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刊物的學術質量、推動文藝理論研究、活躍文藝批評、促進文藝事業發展,在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北省戲劇家協會的指導下,在武漢華中師大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戲劇之家雜志社“華師科技園杯”論文評選活動于2015年5月正式啟動!
本論文評選活動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學術作風,由評委會的專家學者及戲劇之家雜志社的審稿編輯通過層層篩選、反復斟酌,從《戲劇之家》每期刊發的論文中進行評選,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點評,并對獲獎論文給予表彰獎勵!
以下公布2015年06(下)的獲獎論文名單,并由衷地對獲獎的作者表示熱烈祝賀!

獎 項 獲 獎 論 文 作 者 單 位一等獎(獎勵500元)絢麗色彩隱匿下的悲情人生——談現代派新作者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朱 萍 中國傳媒大學二等獎(獎勵300元)三等獎(獎勵200元)傳統戲曲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閩南歌仔戲為例 廖夢怡 安徽財經大學淺談張紫晨《中國民俗學史》之民俗觀 周靜如 廣東開放大學動畫設計課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馬兆玉孔曉華馬鴻飛黑龍江三江美術職業學院女權主義視角下電視親子欄目研究——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為例 馬世界 中國傳媒大學從審美直覺角度分析《夜鶯》和《蝴蝶》的異同 胡 爽 江蘇師范大學鼓勵獎(頒發榮譽證書)從京劇和二人轉的發展現狀淺論傳統戲曲舞蹈藝術的解構與傳承 王 珊 吉林藝術學院淺析新媒介背景下中國大陸女性主義研究 王 麗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淺析明式家具的文人之美 劉廣權 中國傳媒大學淡海三船的佛教信仰及其對漢詩創作的影響 劉亞迪 北京外國語大學胡梅爾鋼琴演奏與教學方法研究 陳 超 江蘇師范大學基于情景劇《生活大爆炸》看違反會話合作原則的言語幽默 李思穎 西安外國語大學淺析山西民歌山曲的藝術特征 張 灝 長江師范學院淺談薩克斯吹奏中超高音域的演奏技巧 吳 侃 長江師范學院
朱 萍(中國傳媒大學)
在中國電影界,姜文是一位個人特質非常明顯的導演,甚至有人說他是整個中國文化界最大的“異數”。輿論對他褒貶不一,但他的每一部作品,無論票房成敗,總能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而由于姜文往往在電影中大量運用隱喻手法,在敘事上也往往偏離慣常的敘事邏輯,并采用開放的敘述方式,給觀眾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以及對電影進行解讀的多種可能性,這也無疑增加了解讀的難度。
北京電影學院的青年教師朱萍主要致力于電影史、電影理論的研究工作,目前深造于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攻讀電影學博士學位,有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藝術直覺。本論文對姜文導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進行了深入剖析,將其準確定位為“現代派新作者電影”,分別從“與傳統作者電影的類似之處”、“超越傳統作者電影的視聽語言”以及“電影的現代派色彩”等方面入手,不僅從電影史的宏觀角度把握住了該電影的特色和價值,并且結合個體的生命體驗對電影的人文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提出了獨到而精辟的解讀,其中多有對于人性、對于命運、對于自然的深刻洞見,令人深受啟發。
除此以外,論文還深入到鏡頭語言、蒙太奇組接、色彩運用、光線造型等電影拍攝的專業細節,對影片作了細致而專業的分析,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專業素養;作者將影片與小說原作《天鵝絨》作了簡要而精到的對比分析,因而更為全面地掌握了姜文的創作進程;還對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的融合進行了探討,指出姜文在電影創作上始終處于商業性與藝術性的矛盾張力之中;文章同時提及德國20世紀20年代的表現主義電影、美國30年代的恐怖電影和40、50年代的黑色電影,以及60年代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現代派電影,作為解讀《太陽照常升起》的參照,更是體現出作者宏觀把握問題的能力以及廣闊的研究視野。
廖夢怡(安徽財經大學)
傳統戲曲在當前的發展中面臨種種困境,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在困境中理清思路、尋求突破、獲得發展,是當代戲曲人應當積極思考并付諸努力的方向。
本論文不僅對閩南歌仔戲的發展困境進行了深入探究,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可供借鑒的解決之道。其中最為可貴的是,文章對歌仔戲的形成過程作了較為全面的回顧,指出歌仔戲形成于臺灣,由大陸傳到臺灣的錦歌發展而成,之后又傳回大陸;因此,兩岸歌仔戲同根同源,對破除“文化臺獨”的謬論有著重要意義。也正因為如此,臺灣歌仔戲在面對困境時所作的嘗試對于閩南歌仔戲的發展而言,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以上觀點的提出,不僅體現出本文的研究具備扎實的文獻基礎,更體現出作者同時兼具歷史的眼光與緊跟時代的視角。
對于閩南歌仔戲的發展之道,作者并未停留于宏觀層面的泛泛而談,而是具體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諸多鮮活的成功案例,以啟發讀者思考。比如,臺灣出品的80集電視歌仔戲《天龍傳奇》于2013年開播,引來每天一兩百萬人在線觀看的盛況,觀眾從十幾歲到幾十歲不等;又如,中國傳統戲曲經典劇目《白蛇傳》大膽突破傳統,于2006年端午節創下了傳統戲曲戶外演出十萬人次觀賞的記錄。對于這些振奮人心的成功案例,作者均進行了深入解讀,為閩南歌仔戲乃至其他傳統戲曲劇種的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借鑒資源,值得當代戲曲人深入研究。
張紫晨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中國民俗學史》是張先生獻給中國民俗學界的最后一份厚禮,堪稱“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基石”。張先生在年逾花甲之際毅然投身于該書的寫作,耗費了巨大的心血,對該書進行深入學習、解讀,汲取其中深厚的學術養分,并獲取超出學術之外的精神滋養,是后輩民俗學研究者的重要學術任務。
本論文充分肯定了《中國民俗學史》的開拓性貢獻,并以書中所提及的主要民俗觀點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了“民族民俗觀”、“地理民俗觀”、“語言民俗觀”、“禮俗觀”、“民間口頭文學的搜集”及“帝都民俗的記載”等主要民俗觀點,深入細致地對《中國民俗學史》一書的研究方法、思想內涵、學術價值等進行了透徹分析,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論文系統地回顧了民俗學的各類研究成果與發展脈絡,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深入淺出,體現出作者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優秀的學術素養;作者旁征博引,列舉了諸多詳實且有針對性的古文獻資料,搜集文獻、解讀文獻、運用文獻的能力俱佳,表現出了扎實的理論功底與令人期待的學術潛力,值得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