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光金
高職院校體育社團管理模式及體育部門的作用分析
賴光金
高職院校體育社團工作是團委社團工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對體育社團管理模式進行探索是為了更好開展體育社團管理。在現有社團管理理論基礎上,結合體育社團和體育部門工作特點,探索提出體育部門參與的體育社團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體育社團;管理模式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精神,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兩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5號),指出了要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強調要積極支持大學生社團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各類活動,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社團的創新領導和有效管理,不斷健全大學生社團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1]。大學生社團中,體育社團是其中最活躍的部分,其在凝聚學生向心力,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管理能力,培養體育習慣和技能等方面有獨特優勢,是各高職院校社團的工作重點。體育社團管理工作成為各高職院校社團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高度重視。體育社團管理工作既涵蓋組織管理、經費管理、活動管理等內部管理方面,也包括管理架構、主管部門等外部管理方面。
翟奕軒在《淺議高等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組織管理》[2]中論述了高校體育社團的組織管理存在兩種模式:(1)學生(體育)社團—學生社團部—學生會—團委,這種管理模式只要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相關管理方法或條例,再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而制定,頒布使用于本校的管理辦法或條例。(2)學生(體育)社團—學生社團聯合會—團委。團委仍領導于學生社團聯合會,“社團聯合理事會”在機構設置上為最高權力機構,下設宣傳部、對外聯絡部、科學研討部、辦公室以及實踐服務部五個機構。在當前高校體育社團工作實踐中,這兩種管理模式較為普遍,并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第一種模式體現的是一種按照工作分工的垂直管理模式,能一目了然的看出工作隸屬關系,行政管轄權區分比較清晰,但事實證明該模式最大的缺陷是對業務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它將社團工作視作一般學生工作進行處理,未能體現社團工作的特殊性,是一種典型的從行政角度出發的管理模式,對社團事務管理的效率和專業性較差,一般適用于社團規模不大、專業性不太強的社團管理。第二種模式則是一種從事權出發的管理模式,充分考慮了社團工作的特殊性,有利于專業化管理和管理效能的提高,適用于社團開展較好、社團管理事務較多的高校。
與其他學生社團相比,體育社團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其管理亦應有所區別。體育社團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體育社團的專業性。高校都有專門體育部門,全面負責體育教學、訓練和鍛煉指導工作,具有指導課余體育訓練與鍛煉的工作職責和業務能力。諸多研究成果表明[3],高校體育社團發展存在專業指導老師缺位的問題,并且在很多研究成果中,“指導老師缺乏”都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制約高校體育社團發展因素中列前三位。由此可見,高校在體育社團管理中只注意到了社團一般行政管理,而將業務管理交給了學生自己,缺乏高水平專業指導的管理只是行政歸屬的簡單區分,并不能實現對體育社團的全面管理,特別是業務管理更是無從談起,這種思維方式造成體育社團發展水平不高,影響力不大,視野不開闊等問題。事實上,從以上兩種社團管理模式看,無論是學生會還是團委顯然都不具備這種專業的業務指導能力。因此,從業務角度出發,體育部門應當在體育社團管理工作中發揮專業功能,成為體育社團業務領導部門。其次,體育社團的實踐性。體育社團活動離不開專業的場地、器材支持,離不開體育賽事的組織,體育社團的發展總是根植于各種體育實踐活動中。研究成果顯示[3],場地器材短缺是制約體育社團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種短缺有些情況是學院短缺,有些情況僅僅是部門協調不暢所致。在有些高校,因為體育社團并不隸屬體育部門,所以體育部門掌握的場地、器材等資源不能為體育社團所用,造成體育社團發展沒有充足、穩定的場地器材供應。另外,在體育部門開展的大型體育活動或賽事中,體育社團可以通過參與比賽觀摩、隨隊學習、志愿者活動等豐富社團活動內容,使體育社團工作更具實效。體育社團活動的實踐性要求體育社團具有充分的實踐參與機會,離開體育實踐,體育社團工作就失去了根本。最后,體育社團的交流性。體育社團的發展離不開體育實踐活動,體育實踐活動也是交流活動,沒有賽事交流,對成員也將失去吸引力,體育社團將失去存在感。體育賽事的參與等任何體育相關活動,體育部門都是自然的接洽對口部門,而體育部門是體育信息集中之地,體育社團的對內對外交流與聯系應當和體育部門取得直接聯系才能更好將體育信息利用于社團的交流。
總之,體育部門對體育社團發展起關鍵作用,體育社團的發展無論如何都繞不開高校體育部門的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體育部門應當在體育社團管理中發揮作用,體育社團也應該在體育部門的領導下開展社團活動。體育社團接受體育部門管理能提升專業水平,獲得實踐機會,獲取體育信息,能全面實現體育社團的發展目標,體育部門通過體育社團管理也能擴大對學校學生體育事務的管理和影響,實現更多體育工作目標,拓寬課余體育訓練和課余體育鍛煉渠道。
基于以上分析,高職院校體育部門對于體育社團建設而言,其作用不可或缺,離開體育部門的參與,高職院校體育社團管理將失去發展應有特色,發展水平也將受到極大限制,體育部門參與體育社團管理是理所應當的選擇。具體參與模式應當充分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確定:(1)各高職院校體育部門層級、職責等。(2)各高職院校社團管理模式選擇。(3)團委和體育部門關系。而具體操作有兩種形式,一是將體育社團劃歸體育部門進行日常活動管理,保留體育社團在社團聯合會的席位,體育社團接受體育部門的業務管理而接受團委的行政管理。二是學工處邀請體育部門協助管理體育社團,依然由團委直接主導體育社團的一切管理,體育部門以接受邀請方式加入對體育社團的業務管理,特別是在一些體育部門層級較低的院校推行較廣。但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合作與溝通不可或缺。學工處團委擁有對學生管理和社團管理強大的組織和制度優勢,但缺少相應社團必須的所有專業優勢。體育部門擁有密集的專業人才優勢,充分的體育信息資源優勢,但并不管理學生,對學生的組織和管理缺乏群眾基礎。為此,雙方具有充分的理由揚長避短進行合作,充分發揮兩個部門各自優勢彌合對方所短,在體育社團管理和發展上共同努力,將之做大做好。與此同時,雙方應做好部門協調,加強溝通,互相協調,形成合力。
基于以上探討,高職院校體育社團最優管理模式應當在遵循以上高校社團管理第二種模式基礎上進行修正。由“學生體育社團-社團聯合會-團委”變為如下模式。該模式由于體育部門的加入,補齊了體育社團在業務上的短板,使社團的專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團委和體育部門共同領導下開展體育社團工作的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組織和業務雙重優勢。
管理模式既體現事權管理的傾向,也制約團隊的效能。高職院校體育社團管理模式并非固定,也無優劣之分。因事而變,因時而變,或因人而變,都應從實踐需要出發,探索適合學院情況的管理模式才能發揮最好效果。
[1]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S].中青聯發[2005]5號,2005.
[2]翟弈軒.淺析高等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組織管理「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3]朱建軍.“陽光體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開展現狀研究—以常州大學城六所高職院校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0.
[4]王艷.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管理[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1).
[5]王艷,張建新.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管理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2).
[責任編輯:上官濤]
賴光金(1979—),男,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田徑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江西南昌3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