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江
(華南理工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510641)
17世紀的歐洲仍然四分五裂,尤其是今天的大國德國①本文將1871年統一以前的慣稱德國稱為德意志(地區)。和意大利分別由大大小小的邦國和城市國家所組成,還遠遠不是民族國家。因此人們今天說的德國和意大利的報業,在19世紀中后期意大利和德國實現統一以前實際上只是在這些地理概念范圍內的報業。但是,由于宗教改革和位居歐洲中心的地理優勢,德意志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周報和日報。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將歐洲帶入了力量相對均衡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時代,標志著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現代國際關系史的開端。經過宗教改革和市民革命,所謂的“世界性宗教共同體”走向沒落,英國、荷蘭、德意志、瑞典、丹麥等西北歐的新教國家和地區以君主立憲為主的現代政體取代了君主專制政體,在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上逐步崛起,在定期報業方面普遍領先于西南歐的天主教國家和地區(盡管意大利的新聞傳播有悠久的歷史)。
盡管直到19世紀中期以前,在歐洲的大多數地方,一個獨立新聞界的概念幾乎不存在,出版商經常受到國家權力的掣肘。但是本文可能的貢獻在于,試圖以國內學界較少涉獵的文獻,通過17世紀初期和中期報紙在德意志和荷蘭的率先發展以及向歐洲其他地區的輻射來揭示:從馬克思聲言“印刷術成了新教的工具”,到馬克斯·韋伯論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淵源;從馬歇爾·麥克盧漢把現代民主主義的根源歸于印刷傳播媒介,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論證“印刷資本主義”成為他所謂“想象的共同體”的一個基礎要件,都表明了早期報紙及其依賴的技術條件與新教的密切關系。
三十年戰爭之前和之后,德意志都是一個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名義上的“國家”。①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和瑞典有權保證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各邦有充分權利同歐洲任何國家簽訂條約。三十年戰爭后的德意志分裂到了這種程度:當時在德意志境內,共有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絕大部分邦國的版圖都很小,并且都建立起整套的專制制度。三十年戰爭后德意志擁有主權的邦國的數目,由于計算方法不同而差別很大,大致在300到2000之間。不算南部和萊茵蘭的“帝國騎士”,大約有300個能做某些獨立行動的邦國:自由市、修道院長、主教和大主教、伯爵、侯爵、公爵,以及僅有的一位國王即波希米亞國王。其中級別最高的是7位“選帝侯”,即萊茵河的特殊伯爵、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侯爵、波希米亞國王和科隆、美因茨、特里爾的大主教。“帝國”以合法的形式維系邦國之間的聯合。然而,或許正是這種多中心的邦國割據和獨特的地理優勢孕育了德意志在報紙早期發展中的地位,其中印刷機的運用、新教的力量和德語的優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政治、社會和宗教動亂為個人解除了中世紀以來的精神束縛,并得以在社會中扮演活躍的角色。在16世紀以后的歐洲大陸,一些報刊用拉丁文、法文和意大利文出版,但是隨著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崛起,使用德文的報刊占大多數,其范圍甚至超越了德意志地區。
17世紀的郵報 在17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歐洲最早的定期印刷報紙在德意志等地出現。它的特點有:公開性、現實性、廣泛性以及周期性。報紙的出版起初以周為單位,因為新聞素材的收集和傳遞高度依賴交通和郵政系統。最古老的周報是由印刷商約翰·卡羅盧斯(Johann Carolus,1575-1634)1605年在帝國自由市斯特拉斯堡(法國和德意志邊境城市,歷史上不同時期分別屬于德意志和法國,今屬法國)出版的《報道》(Relation),它刊登來自羅馬、安特衛普、威尼斯、維也納、布拉格、克拉科夫、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和里昂等地新聞。《報道》4個版,沒有廣告,沒有標題,它至少出版到三十年戰爭末期甚至更久。1609年9月4日的一則發自威尼斯的報道將現代新聞業與現代科學聯系起來:②http://mbbnet.umn.edu/hoff/hoff_news.html.
當局給予帕多瓦大學數學教授、來自佛羅倫薩的伽利略先生以國家性的榮譽。他的年金同時也提高了100金幣。伽利略先生通過不懈的研究發明了一種目測工具。通過這種工具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30里外的地方,那里的景物仿佛近在眼前。伽利略先生把制作這種工具的技術獻給了威尼斯共和國當局。
另有兩份1609年發行的古老報紙:一份是《通告—報道或新聞報》(Aviso,Relation oder Zeitung),由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海因里希·尤利烏斯(Heinrich Julius)創辦于沃爾芬比特爾(今德國中部下薩克森州城市),印刷商尤利烏斯·阿道夫·馮·澤內(Julius Adolph von S?hne)負責該報出版,后由埃利亞斯·霍爾魏因(Elias Holwein)接手。另一份是奧格斯堡的《通告—報道或新聞報》(Avisa Relation oder Zeitung),盧卡斯·舒爾特(Lucas Schulte)出版。第一期稱,新聞采自多個國家,1月15日截止。③http://en.wikipedia.org/wiki/Avisa_Relation_oder_Zeitung.

1609年的一期《報道》

《通告—報道或新聞報》創刊號頭版
在德國經濟史和新聞史上,作為帝國自由市的(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漢堡具有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地位,并有從17世紀初開始長期出版報紙的傳統。法蘭克福歷史上是歐洲的一個大門戶和博覽會城市,今天為德國金融中心和世界圖書業的中心。漢堡地處易北河、阿爾斯特河與比勒河匯流處,為今日德國北部大城市和最大港口。13世紀后,與北德各港口城市建立自由貿易聯盟——漢薩同盟。16世紀丹麥統治之下的漢堡屬于歐洲最富有的城市和歐洲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1558年開設漢堡證券交易所。
1615年,書商埃根諾爾夫·埃梅爾(Egenolph Emmel)創辦《法蘭克福報》(Frankfurter Journal),成為今日《法蘭克福新聞》(Frankfurter Nachrichten)的前身。另一份1616年問世的報紙《郵發通告》(Postavisen)后來演變成19世紀的《法蘭克福郵報》(Frankfurter Postzeitung)。在定期印刷報紙產生期間,郵政局長由于擁有最佳消息來源而常常成為報紙出版商,報紙也因此被稱為“郵報”(Postzeitungen)。這個名稱最初出現在1621年,皇家郵政局長約翰·馮·比爾格登(Johann von Birghden,1582-1645)出版《真實郵報》(Unvergreiffliche Postzeitungen),后更名《法蘭克福上—郵報》(Frankfurter Ober-Postam ts-Zeitung),一直出版到1866年。法蘭克福還在1628年誕生了《每周真實新聞》(Ordentliche Wochentliche Zeitungen)。
《法蘭克福郵報》在新聞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因為該報引發了最早的媒體官司。1617年,比爾格登創辦一份周報,不久在一宗由埃梅爾提起的訴訟中,他聲言郵政局長擁有對報紙出版的壟斷權。這個所謂的法律原則長期困擾著德意志新聞業。
1616年,約翰·邁爾(Johann Meyer)在漢堡創辦《每周新聞》(Wochenliche Zeitung),并出版到1630年。漢堡現代意義上最古老的報紙和德意志最老的廣告報是《信使報》(Relations Courier)(1673-1811),它主要報道政治和國際事務,而不是當地新聞。漢堡憑借其貿易優勢成為德意志獲取全世界新聞的中心,售賣新聞和商品的生意是當時的重要經濟活動。從17初到19世紀,漢堡總共出版了70份迎合規范的政治和知識興趣的不同報紙,這還不算較小的和短命的報紙。從1830年起,漢堡被稱為“德意志報紙最豐富的城市”。1844年創刊的《漢堡新聞報》(Harburger Anzeigen und Nachrichten)是德國現存最古老的日報。①http://www.hamburg-economy.de/content/top.phtml?num=1.1&language=en&theme=standort_hamburg/wirtschaftsstandort_hamburg/mitt/verlagshistorie&PHPSESSID=49fbcda08f2356edb36 7548686e4e24a.
在后來的普魯士首都柏林,第一份報紙出現于1616年,郵政局長克里斯托夫·弗里施曼(Christoph Frischmann)創辦《來自德意志、意大利、法國、匈牙利、尼德蘭和其他地方的新聞》(Zeitung ausz Deutschlandt,Welschlandt,Frankreich,Hungard,Niederlands und anderen Orten)。1633年前問世的柏林報紙還有《柏林新聞周報》(Newe w?chentliche Berlinische)和《國 家 報》(St?ttinische Zeitung)。
在德意志地區,報業的發展受到三十年戰爭中多種因素的阻礙,包括貿易限制、紙張短缺和嚴厲的出版審查。盡管如此,在整個17世紀,有70個德意志城市每周發行報紙。17世紀后半期出現的重要地區性報紙主要有:紐倫堡的《德意志戰時信使報》(Teutscher Kriegs-Kurier)(1673)、《奧格斯堡新聞》(Augsburger Zeitung)(1689)等。②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4096a.htm.還有若干保存至今的報紙出版地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其中一部分來自漢堡、法蘭克福、科隆、奧斯納布呂克、維也納、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和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③http://www.b2i.de/fabian?Public_Record_Office.
《萊比錫日報》 萊比錫為今日德國中東部薩克森州最大城市,地處歐洲商路之要沖,1160年建市后迅速發展為商業中心。萊比錫的印刷出版業歷史悠久,是一個有名的“書城”,早在15世紀初已是德語地區的出版印刷中心。1481年第一本活字排版的書在此問世,500多年來一直是德意志印刷出版業中心之一。定期報紙在三十年戰爭中誕生,1633年《萊比錫新聞》(Zeitung ausz Leipzig)出版。1636年,萊比錫出版商蒂莫托伊斯·里奇(Timotheus Ritzsch,1614-1678)繼承了父親的印刷所和出版社。1643年他在萊比錫開始出版一份每周出版4期的報紙,但是并非現代意義上的日報。
165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份日報《新到消息》(Einkommende Zeitung),每周出版6期。每份4頁,版面為13.5×17厘米。當時該報印數不超過200份。報紙通過金屬活字排版,由手工操作的木質印刷機印刷而成。2000年,德國郵政總局曾發行一枚郵票來紀念這份350年前出版的世界上最早的日報。該報1660年1月1日更名為《關于戰爭和世界貿易的最新消息》(Neu-einlaufende Nachricht von Kriegs-und Welt-handln),1734年易名為《萊比錫日報》(Leipziger Zeitung),1921年停刊。

《新到消息》

2000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雜志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與報紙相同,雜志也擁有公開、定期的特點,但是時效性和內容的廣泛性有所不足。許多出版物的產生離不開咖啡館的存在。第一份德國雜志可能就是在咖啡館產生的,至少它的存在與咖啡館密切相關。所謂的“咖啡館雜志”(Kaffeehauszeitschrift)1698年出現于萊比錫,真名是《威尼斯好奇咖啡館》(Das curieuse Caffe-Hauβzu Venedig)。雜志的內容包括女裝時尚、男士胡須式樣以及政治清談。
世界上最早的報學研究也出現在德意志地區。1676年,第一本對報紙提出批評的書在耶拿由詩人、法學家兼宮廷首相阿沙弗·弗里奇(Ashaver Fritsch,1629-1701)用拉丁文發表,名為《對人們稱之為新聞報的消息的使用和濫用的討論》(Discursus de novellarum,quas vocant Newe Zeitungen,hodierno usu et abusu)。弗里奇是第一位研究媒體的德國學者,他在這本小冊子里批評人們“讀報癮”的現象,稱對讀報的渴望使人們無心工作,不務正業。
教師、詩人克里斯蒂安·魏澤(Christian Weise,1642-1708)是第一位為媒體熱辯護的人。1676年,他首度用拉丁文寫書《讀報有趣論》(Schediasma curiosum de lectione novellarum)為報紙正名。1695年,作家、語言研究者卡斯帕·施蒂勒(Caspar Stieler,1632-1707)在漢堡發表第一本關于報業的專著《報紙的樂趣與用途:所謂的小說或報紙,有影響力、優雅、必需和益處》(Zeitungs Lust und Nutz oder:derer so genannten Novellen oder Zeitungen,wirckende Ergetzlichkeit,Anmut,Notwendigkeit und Frommen)。1690年萊比錫大學的托比亞斯·波伊策爾(Tobias Peucer)用拉丁文發表了第一篇關于報紙的博士論文《關于新聞報道》(“De relationibus novellis”)。①http://www.papyrus-germany.com/deutsch/wissen/geschi2.htm.
在深受新教影響的低地國家的北部省份②這些北部省份通過建立烏德勒支聯盟在1579年脫離西班牙獲得獨立,并成為荷蘭聯省共和國。1568年,荷蘭爆發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最后30年成為三十年戰爭的一部分)。1609年,西班牙與荷蘭聯省共和國締結12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荷蘭獨立。荷蘭海軍在三十年戰爭中的1639年擊敗西班牙艦隊,成為世界第一海上強國。隨著八十年戰爭和三十年戰爭的結束,西班牙在1648年承認北部聯省獨立,而包括今日比利時在內的南尼德蘭則先后由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報紙出現于17世紀初。此前,荷蘭雖然不算是歐洲印刷報紙的發源地,但是該國的幾個城市在17世紀初成為歐洲報業中心,并扮演這種角色長達一個多世紀。許多統稱為“荷蘭公報”(La Gazette de Hollande)的法文報紙在出版自由的環境下在萊頓、海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烏德勒支出版。法語是17世紀歐洲最通行的政治語言,荷蘭的出版商用閱讀公眾以為是源自法國的報紙供應國際市場。這種國際“加塞塔”(Gazette)中最早問世的是《意大利和德意志新聞報》(Courante uyt Italien ende Duytschland,1618-1670)和Tydinghen uyt Verscheyde Quartieren(1618-1670),兩者都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報道來自國外的消息。荷蘭語中的krant(報紙)源于法語的courant和西班牙語的corantos,兩者的意思都是“當下消息”。
在以后幾十年中,另有許多“加塞塔”在荷蘭各城市創辦。國際性“加塞塔”《萊頓公報》(La Gazette de Leyde)自1680年起用法文在萊頓出版,其他法文版的《阿姆斯特丹公報》(La Gazette d'Amsterdam)、《鹿特丹公報》(La Gazette d'Amsterdam)和《海牙公報》(La Gazette de La Haye)分別在1688、1695和1744年問世。荷蘭文版的couranto《哈勒姆真實新聞報》(Oprechte Haerlemse Courant)、《阿姆斯特丹新聞報》(Amsterdamsche Courant)①一說誕生于1656年,為歐洲現存最老報紙之一,今名《哈勒姆日報》(Haarlems Dagblad)。參見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絡版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35891/The-Netherlands。和《萊頓定期新聞報》(Ordinaire Leydsche Courant)分別在1656、1670和1686年出版,其中《哈勒姆真實新聞報》自詡為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②http://www.answers.com/topic/newspaper?cat=technology.
阿姆斯特丹與“科蘭特”(Courant)阿姆斯特丹在17世紀是最國際化的歐洲城市之一,其商人周游各地。被認為是《來自意大利、德意志等地新聞》出版商的卡斯帕·范希爾滕(Caspar van Hilten)曾經在德意志生活過一段時間,他無疑接觸過印刷周報。在阿姆斯特丹,各種宗教信仰的難民得到寬容,甚至受到歡迎。該城市成為歐洲的船運和貿易首都:保險同業公會于1598年成立,東印度公司1602年注冊,一家交易所1608年開張,匯兌銀行1609年問世,一家借貸銀行1614年掛牌,一家谷物交易所1616年出現,西印度公司1621年組建。
阿姆斯特丹商人的活動范圍已經擴展到東印度群島和西印度群島,他們需要大量來自遠方的新聞。1619年,當地有了第二份每周出版的印刷“科蘭特”。到1645年,至少有8份不同的周報和周二報在該城市出售。這些出版物向商人和其他讀者提供的不僅有意大利和德意志以及三十年戰爭新聞,而且有來自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海盜和海難消息,這些新聞對于貿易商具有特殊的利益相關性。
如同整個荷蘭一樣,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寬容各種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包括將各種觀點付印。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阿姆斯特丹成為“全世界的圖書超市”。即便存在對印刷業的管制,但是也很少強制執行。法國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的一些作品就是在阿姆斯特丹印刷的。法國和英國新聞史學家承認,最早使用他們國家語言的報紙是在阿姆斯特丹印刷出版的。
1620年9月,范希爾滕可能開始翻譯他的各期荷蘭文“科蘭特”,并在次日以法文重印,名為《來自意大利、德意志等地新聞》(Courant d’Italie,Almaigne,&c),迄今只有4份這種最早的法文報紙留存下來。由于嚴苛的出版控制,17世紀初的法國似乎還沒有為印刷的“科蘭特”提供沃土。直到受到三十年戰爭的刺激,一份印刷周報十多年之后才在法國生根。
來自異國的新聞 第一位用英語工作的報紙新聞工作者可能是荷蘭人彼得·范登凱爾(Pieter van den Keere,1571?-1646),他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名地圖和印刷雕版工,曾經在倫敦生活多年。1620年12月2日,范登凱爾利用他與阿姆斯特丹的印刷商和倫敦的書商的關系,印行了沒有報名的英文“科蘭特”《來自意大利、德意志等地新聞》,它以如下歉語開頭:“發自意大利的新消息尚未到來”。有研究者考證,范登凱爾的報紙幾乎是逐字逐句翻譯荷蘭文“科蘭特”,而關于英國的新聞則被刪去,因為可能冒犯英國當局;對一些時間做了向前移動的處理,以便讓相關消息顯得比較新鮮。上文提到的報道布拉格之戰的那一期,就是保存至今的第二份。
范登凱爾的競爭對手之一是布勒爾·揚斯(Broer Jansz,1580-1652),他在1621年7月3日印制了《來自意大利、德意志、匈牙利、西班牙和法蘭西的新聞》(Corante,or newes from Italy,Germanie,Hungarie,Spaine,and France)。這個總標題直接影響了兩個多月后在倫敦出版的第一份英文“科蘭特”。“科蘭特”不是一種周報,連續出版的各號的間隔在4到46天之間不等。但是它們至少接近半月報的出版頻率,并且是連續出版的。范德基爾的“科蘭特”在做出“發自意大利的新消息尚未到來”的道歉之后,接下來第一則消息就是對三十年戰爭早期外交行動的詳細記載:
發自維也納,11月6日
法國大使要求將丹皮爾伯爵按國葬規格安葬在普雷斯堡③今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其間拜特倫·加博爾號召匈牙利屬下所有國家在本月5日聚集于普雷斯堡,討論加冕和其他與該王國有關的事宜。
瑞典和丹麥王國古斯塔夫二世(1611-1632在位)使瑞典成為歐洲列強之一。通過與俄國的戰爭,他在1617年獲得因格曼蘭(歷史地名,今屬俄羅斯)和今屬芬蘭的卡累利阿;他從波蘭獲得幾乎全部的立窩尼亞(今天分屬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通過三十年戰爭中1631年布賴滕費爾德戰役和1632年呂岑戰役的勝利,他使瑞典成為歐洲大陸的新教強國。
1645年4月9日,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報紙《定期郵報》(Ordinari Post Tijender)由古斯塔夫二世之女、19歲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1626–1689,1632–1654年在位)和首相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爾納(1583–1654)創辦于首都斯德哥爾摩。此時的瑞典正因三十年戰爭而軍費開支巨大,王室向國民征收重稅,導致國內怨聲載道。女王便利用《定期郵報》向國民交代稅款的用途。此外,所有郵政局長都要按要求報告他們所聽聞的信息。當時的《定期郵報》形式有點像小冊子,由郵遞員派送,并張貼在瑞典大城小鎮的公告板上。1821年,該報與《國內報》(Inrikes Tidningar)合并后易名《國內郵報》(Post-och Inrikes Tidningar)。

《定期郵報》
隨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瑞典獲得了今天分屬波蘭和德國的波美拉尼亞西部、今屬德國的維斯馬和不來梅大主教職位。查理十世(1654-1660在位)對波蘭和丹麥的戰爭獲得勝利,1660年南部各省脫離丹麥回歸瑞典。查理十一世(1660-1697)將瑞典變成一個絕對君主專制國家。《定期郵報》完全由政府控制,因此它們只是宣傳工具,而不是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和分析的載體。這種狀況直到18世紀以后才有所改變。繼《定期郵報》后的報紙有《瑞典信使報》(Svensk Mercurius,1675-1683)和拉丁文的《珍奇報道》(Relationes Curiosae,1682-1701)。
丹麥也曾是北歐強國。國王與貴族的分權嚴重阻礙了丹麥成為波羅的海霸主的企圖。丹麥與瑞典等鄰國發生多場戰爭:克里斯蒂安四世(1588–1648在位)參加了三十年戰爭,弗雷德里克三世(1648–1670在位)與瑞典的戰爭令丹麥失去了對瑞典南部的支配。弗雷德里克三世和克里斯蒂安五世(1670–1699在位)建立了絕對君主制度。第一份丹麥定期報紙是1666年由王室創辦的《丹麥信使報》(Dèn Danske Mercurius),刊登官方公報,贊美國王和政府。新聞審查制度一直實行到1849年。
法國:勒諾多和《公報》早在1611年,巴黎書商J·里歇爾(J.Richer)就出版了法國第一份文學“加塞塔”《弗朗蘇瓦信使報》(Mercure fran?oys)。①http://en.wikipedia.org/wiki/Mercure_Galant.1631年1月,書商路易·旺多梅(Louis Vendosme)和讓·馬爾坦(Jean Martin)在巴黎出版法國第一份周刊《各地見聞》(Nouvelles Ordinaires de Divers Endroits)。而在法國報刊史上極其重要的第一份定期報紙是周報《公報》(La Gazette)。1631年5月31日,被尊奉為“報紙之父”的新教徒和醫生泰奧弗拉斯特·勒諾多(Théophraste Renaudot,1586?-1653)在巴黎創辦《公報》。勒諾多游歷過文藝復興運動影響下的許多歐洲城市,1618年在荷蘭悉心研究過當地最早的報紙。他在紅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1622-1642年任首相)和法王路易十三(1601–1643,1610–1643年在位)的庇護下獲得辦報特許權,才由新教皈依天主教。

勒諾多

《公報》
《公報》具有獨特優勢,首先是當局的恩寵,其次是勒諾多的辦報才能。在黎塞留的支持下,《公報》于1631年10月獲得了辦報特許權證書,使他“永遠有權通過任何人,印刷和出售新聞紙,報道王國內外過去和現在發生的任何事件,包括會議、商品市價……上述新聞紙將在全國發行,并排除任何其他人的干涉”。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經常為它撰稿。
《公報》迅速成為法國新聞擴散中心,也成為這個高度中央集權國家控制信息流動的有效手段。《公報》每期4版,開本23×15厘米,發行300到800份。它僅僅刊登新聞,尤其是國外新聞,曾經是高等法院的官方報紙。在發生重大事件時,《公報》也刊登一些“奇聞”。勒諾多每年將《公報》匯編成冊,親筆撰寫前言,論及權貴與報紙、新聞與歷史、真實與虛假等關系。其中不乏深邃的妙論:①轉引自[法]皮埃爾·阿爾貝、費爾南·泰魯《世界新聞簡史》,許崇山等譯,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第11頁。
歷史乃是各種突發事件的記述,報紙不過是歷史事件的回聲……它如實地記述歷史,即使偶爾刊登個別失實的報道,也不是有意為之;因為,報紙只要故意編造一個謊言,就會令人望而生厭。
不過,我希望權貴和國家不要徒勞無益地想方設法堵塞新聞流動的渠道,因為,新聞的流通始終在進行自衛,而新聞的本性又如同瀑布一樣,阻力越大,激起的水花也就越高……
三十年戰爭將整個德意志地區變成了一片廢墟,卻使法國取得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法國作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民族國家因此而崛起。但是由于君主專制下嚴格的出版許可制度、審查制度以及文人學者的鄙視等原因,從三十年戰爭后到大革命爆發前,法國新聞性報刊的發展相當緩慢。但是法國人卻在文學、藝術、時尚和科學期刊出版上獨步歐洲,成為后來法國人首創的“文學新聞事業”的先聲,并為法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傳播作出了貢獻。
1665年1月5日,作家德尼·德·薩洛(Dennis de Sallo,1626-1669)在巴黎創辦《學者雜志》(Journal des s?avans,后改為Journal des savants),它是歐洲和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和文學期刊,略早于同年5月6日問世的《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學者雜志》出版到第13期被迫停刊,但是不久復刊。該刊目前仍在發行。

《學者雜志》

創刊號

1743年的《學者雜志》
1672年,王室歷史學家、劇作家讓·多諾·德·維塞(Jean Donneau de Visé,1638-1710)創辦藝術、戲劇和文學刊物《文雅信使》(Le Mercure Galant),該刊的目標是向上流社會告知宮廷生活和知識與藝術辯論,它也刊登雅風文學、社交界新聞和時尚評論。創刊伊始即刊登關于新季節時裝的雕版圖。《文雅信使》報是第一份報道時尚界的刊物,在向外省和國外傳播“太陽王”路易十四(1638-1715,1643-1715年在位)時代關于時尚、奢侈品、禮儀和宮廷生活的新聞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因而在新聞史上地位獨特。
《文雅信使》曾在1674-1677年間停刊,復刊后成為月刊,易名《新文雅信使》(Nouveau Mercure galant)。該報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關于文學藝術的“古典派”和“現代派”的大辯論中扮演了突出的角色,它站在厚今薄古的“現代派”一邊。盡管頻頻受到作家們的詆毀,但是該刊給德·維塞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到他逝世時,它成為外省訂戶眼中關于文學格調和宮廷社交的無可匹敵的仲裁者和記錄者。1724年再次更名,成為官方資助的《法蘭西信使報》(Mercure de France)。②http://en.wikipedia.org/wiki/Jean_Donneau_de_Vis%C3%A9.

《文雅信使》
在法國報刊誕生的第一個世紀,由于知名作家的參與,報刊具有鮮明的文學和論戰色彩。1684到1687年,啟蒙哲學家皮埃爾·培爾(Pierre Bayle,1647-1706)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編輯當時最有影響的文學和哲學評論刊物《文學共和國新聞》(Nouvelles de la République des Lettres)。1699到1710年、1716到1718年,神學家和政論家雅克·貝納爾(Jacques Bernard,1658-1718)兩度將它復刊,引起了耶穌會的敵意和反擊。法國的宗教出版物并由此而產生,為這個天主教大國的報刊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
西班牙和比利時16世紀的西班牙仍然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和天主教國家,沒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1556年,哈布斯堡王朝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一人統領整個王朝的局面不再出現。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經五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們的奧地利表親則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以搶回王位,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將部分哈布斯堡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承認波旁王室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到1700年,西班牙有超過1萬人的城鎮22個。
借助地理位置的優勢和幾次探險活動,這個新統一的國家控制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美洲財富。但是,滾滾而來的黃金卻沒有給西班牙帶來經濟上的發展,僅僅幫助它用武力鎮壓了國內,以及意大利、荷蘭最富裕省區的獨立運動。
西班牙的早期報刊屬于源于意大利的“加塞塔”傳統。第一批在西班牙流行的“加塞塔”中有的來自法國,包括三十年戰爭中的《公報》以及后來的《學者雜志》和《文雅信使》。第一份在西班牙出版的“加塞塔”是問世于1641年的《巴塞羅那每周公報》(Gaceta semanal de Barcelona)。
第二份更加重要的“加塞塔”是1661年問世的《馬德里公報》(Gaceta de Madrid),也叫《新公報》(Gazeta Nueva)或《報道》(Relación),它的編輯弗朗西斯科·法夫羅·布雷蒙丹(Francisco Fabro Bremundan)是由奧地利的胡安·何塞指定的,后者是當時統治西屬尼德蘭和葡萄牙的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1605-1665,1621-1665年在位)的私生子。該報全名《截至1660年12月底發生在全世界更大地域的若干政治和軍事特殊事務的報道或公報》(Relación o Gazeta de Algunos Casos particulares,assi Políticos,como Militares,sucedidos en la mayor parte del Mundo,hasta fin de Diziembre de 1660)。創刊號稱:“由于大多數人口稠密的意大利、佛蘭德斯、法國和德意志城市都有每周出版的名為‘加塞塔’的印刷品(不包括關于特殊事件的Relaciones),其中刊登值得關注的政治和軍事事務,它們又出現在地球更大的地域內,因此有理由將這種印刷品引進西班牙,如果做不到每周,那也至少要每月,以便好奇者能夠獲知口傳的事件,西班牙人也因此不缺乏在國外很豐富的新聞。至于第一期,我們將以意大利各省開頭。”①http://www.lib.uconn.edu/about/exhibits/Darlene/spain2.htm.該報1667年改為周報,后又變成周二報,1808年改為日報。
在西屬尼德蘭②1506-1713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同荷蘭和盧森堡一起組成西屬尼德蘭,由西班牙統治。隨著八十年戰爭和三十年戰爭的結束,西班牙在1648年承認北部聯省獨立,而繼續統治主要包括今日比利時領土的南尼德蘭。1713年南尼德蘭轉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789年和1792年爆發反對奧地利統治的起義。1794年,奧地利在弗勒呂斯被法國擊敗,將南尼德蘭割讓給法國。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將南尼德蘭并入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宣告獨立,成為君主立憲國。1831年,英國、法國和普魯士參加的倫敦會議承認比利時獨立并保證它的永久中立。(今比利時),繼最早有報紙的安特衛普之后,布魯塞爾在1649年誕生了名稱冗長的《來自低地國家的真實新聞或抄自各種信件的原樣故事》(Courrier Veritable des Pays-Bas ou Relations Fideles Extraites de Diverses Lettres),出版商是讓·莫馬爾(Jean Mommaert),在1791年前它是布魯塞爾的唯一日報。其間馬爾坦·比那爾(Martin Binnart)在安特衛普編輯出版了第二份日報《定期郵報》(Den Ordinarien Posten)。1666年,《根特郵報》(Gentsche Posttijdinghen)在根特問世,它后來被《根特公報》(Gazette van Gent)取代。另有兩份報紙分別在布魯日和列日創辦。隨著18世紀的來臨,報紙數量在增加,但是該地區的西班牙和奧地利統治者不愿意看到比利時報業有長足的發展。
葡萄牙在15、16世紀進入全盛時代,在亞非美洲擁有大量殖民地。在1483-1595年間,就有里斯本等5個城市引進了古登堡印刷機。但是,葡萄牙在1580-1640年曾被西班牙侵占,這似乎阻礙了該國早期報紙的誕生。
意大利、奧地利和波蘭等 意大利①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北部出現了城市國家。羅馬教廷與帝國之間的爭端大大削弱了它自身的力量,最終屈服于法國的統治。城市利用權力真空日益形成獨立的個體。被稱為海上共和國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阿馬爾菲通過海外貿易富裕起來。佛羅倫薩和錫耶那等城市因發達的紡織業和銀行業而繁榮昌盛。米蘭、博尼倫薩和維羅納等其他城市也因位于貿易交通要道而日益發達。最后,有400多個城市國家分布在意大利北部。從16世紀起,意大利先后被西班牙(1559)和奧地利(1713)占領。而在南部,占支配地位的西班牙封建制度抑制了發展步伐。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1870年王國軍隊攻克羅馬,最終完成統一。雖然是《每日紀聞》的誕生地,在古羅馬時代整個帝國擁有發達的新聞傳播網絡,在文藝復興以后手抄報紙也十分發達,但是印刷報刊的發展卻落后于中歐和西歐。在三十年戰爭的后期,在天主教和法國的影響下,定期報紙在法國以外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洲拉丁民族聚居地區相繼出現。在意大利,《公共報》(Gazzeta Publica)1640年創辦于威尼斯。繼《公共報》創辦后,意大利其他地方也出現了一些報紙,其中包括至今仍在出版的歐洲最古老報紙之一《曼圖亞公報》(La Gazzetta di Mantova),它創刊于1664年,至今仍有2萬份以上的發行量。

1664年創刊的《曼圖亞公報》

2007年5月3日的《曼圖亞公報》
緊鄰德意志、使用同一語言的奧地利也在三十年戰爭中出現了最早的報紙。第一份報紙是1621年在維也納問世的周報《定期新聞》(Ordinari Zeittungen),由馬蒂亞斯·弗米卡(Matthias Formica)和科斯梅洛維厄斯(Cosmerovius)印刷,出版到1698年。1622年,以上兩人又創辦《真實郵報》(Ordentliche Postzeittungen),出版到1700年。各個省會也有了官方和半官方的周報。在林茨,《定期新聞》(Ordinari Zeittungen)于1630年問世,是今天《林茨官報》(Amtliche Linzer Zeitung)的前身。②http://aeiou.iicm.tugraz.at/aeiou.encyclop.p/p808282.htm;internal&action=_setlanguage.action?LANGUAGE=en.
波蘭國家的黃金歲月是在16世紀,1386年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合并,首都遷往華沙,成為歐洲領土最大的國家之一。第一份波蘭文報紙《波蘭信使報》(Merkurjusz Polski)1661年在克拉科夫問世,但是不久這份周報就夭折了,并且接下來沒有任何后繼者出現。
而在不受新教影響的歐洲其他地區,報業的問世要下延到至少18世紀以后。在沙皇俄國,報紙直到彼得大帝鼎盛時代的1703年才出現,并且發展緩慢。在奧斯曼帝國的中期(1453-1683),帝國占領和臣服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東南歐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塞浦路斯、羅馬尼亞、摩爾達維亞、波斯尼亞、馬其頓、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1541-1699,此后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③還包括今天西亞(中東)和高加索地區的土耳其本土、沙特阿拉伯、黎巴嫩、伊拉克、科威特、約旦、巴勒斯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今天北非和東北非的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索馬里、也門等。;由于統治者對印刷出版的嚴格禁止,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歐洲部分多半要到19世紀才出現報紙。
致謝:感謝李磊磊博士在德文資料方面的幫助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