)
(4)西南側全椒、滁州發現震旦系至奧陶系地層與中酸性巖體接觸部位有銅金礦床的發現。
(5)東南側冶山見及的中酸性巖體與震旦系至奧陶系地層與中酸性巖體接觸部位有鐵礦的存在。



(6)從地球物理場上分析,由于震旦至奧陶系地層從物性上來講是高密度、無磁性,燕山期中酸性巖體為中弱磁性,相對均勻,中密度上第三系的玄武巖為中強磁性,磁化方向雜亂,中高密度。從1∶20萬航磁圖(圖1)可見,本區處于相對平穩場中,說明玄武巖的下部有中酸性巖體的存在[南側的2個鉆孔(圖2)分別在93m、55m見到石英二長斑巖體的侵入]。本區處于重力梯度帶上(圖2),南側表現為明顯的重力高,說明下部有高密度體的存在,一方面可能為震旦至奧陶系地層的存在,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與巖體接觸帶交代反應的礦體,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
針對盱眙南部地區的情況,我們認為化探采樣的分析結果不能完全反映火山巖蓋層下的地質活動特征。覆蓋區內已有的航磁、地磁異常的解剖工作尚不完全,驗證工作僅在淺部,中深部的找礦工作程度還較低,基底巖系中出現的構造-巖漿的有機搭配和有利控礦地層與成礦存在密切的時空聯系。采用高精度磁測與高精度重力測量2種方法工作時,雖然地表為火山巖對磁異常有一定干擾,從表面上看效果也不一定明顯。但我們可以結合已有的鉆孔資料,必要時可以選擇性地施工一些鉆孔,分別采取物性標本進行測量和研究,結合物性資料,同時進行延拓計算,對上部的火山巖層嘗試進行大面積的剝離工作,利用剝離后的重磁數據進行重磁異常的解釋推斷工作,并對重磁異常采用可控源及復電阻率測量的方法,對其深部地質特征進行探測研究,以期尋找矽卡巖型的多金屬礦產。
P618.45
A
1004-5716(2015)06-0154-03
2014-06-16
2014-06-26
蘇陽(1984-),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礦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