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 世紀后,現代物流作用日益明顯,深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各行業,并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我國政府為促進物流業平穩快速發展,于2009 年出臺了《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于2014 年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發展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地位日漸重要,城市物流業崛起,城市物流的發展對于優化經濟結構,改善城市環境,增強城市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城市物流競爭力顯得迫切和重要。
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城市物流研究為學者們所注意,國外對城市物流競爭力直接研究較少涉及,相關研究也只考慮城市物流競爭力的某些方面,如Alarcóna 等(2012) 學者在大城市網絡中評價物流競爭力[1]。而在間接研究上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Macário 等學者在城市交通方面有較深入研究,如城市交通系統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貨運操作對城市交通流動的影響[2-3]。部分學者從城市物流角度出發:Davida,Harola(2014) 通過數學建模,研究結合人道救援物流新的城市物流戰略[4];Taniguchi(2014) 研究認為城市物流有助于創造更多高效和環境友好型城市貨運交通系統[5]。另一些學者從其他視角進行了探究,如物流可以提供競爭優勢的來源,物流可能成為城市貨運規劃和政策分析的出發點,城市物流對供應網絡演化的影響[6-8]。
近年來,在區域物流競爭力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城市物流競爭力相繼展開研究。從研究范圍來看,國內學者研究范圍集中于以長三角等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城市[9-10],中西部地區研究相對缺乏。從研究對象來看,研究多以省級行政區域作為研究對象[11-12]。從研究方法來看,研究多為使用1~2 種常用評價方法,或者結合多種方法引入新的綜合評價法[13-15]。
從以上研究成果來看,對于城市群物流競爭力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缺乏對我國中部地區城市群物流競爭力比較研究。
2007 年,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與環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域——長株潭三市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域,發展生態經濟。環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以下簡稱兩湖城市群) 皆為我國中部有重要地位的城市群,兩區域集中了兩湖地區包括經濟產值、人口、土地等要素在內的主要資源,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對物流依賴性日漸增強。
本文以兩湖城市群為研究對象,構建物流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比較兩大城市群自試點兩型社會后物流發展水平,為兩城市群物流業的健康發展提出相關建議,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綜合以上文獻的成果,本文認為,城市物流競爭力主要是指在城市宏觀環境下,在城市經濟基礎水平上,城市物流產業發展中表現出的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物流支撐水平、物流人才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的綜合競爭能力。
在閱讀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本文根據系統性、科學性、數據可得性、可比性、指標數量適中性的原則,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是一個復雜的評價過程,需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保證科學性、準確性、合理性。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灰色系統法等,本文結合了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權衡后,選擇了具有降維和處理復雜數據能力的因子分析法對變量歸類有廣泛應用的聚類分析法。
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EPS 數據平臺,收集了環長株潭城市群8 個城市和武漢城市群6 個地級城市2007 年至2013 年的相關數據(武漢城市圈中的仙桃、天門、潛江不在比較范圍內:一是由于縣級數據較為缺乏,二是與地級城市缺乏可比性)。
首先對獲取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去除量綱差異對評價結果的影響,運用SPSS20.0 進行因子降維分析。在KMO 檢驗中,KMO 的統計量0.910,Bartlett 球形檢驗,近似卡方為5 197.549,伴隨概率為0.000,說明研究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由于指標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采用Pro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進行斜交旋轉,以簡化其結構,以特征根大于1,且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因子載荷值大于0.5 且不能出現跨因子負荷現象為標準。
因子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共提取2 個因子,累計解釋方差達到89.495%。量表中各變量的Crobach's α 系數都大于0.80,整體Crobach's α 系數達到0.988,顯示了很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其中因子1 在“貨物進出口總額”等14 個指標上有高于0.5 的載荷量,因子1 反映的是物流環境競爭力。因子2 在“人均生產總值”等4 指標上有較高載荷量,解釋了物流需求與支撐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此指標在兩因子上均有較高載荷,刪除該題項。

表2 因子斜交旋轉后的載荷矩陣(pattern matrix)
在以上因子分析的基礎上,由回歸法計算因子得分,以方差貢獻率所占比為權重,加權求和,得出因子綜合得分F計算結果如表3 所示。由于2007 年是批準進入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年份,因此表3 計算2007 年與2013 年的各城市物流競爭力因子及綜合得分,以便進行對比分析。
2.2.1 物流環境競爭力的比較分析
物流環境競爭力是物流發展的主要客觀條件,與經濟聯系緊密,由方差貢獻率可知,物流環境競爭力顯著提升了綜合競爭力,是物流競爭力最重要的子指標。
根據因子分析出的因子得分結果,以因子得分為變量,運用SPSS,采用組間聯接方法,以歐氏距離平方為距離度量,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為了便于統一分析對比,均固定分為三類。
2007 和2013 年物流環境競爭力聚類見圖1,闡明如下:武漢為第一層級城市,長沙為第二層級城市,其余城市位于第三層級。可見中心城市上武漢城市圈高環長株潭城市群一個等級。
由圖2 得知,2007 年的物流環境競爭力,僅武漢、長沙核心城市得分為正數,兩區域城市平均得分差距微弱。2013 年武漢城市圈平均城市得分已較大幅度領先,核心城市武漢更是遙遙領先于長沙,但2013 年除武漢、長沙外,其余諸城市得分仍為負分,雖然有一定進步,但兩城市群物流環境競爭力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改觀。從排名看,湘潭等環長株潭城市群城市排名幅度變動較大,武漢城市圈排名則較為穩定。兩大城市群排名交錯,但環長株潭城市群交錯領先。
2.2.2 物流需求與支撐水平的比較分析
物流需求水平,是刺激物流增長的原動力,而低迷的物流需求水平,不利于物流行業的深度整合和平穩健康發展。物流支撐水平,為物流發展的直接支撐條件,良好的物流支撐水平提供物流強有力的保障。
結合聚類分析圖3 得知,2007 年長沙、武漢穩居第一階梯,株洲、常德、岳陽由于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等指標競爭力強,領先于其余城市,處于第二階梯,其余城市位于第三階梯,黃岡落后于第三階梯。隨著GDP 等指標的迅速發展,長沙、武漢取得巨幅增長,領跑于兩大城市群。衡陽、湘潭崛起,與原2007 年第二階梯城市組為第二階梯,其余城市增幅低,為第三階梯。
由圖4 可知,在物流需求與支撐水平上,雖然諸城市起點低,但增長快速。2007~2013 年間環長株潭平均增幅1.73,武漢城市圈平均增幅1.47,皆為子競爭力之首,平均得分分別由-0.71 上升到1.02,-0.91 上升到0.56,反映了兩區域營造物流需求與提供物流支撐成果卓著。從排名看,環長株潭城市群城市平均排名有上升態勢,其中衡陽強勢上升,武漢城市圈內城市排名相對下降。環長株潭城市群主要城市皆位于第二階梯中上游,全面領先于武漢城市圈,核心城市長沙發展亦優越于武漢,顯示出領先的物流需求與支撐發展水平。
2.2.3 綜合競爭力比較分析
聚類分析圖5 表明,武漢遙遙領先,長沙獨位于第二階梯,其余城市落為第三階梯,階梯之間有顯著的等級差距,武漢作為武漢城市圈中心城市具備更高的首位度和物流發展水平。
由圖6 可看出,武漢、長沙為各自省會中心城市,城市群核心城市,城市物流競爭力遙遙領先于群內其他城市,凸顯出高起點、高增長和較高的城市首位度。2007~2013 年間環長株潭城市群平均得分由-0.29 上升為0.1,武漢城市圈由-0.14 上升到0.44,可見其余諸市圍繞各自中心城市發展均取得一定進步,其中衡陽、株洲、岳陽等城市不僅物流競爭力相對較強,增幅也相對較高,表明環長株潭城市群中上游城市物流競爭力發展相對良好。武漢城市圈中,武漢的極核作用體現明顯,武漢城市圈整體增幅雖快于環長株潭,但周圍受輻射城市發展較緩慢,水平較低,落后于環長株潭城市群,武漢沒有很好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兩群綜合競爭力的極差被拉大,說明城市物流競爭力呈現發展不均衡現象,尤以武漢城市圈更為突出。從排名看,在環長株潭城市群中,衡陽、岳陽、常德排名穩步提升,湘潭等城市因增幅漸落后,排名漸下滑;武漢城市圈城市物流競爭力除武漢外,排名均有變動,但次序變動小;兩城市群整體升降平衡。
基于以上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度量、動態比較分析與聚類分析的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由分析結果得知,武漢、長沙與其群內其他城市相比,2007~2013 年間物流競爭力驟增,其余城市增幅緩慢,兩極分化嚴重,武漢城市圈尤為凸顯。這種局面不利于兩城市群物流業的整體發展,為了區域物流長遠發展,需改變此格局。區域物流發展首先應著眼于全面提升群內物流競爭力:要營造物流發展環境,并在物流競爭力提升的過程中,以系統最優化為核心,兼顧均衡。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武漢、長沙要充分利用自身強大的物流競爭力,強化其輻射能力,帶動群內落后城市物流發展。加強區域內協調,形成區域物流協同發展局面:發揮物流設施共享功能,集約資源,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運營成本。
由方差貢獻率可知,物流環境競爭力顯著提升了綜合競爭力,物流環境競爭力是提升物流競爭力的關鍵部分。物流環境的營造,首先與經濟聯系緊密:經濟實力強的城市,物流環境水平相對較高,加快經濟建設,加強各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是提升物流環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兩大城市群應該相互學習,加強交流:可吸收對方物流發展成功策略及有效的環境營造,并向有成熟發展經驗的城市群學習其經驗教訓和發展心得。設立協調機構,協調區域內物流發展:兩城市群地理上毗鄰,資源環境類似,文化底蘊相近,可參照“紐約—芝加哥”構建“武漢—長株潭”大經濟區[21]。
物流支撐水平,系對物流需求的支撐能力,高效的物流支撐體系,是物流發展的一項基本保證。提升物流支撐水平,首先要發展交通運輸設備:環長株潭城市群電力機車、客車在全國范圍內擁有一定地位,武漢城市圈亦是以汽車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之一,兩城市群均在物流車輛的生產與改進上擁有先天的優勢,為物流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條件。企業是物流支撐水平發展的主體,要加大對物流企業發展的重視力度:政府應給予適當政策優惠,發展本地物流企業,重點培育成規模的大型物流5A企業,積極引入國內或國外優秀物流企業,通過競爭,刺激本土物流企業成長,為物流長遠發展保駕護航。由比較分析知,環長株潭城市群物流支撐水平整體領先于武漢城市圈,武漢城市圈應發揮后發優勢,注重優化物流線路,拓展物流交通。
物流需求是物流業發展的先驅,區域物流發展的誘發機制。提升物流需求,首先引導潛在需求轉化為物流需求:由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物流需求量逐步增長,政府需要一方面放寬市場準入,一方面提高物流服務水準,將更多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物流需求。因地適宜,挖掘物流需求:物流需求的分布具有地域特征,在物流規劃中注重地方特色,如株洲、黃岡可發展制造業聯動物流業,常德、孝感重視其商貿物流業。提升物流服務結構,推進物流服務需求的高端化:雖然兩區域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層次較高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仍然較為落后,需引起重視。
本文依據2007 和2013 年的數據,結合兩湖城市群的具體情況,對物流競爭力進行了度量與分析,推動兩湖城市群的物流健康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所提出的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在后續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
[1] Alarcóna R, Antún a* JP, Lozanoa A.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in a Megapolitan Network of Citie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Some Applic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Mexico[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39:739-752.
[2] Macário R, Galelo A, Martins P M. Business models in urban logistics[J]. Revista Científica Ingenieríay Desarrollo, 2008(24):77-96.
[4] Davida H, Harola G. Logistics micro-platforms as points of supply in case of a disaster[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4,78:64-70.
[5] Taniguchi, Eiichi. Concepts of City Logistics for Sustainable and Liveable Citi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51:310-317.
[6] Scriosteanu, A, Popescu, D. Logistic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etalurgia International, 2010,15:85-88.
[7] Chanut O, Paché G. Integrating 3PL in urban logistics organization[J].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2012,10(2):16-28.
[8] Alho AR, Silva JEAD. Utilizing urban form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logistics analysis: a case study in Lisbon, Portugal[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5,42:57-71.
[9] 金芳芳,黃祖慶,虎陳霞. 長三角城市群物流競爭力評價及聚類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3(9):183-187.
[10] 左澤平. 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動態比較[J]. 經濟地理,2012,32(3):107-113.
[11] 江羅凝. 基于SPSS 的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 物流技術,2011(2):101-103.
[12] 袁亮,錢志洪. 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城市物流競爭力研究——基于江蘇城市的實證[J]. 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0):142-150.
[13] 顧曉峰,韋慧. 提升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分析——以無錫市為例[J]. 物流技術,2013,32(9):208-216.
[14] 趙培華. 基于因子和聚類分析的河南省區域物流競爭力研究[J]. 物流技術,2013,32(12):151-153.
[15] 趙莉琴,郭躍顯. 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方法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2):78-81.
[16] 江帆.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區域物流競爭力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7] 劉玉美. 區域物流競爭力水平分析與評價實證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 物流技術,2013,32(1):200-202.
[18] 胡軍. 我國沿海區域物流發展競爭力評價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9] 周君俠. 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江西物流業的分析[D]. 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0] 張劍. 江西省城市物流競爭力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1] 袁建峰,胡躍平. 面向區域合作的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空間協調模式初探[J]. 規劃師,2010,7(26):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