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秀麗,余 俊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商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
WEN Xiu-li, YU Jun (School of Business,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光,“毒生姜”、“毒豆芽”、“瘦肉精”、“毒膠囊”等事件不斷刺痛著公眾的神經。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需求的日益優化,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具有安全、生態、健康、環保等特點的綠色農產品。同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流動情況并對其進行跟蹤和追溯[1]。由于綠色農產品具有易腐、易損的生物特性,在生產、運輸以及銷售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探索并構建安全高效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意義非凡。
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是由農產品生產者(農民)、農產品綜合型企業和分銷、零售商以及物流配送方等“從田間到餐桌”的上下游企業構成的網鏈式體系[2]。它是一種跨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消費者的綜合協作,覆蓋了從初級綠色農產品生產到最終產品消費的全過程,其供應鏈運行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1 快速反應。受季節、氣候、技術等培育因素的影響,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且儲存周期較短,在流通中轉中必須采取特定的措施,才能保證其符合質量要求進入消費渠道。但是,眾所周知,消費市場瞬息萬變,尤其是對綠色農產品而言,因為它并非消費者的生活必需品,在市場上沒有形成絕對需求,所以,在各個階段均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這就要求綠色農產品供應鏈在運行的各個環節必須能夠快速反應,及時滿足消費者可變化的需求,盡可能的減少耗損,保證綠色農產品的“綠色”特性。
1.2 高效運作。綠色農產品具有易腐變質等生物特性,并且現階段我國區域性或全國性產供銷一體化的綠色農產品物流體系還尚未形成,大量綠色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一樣,依舊是通過農貿市場和多級批發市場進行銷售,不僅物流效率低下,產品損耗大,而且也無法保證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綠色”特性,遠不能滿足綠色農產品物流需求[3]。所以,要求綠色農產品供應鏈必須是效率型供應鏈,在整個供應鏈過程中實行高效運作,減少生產、采購的盲目性,盡可能零化各個環節的庫存積壓,降低風險,降低物流運作的有形耗損。
1.3 信息共享。綠色農產品的原產地大多處于地域偏遠、信息落后的鄉村地區,即使是綠色生產基地也常在“遠離城市”地區設址,因此,相關企業難于全面、準確地把握市場上的供求信息以及競爭者、合作者的應對信息。這就要求在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運行過程中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減少綠色農產品在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確保整個供應鏈的“可視化”運作。
綜上,在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構建的過程中,可將以上目標作為定性的參考因素。
2.1 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基本結構。現階段,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基本結構如圖1 所示,即:生產中心——物流運作——銷售終端——最終消費者。其中,生產中心是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源頭,包括農產品生產資料供應商和綠色生產基地,主要負責實施綠色生產(包括種植和培育),提供優質的綠色農產品貨源。
物流中心在整個供應鏈中占據核心地位,主要由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服務中心(包括綠色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倉儲配送企業)、信息服務中心組成。信息服務中心是整個物流中心的中樞神經系統,其信息流不僅包括產品的銷售信息、質量信息以及庫存信息等,還涵蓋了相關的環境信息[4];第三方物流企業則主要負責綠色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物流活動,其運作過程中必須保證綠色農產品的鮮活與原生態。銷售終端是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中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重要一環,包括連鎖超市、農貿市場等,肩負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終端的直接市場反應,是閉合信息流的重要依據。
在此構成中,信息服務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共同為物流服務中心提供了有效的運作模式,提高了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響應效率和運作效益[5]。
2.2 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的構建
2.2.1 基于物流中心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總有一個企業(可以是生產企業、供應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或零售企業) 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6]。一條供應鏈運作的高效與否以及整條供應鏈競爭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綜合協調能力。在上述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基本結構中,我們不難看出,物流運作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是一種具有可行性的嘗試。
如圖2 所示,此模式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完成了供應鏈系統整合,把生產企業分散的農產品集中到相關物流企業的配送中心,然后由物流企業再統一配送到供應鏈的各個節點企業,有效節約了綠色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時間成本和運作成本,確保了綠色農產品的從“田間道餐桌”的安全高效。
其中,物流中心的形成有兩條實現途徑:一是在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傳統流通模式中,融入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輔助交易,并配置以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共享平臺;二是將連鎖企業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發展,形成獨立的綠色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整個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過程中,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RFID、EDI、條碼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得信息流的回籠及時快速,而且整條供應鏈的運作更加的高效便捷。
2.2.2 基于冷鏈物流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由于綠色農產品具有易腐、變質的生物特性,且其在從“田間”到消費者“餐桌”的過程中需要歷經收購、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分銷等一系列“繁瑣”的環節,所以農產品冷鏈運作勢必成為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輔助模式。
如圖3 所示,考慮到農戶的分散性以及資金技術投入的局限性,在冷鏈模式運作中,綠色農產品一般從農業合作社和生產基地采集,轉而進入農產品預冷站進行低溫加工、分級包裝等初預冷處理。綠色農產品預冷站一般可設在大中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在資金技術允許的條件下,可從一般的農產品預冷中分離出來,成立專門的綠色農產品預冷中心,以保證綠色農產品預冷操作的一致性與快速性。在冷藏運輸環節,可由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操作,也可由企業自建的物流冷鏈配送。
基于冷鏈物流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是維持農產品綠色度與生態度的重要保證,是整個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構成。但是,考慮到綠色農產品的專有屬性,冷鏈周期必須加以時效性控制,不宜過長。
對綠色農產品的冷凍(藏) 保鮮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并配之以現代化的制冷設備和冷凍技術,是發展綠色農產品的冷鏈物流的保障。但是,由于制冷技術的應用會帶來環境破壞的惡果,所以,在綠色農產品供應冷鏈形成的過程中,要全局性的統一規劃綠色農產品供應系統,按照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總體要求,構建安全、高效、經濟的綠色農產品冷鏈。
2.3 現有模式的局限性分析。文中所給出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兩種運作模式,是在現有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綠色農產品的特點融合而成的,期間還綜合考慮了當前社會環境、信息技術、消費習慣等因素。但是,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優化。第一,基于物流中心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重點突出了綠色農產品物流中心的運作,文中給出了物流中心的形成兩種初步構想,具體的運作模式還需要在供應鏈試行的進程中進一步研究探索。第二,基于冷鏈物流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則需要資金流與技術流的大量投入,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將會從物流成本角度繼續探索綠色農產品冷鏈模式的運作。
從國際環境來看,綠色農產品發展的熱潮早已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其產業化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但是,我國的綠色農產品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當屬承載綠色農產品流通功能的供應鏈發展,其運作模式的局限性,嚴重制約著綠色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因此,要加快我國綠色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步伐,必須要重視并加強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構建與優化。
發展并優化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運作不僅能夠保障我國綠色農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維持“綠色”特性,降低綜合成本,而且能夠促使其在出口中沖破國外綠色壁壘,進而提高我國綠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由于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模式要求減少各個節點的“綠色”耗損,并輔之以快速的市場反應,因此,它必然成為我國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保證農民增效、增收,促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1] 馬漢武,王善霞. 基于食品供應鏈的肉類食品可追溯性技術的研究[J]. 食品工業科技,2006(4):24-26.
[2] 魏來,陳宏. 綠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對于供應鏈垂直協作體系的影響研究[J]. 軟科學,2007(21):68-71.
[3] 周榮征,張焱,等. 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構建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2):28-29.
[4] 肖亮. 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流通模式及運作流程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109-112.
[5] 房婷. 基于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3):81-82.
[6] 姜方桃,張小敏,等. 江蘇省發展農產品供應鏈的SWOT 分析及對策研究[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