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信,陳德榮,秦興剛,羅建均,吳 鵬,謝 斌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7地質大隊,貴州貴陽550018)
貴州省賴子山背斜南西段金礦找礦戰略選區工作探討
張洪信*,陳德榮,秦興剛,羅建均,吳 鵬,謝 斌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7地質大隊,貴州貴陽550018)
介紹了貴州省賴子山背斜南西段金礦找礦戰略選區工作方法及手段,通過成礦地質背景的研究,系統分析了解區域地質概況及選區地質特征,綜合分析研究地質構造及地層巖性組合特征,成礦地質條件及成(控)礦地質規律,控(容)礦構造,探討選區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明確技術路線和工作部署。在充分搜集地、物、化、遙、研等資料的基礎上,經綜合分析、綜合研究確定金礦資源整裝勘查找礦靶區。
金礦;找礦戰略選區;工作探討;賴子山背斜;南西段
為落實貴州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方案,保障“246”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計劃的順利實現,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礦產資源整裝勘查找礦戰略選區項目計劃的通知》(黔國土資發【2013】63號)要求開展貴州省找礦戰略選區工作。貴州省賴子山背斜南西段金礦找礦戰略選區是通過立項論證的項目,是列入2014年實施的10個礦產資源整裝勘查找礦戰略選區項目之一。按照上級下達的具體實施任務及已審查通過的項目設計[1]抓緊開展工作,確保按期完成戰略選區項目。筆者通過充分搜集選區地、物、化、遙、礦產勘查、科研成果資料。以金礦為主攻礦種,重點是對賴子山背斜南西段斷裂構造控制、黑色巖系控制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找礦方法和手段與地質專家及同行者進行探討研究,達到為金礦整裝勘查提供找礦靶區的目的。
選區跨越揚子陸塊和華南褶皺系的右江造山帶(右江盆地),瀕臨特提斯—喜瑪拉亞構造域的接合部位[2]。位于右江前陸盆地,瀕臨于北面之淺海臺地(圖1)。
揚子陸塊出露地層由震旦紀以來的被動邊緣淺水沉積構成。右江造山帶由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淺變質巖系組成,泥盆紀至早二疊世屬被動邊緣裂陷盆地,沉積物以淺水碳酸鹽巖為主;晚二疊世至早三疊世轉化為被動邊緣裂谷盆地,深水碳酸鹽巖和細碎屑沉積占主導地位。中、晚三疊世期間,受特提斯的影響轉化為周緣前陸盆地,沉積了巨厚的復理式建造。
構造變形強烈,主要為印支—燕山期形成的造山型褶皺和斷裂,以緊閉線狀復式褶皺為主,并伴有逆沖斷層,且巖石有明顯的縮短應變,區域性劈理比較發育。值得提出的是,右江造山帶的泥質巖石,在中三疊世以來的碰撞造山進程中,已發生區域變質作用,屬葡萄石—綠纖石相。反映其所處特殊的物理環境,即低溫低壓淺層區域變質地質體或變質帶。
2.1 區域地層
區域內包括2個不同的沉積相區,其北為淺海臺地相區,南部為深水或半深水沉積相區,濁流沉積發育。出露地層主要有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第四系(表1)。
選區內廣泛出露中三疊世淺水槽盆相和深水槽盆相之類復理石建造,主要分布中三疊統許滿組、邊陽組地層,具濁積巖特征,是區內重要的賦金層位之一。
石炭系地層分布于選區北東賴子山背斜的央坪—爛泥溝一帶。巖性主要為一套臺地—臺地邊緣相淺水碳酸鹽巖。二疊系地層分布范圍及沉積環境與石炭系大體一致,巖性主要為淺水碳酸鹽巖、臺緣生物碳酸鹽巖(礁灘)及深水盆地碎屑巖組合。三疊系地層是組成選區的主要地層,也是選區主要的含金地層之一。
選區內地層因受古構造的控制和影響,分屬黔西南臺地型沉積和黔南廣海盆地相及濁流相沉積。臺地型沉積物由下而上為碎屑巖、碳酸鹽巖及碎屑巖組成;廣海盆地相沉積區在早中三疊世為盆緣斜坡至深水槽盆沉積環境,沉積了厚大的含金背景值高的深水重力流與陸源碎屑濁流沉積巖。




表1 區域地層簡表
2.2 區域地質構造
選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楊子準地臺—黔南臺陷—望謨北西向構造變形區的南西側,北面與揚子陸塊之普安旋扭構造變形區接壤。選區主要由北北東向的賴子山背斜、爛泥溝—洛帆—冊亨伸展斷層(F2)。選區處于賴子山背斜南西段南東翼及傾伏端(圖2)。
3.1 選區地層
選區西部主要為開闊臺地相的淺水碳酸鹽巖為主,東部為臺地邊緣斜坡相的碳酸鹽巖和砂泥巖組合(表2)。
3.2 選區構造
主要的褶皺構造為賴子山復式背斜;主要的斷裂構造為北東向的F1、F2。F1斷層為區域性的導礦構造,在蝕變破碎帶局部具金、汞礦化顯示。F2斷層規模大,滲透性強,熱液活動強烈,硅化蝕變強,并具有多期活動的特征,是對成礦有利的復合性斷裂帶,具有良好的成礦遠景,是選區主要的容礦構造,在蝕變破碎帶上有多個金礦(化)點,如:平靜(尚盆)、尾若、大溝—冊陽金礦(化)點等。



3.3 選區金礦(化)體地質特征
選區斷裂型金礦(化)體產出嚴格受斷裂或節理的控制,斷裂型金礦在選區內主要受F2等斷層控制,在選區內多處發現該類金礦(化)體產出。斷裂蝕變帶寬度可達40余米。金礦(化)體嚴格受F2等斷層蝕變帶控制,F2斷層是選區內主要容礦及次要導礦構造,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50°左右。在F2與其他斷層交匯處常是金礦富集地帶。
選區斷裂型賦金地層主要為平靜(尚盆)黑色砂巖系、中三疊統許滿組二、三段(T2xm2-3)。容礦巖石為粘土巖、粉砂巖。金礦體主要受北東向小型節理發育帶或斷裂蝕變破碎帶控制,斷裂控礦特征明顯。且具有以賴子山背斜軸為界,南東翼目前發現的金礦(化)體則主要受斷裂控制。
4.1 工作方法
利用綜合手段進行找礦戰略選區工作,在充分搜集選區已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之上,進行綜合研究,編制綜合圖件,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找礦模型。對面上采用綜合研究,重點工作區采用1∶1萬地質測量、1∶2千巖石地球化學剖面、1∶2千構造剖面、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測量、探槽、鉆探等方法手段對礦(化)體進行探索與驗證。

表2 選區地層劃分對比表
搜集選區地、物、化、礦產勘查、研究成果資料。以金礦為主攻礦種,重點是對賴子山背斜南西段斷層控制、黑色巖系控制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在圈出的含礦斷層或蝕變帶上,地表采用探槽進行揭露控制,中深部采用鉆探進行探索或控制,尋找中深部隱伏礦(化)體。在充分利用前人地、物、化、遙等資料及產、學、研成果的基礎之上,開展地、物、礦工作,建立找礦模型,圈定金礦找礦靶區,對找礦條件有利的靶區施工鉆探進行驗證。
4.2 技術要求
嚴格按《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T 0205-2002)[3]及相關的勘查規范規程開展地、物、化、遙等工作,結合產、學、研成果的基礎之上,編制地質礦產圖、構造建造圖、預測要素圖、預測成果圖,建立成礦模式圖、找礦模型圖。
在充分搜集地、物、化、遙、研等資料的基礎上,經綜合分析、綜合研究可對金礦資源整裝勘查找礦戰略選區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4.3 質量管理
選區項目的質量監控必須建立三級技術質量管理體系,嚴格按地調項目實施的有關規定進行項目的組織實施及其管理。即大隊(院)總工辦實行定期與不定期抽檢相結合,分隊(項目部)跟蹤檢查與抽查相結合,以及作業組的自檢與互檢相結合的質量保證體系。地質工作質量及其檢查均以現行規范、規程為標準,并嚴格遵照執行。
5.1 技術路線
充分運用現代地質成礦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及相鄰成功礦區的找礦經驗,在總結分析區內已有地質成果基礎上,采用地質、化探、物探等多學科系統研究,探槽、鉆探配合驗證開展區內金礦找礦戰略選區工作,為下一步整裝勘查工作提供地質依據。
具體擬定2014年選區工作技術路線為:地質測量→化探圈定異常區→巖石地球化學剖面→輕型山地工程揭露和控制礦體露頭→構造剖面測量→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測量(或激電測量)→鉆探工程控制和深部探索→資料整理、綜合研究→提供找礦戰略選區報告。
5.2 工作部署
5.2.1 工作部署原則
采取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工作原則。依照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原則開展找礦戰略選區調查工作。
5.2.2 總體工作部署
首先,是充分收集區內已有地質、物探、化探及金礦勘查、科研資料。針對黔西南地區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的論文論著、勘查、研究資料,進行綜合研究,總結該區的成礦規律、成礦模式,以及預測要素、有效的找礦模型,找出有利的找礦靶區。
其次,對選區開展1∶1萬地質測量,重點是查明該區地質構造、蝕變帶、地層的分布情況,了解斷層、蝕變帶的含礦性。對已經圈出的金元素異常分布區開展異常查證,對含礦地質體進行追索,查明異常原因。地表施工少量探槽工程對破碎帶或蝕變帶進行揭露控制,經采樣測試分析結果驗證其含礦性;對中深部斷裂破碎帶或蝕變體采用少量鉆探工程驗證,驗證含礦地質體、構造、金礦體往深部延伸情況。重點是對平靜(尚盆)黑色巖系、尾若、大溝—冊陽地區的金元素異常區進行查證。
初步選擇平靜(尚盆)、尾若、大溝-冊陽3個重點工作區,開展1∶1萬地質填圖,對選區斷層、硅化蝕變帶地表出露進行追索,查明地層、構造特征。開展1∶2千巖石地球化學剖面測量、構造剖面測量、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測量,對已知礦(化)點展布方向開展1∶1萬構造破碎帶或蝕變體進行追索了解其含礦性等工作,施工少量探槽、鉆探工程驗證。并在地表追索斷層、黑色巖系的分布,尋找隱伏的斷層、黑色巖系。
選擇有利找礦靶區(斷層、黑色巖系相交匯部位)施工鉆探工程,探索深部隱伏礦體,圈出可供開展整裝勘查的靶區。
依據搜集的地、物、化、遙、研等資料,結合選區地質工作成果,系統對選區地質資料進行綜合研究、總結工作,圈出可供下一步整裝勘查的找礦靶區。
5.2.3 工作安排
本次選區工作安排以《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 T0205—2002)及現行有關法規、標準、手冊為依據進行工作安排,該選區工作分4個階段:(1)資料搜集設計編寫及審查;(2)野外調查;(3)工程驗證;(4)野外驗收、報告編制、報告評審、資料匯交歸檔。
按照上級下達的具體實施任務及已審查通過的項目設計抓緊開展工作,確保按期完成戰略選區項目,最終實現貴州省賴子山背斜南西段金礦找礦戰略選區目標。
通過搜集以往地、物、化、遙、研等資料,結合本次選區地質、化探、物探及產、學、研等成果資料的基礎上,初步確定平靜(尚盆)、尾若、大溝—冊陽3個重點工作區,對重點工作區的黑色巖系、化探異常及構造破碎帶或蝕變體進行追索了解其含礦性,地表施工少量探槽工程查證與驗證,中深部根據物探成果圈定的異常濃集中心施工少量鉆探工程驗證。以金礦為主攻礦種,重點是對賴子山背斜南西段斷裂構造控制、黑色巖系控制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為金礦的整裝勘查提供找礦靶區。
選區內Au、As、Sb、Hg組合異常規模大小不等,主要沿背斜軸部及斷裂帶分布,該成礦區帶成礦地質條件較為有利,具有較好物、化、遙、重砂異常,資源潛力較大,找礦前景較好。
大溝地區處于賴子山背斜南西段南東翼及傾伏端,并處于斷裂構造的復合部位,其成礦地質條件、巖性組合均有利,找礦潛力較大,是本次選區開展地質工作的重要靶區。
建議加強成礦地質條件的研究,特別是構造控容礦的分析研究,并充分注意金成礦巖性及其組合的選擇性。加強垂向和橫向礦物組合和元素組合分析趨勢的研究,科學合理的遴選找礦靶區。
建議在本次選區的工作中,應重點從有利的構造部位及有利的含礦巖性特征對成礦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礎上調整找礦思路和部署找礦工作,同時應注意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平靜(尚盆)、尾若、大溝—冊陽的有利地段仔細調查、認真分析研究,可望取得重大的進展。
[1]貴州省地礦局117地質大隊.貴州省賴子山背斜南西段金礦找礦戰略選區項目設計[R].2013.
[2]貴州省地質礦產局.貴州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DZ/T 0205-2002.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S].2002.
P618.51
A
1004-5716(2015)06-0163-05
2014-06-10
2014-06-14
貴州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2014年重點項目)。
張洪信(1966-),男(漢族),貴州正安人,高級工程師,現從事地質礦產調查與勘查、水工環地質調查及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