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旭楊 靜吳 瑋
手足口病病例早期血糖監測及干預的臨床研究*
冉 旭①楊 靜②吳 瑋②
目的:對早期血糖監測在手足口病病例中的價值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兒,按照病情嚴重程度分組為Ⅰ期和Ⅱ期(及時就診)及Ⅲ期組(未及時就診),每組50例,比較三組患兒的血糖、白細胞監測結果。結果:入院初期,Ⅲ期組患兒血糖水平均明顯高于Ⅰ、Ⅱ期組(P<0.05),Ⅰ期與Ⅱ期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及時血糖監測、控制和相應治療后,Ⅰ、Ⅱ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Ⅲ期組患兒(F=16.97,P<0.05),住院時間和后遺癥發生率低于Ⅲ期組患兒(P<0.05)。患兒的血糖水平也明顯降低。結論:對手足口病患兒早期進行血糖監測、及時實施干預,可有效阻止患兒病情進展。
血糖監測; 重癥手足口病; 預后
手足口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兒童傳染病,主要是由EV71型腸道病毒及A16型柯薩奇病毒所引起,好發于嬰幼兒,患兒發病時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低熱、厭食伴發口腔、手、足等部位的潰瘍或皰疹,通常患兒的預后效果較好[1]。但對于重癥患兒來說容易并發肺水腫、腦膜炎等,由于病情危重而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2]。本文對早期血糖監測在手足口病患兒中的預后價值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兒,符合衛生部《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09版)臨床診斷[3]。按照患兒臨床表現分期:Ⅰ期:手足口病,患兒為皰疹性咽峽炎期;Ⅱ期:神經系統受累期,但及時就診;Ⅲ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未及時就診。按照病情嚴重程度分組為Ⅰ期組、Ⅱ期組(及時就診)及Ⅲ期組(未及時就診),每組50例。150例患兒中男78例,女72例,年齡1~11歲,以1~3歲為主,三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兒在入院后第1、2、3天檢測空腹血糖,抽取2 mL的靜脈血,利用全自動化的生物分析儀檢測血糖水平,血糖的正常范圍為3.89~6.11 mmol/L,當患兒的空腹血糖升高至10 mmol/L,則提示出現重癥的幾率明顯升高[4]。血常規檢測采用全自動血球計數儀檢測[5]。入院后對患兒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兒入院時的血糖水平、住院時間和后遺癥的發生概率,同時比較三組的臨床治療效果,以治愈、好轉、無效評判,總有效=治愈+好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與患兒病情的關系 入院初期,Ⅰ、Ⅱ、Ⅲ期組患兒的血糖水平分別為(6.54±1.23)mmol/L、(8.75±1.48)mmol/L、(10.64±2.63)mmol/L,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6.97,P<0.05)。Ⅲ期組患兒血糖水平明顯高于Ⅰ、Ⅱ期組(P<0.05),Ⅰ期、Ⅱ期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糖水平與疾病預后的關系 Ⅰ、Ⅱ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Ⅲ期組患兒(F=16.97,P<0.05),住院時間和后遺癥發生率低于Ⅲ期組患兒(P<0.05),見表1。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實施及時血糖監測和控制后,患兒的血糖水平也明顯降低。
手足口病在兒科臨床比較常見,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兒病情較輕短期內即可痊愈[6]。然而對于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來說,其易并發腦炎、肺水腫、心肌炎等,病情危重且進展較快,患兒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7]。早期發現與早期干預治療對于改善患兒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上通常認為存有發紺、呼吸困難和末梢循環障礙的患兒預后較差,疾病的恢復時間較長[8]。

表1 血糖水平與疾病預后的關系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血糖水平通常明顯升高,因此,可將血糖檢測作為評價患兒病情的指標[9]。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十分容易發生代謝紊亂,其中以糖代謝紊亂較常見,但目前對重癥手足口病血糖升高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據相關研究報道[10],患兒血糖升高可能與其在腦干損害等危重情況下的應激增強有關。在應激狀態下,機體受應激源和損傷因子的刺激,促進大量代謝激素的分解,比如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等,這些分泌的代謝激素能夠促使體內糖原分解,并利用多種方法拮抗體內胰島素發揮生物學效應,進而導致患兒體內血糖水平在短時間內大量提高[11-14]。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糖升高通常都為應激性,多余的血糖不能被機體組織充分利用,反過來會抑制機體組織的能量代謝和對氧的利用,進而促使患兒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滲透壓升高,致使患兒組織器官受損,增加其死亡風險[15]。此外,血糖水平還可評價患兒的預后,對于空腹血糖在10 mmol/L以下的患兒可不特殊的處理,只需嚴密監測直至病情恢復正常;對于空腹血糖在17 mmol/L以上的患兒應適當控制葡萄糖液體的靜脈滴注總量,在某些情況下可皮下注射小劑量的胰島素;對于空腹血糖在30 mmol/L以上的患兒應采取積極的診療措施,可通過微量輸液泵連續靜脈滴注小劑量的胰島素,但同時要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與酸中毒以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促進患兒的預后恢復[16-17]。經本次研究發現,入院初期,Ⅲ期患兒血糖水平均明顯高于Ⅰ、Ⅱ期組(P<0.05)。I期與II期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及時血糖監測、控制和相應治療后,Ⅰ、Ⅱ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Ⅲ期組患兒(F=16.97,P<0.05),住院時間和后遺癥發生率低于Ⅲ期組患兒(P<0.05)。患兒的血糖水平也明顯降低。因此說明對患兒進行早期血糖監測、及時實施干預治療,可以改善患兒病情,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重癥手足口病病情較危重,且病情進展較快,可在較短時間內造成患兒死亡,因此臨床上應加大對其的診斷,以期盡早發現與干預治療。血糖檢測操作簡單、快速、準確、損傷小,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血糖水平顯著升高,可將早期血糖檢測作為常規篩查指標,降低患兒的死亡率。
[1]范曉晨,都鵬飛.血糖監測對小兒手足口病病情和預后判斷的價值分析[J].安徽醫學,2009,37(3):253-255.
[2]周文亮,邢秀偉.216例重癥手足口病高危特征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119-120.
[3]申琰軍.手足口病患兒血糖檢測的臨床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3,20(4):228-229.
[4]何玉珍,林冬云.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清NSE和血糖的變化及意義[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8):1792-1793.
[5]劉東旺,李穎.手足口病340例臨床及病原學特點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7):5288-5290.
[6]王建,姜建渝.重癥手足口病30例臨床診治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2,12(11):1362-1364.
[7]崔利丹,成怡冰,宋春蘭,金志鵬.白細胞和血糖監測對手足口病病情判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49-51.
[8]江余明,曾峰,葉季萍.46例手足口病(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分析[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2,39(6):472-474,483.
[9]慎強,胡愛榮,施凱舜,等.重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1,39(2):93-95.
[10]莫堅,王玲,何海英,等.149例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危險因素分析[J].北方藥學,2011,36(3):86-87.
[11]高曉杰,郭芳,劉琮.6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血糖檢測及意義[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6(6):2293-2294.
[12]裴旭東,翟玉峰,張懷宏.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輕重及預后的目標性監測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41(8):1185-1186.
[13]陳祺棠,王緝干.重癥手足口病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11):89-90.
[14]黃帥,韓明鋒,李秀勇.手足口病患兒的血糖檢測及臨床意義[J].安徽醫學,2008,36(4):361-362.
[15]張瑛.2009年367例手足口重癥病例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6(14):108.
[16]唐育鵬,黃敏,莫武桂,等.重型與危重型手足口病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及血糖特點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8):868-869.
[17]林友青.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糖監測的意義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2):1622-1623.
10.3969/j.issn.1674-4985.2015.12.012
2014-10-22) (本文編輯:蔡元元)
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課題項目(2010-05-02-042)
①青島大學醫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21
②山東省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
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