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垠
科技日報報社,北京 100038
面對災難性突發事件,我們該報道什么?
——從災難新聞報道看受眾需求變化
劉 垠
科技日報報社,北京 100038
災難性突發事件有著與生俱來的新聞價值,災難的突發性、嚴肅性、重要性,不僅考驗著媒體人如何在第一時間獲取最新報道,以滿足人們在災難發生后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亂時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拷問著媒體的社會責任,如何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找到自由與倫理的平衡。在直擊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公眾經歷了從震驚到猜測,從種種質疑到權威回應,從憤慨到理性的心理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媒體報道的重點。成功的災難性報道,對于正確搶險救災、克服公眾恐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災難性突發事件;災難新聞;受眾需求變化
災難新聞報道,是對新近發生的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公正、客觀、及時的報道,不僅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災情、政府獲取相關信息、社會組織啟動應急預案,也能減少謠言的傳播機會。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9人受傷;
2015年6月1日晚,載有454人的“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荊州市監利縣大馬洲水域翻沉,造成442人遇難;
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港發生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數據顯示,165人遇難,8人失聯……
粗略梳理2015年這三起重大突發性災難事件,新聞報道無一例外地循著公眾心理變化的曲線深入推進,直面猜測、回應質疑、呼喚理性。
以天津港爆炸事故為例,什么原因導致爆炸,傷亡情況如何;海瑞國際倉庫中,有什么樣的危險化學品,存量多少、品種幾何、危害多大……在重大災難性事件報道的第一個階段——信息(事實)傳播階段,是讀者最需解渴的時刻,謠言也最容易在這個階段產生。而這時往往也是采訪最困難的時刻,不管是從現場突圍還是后方突擊。
筆者大致對幾家紙媒進行簡單梳理,從8月13日-15日,媒體基本對公眾關注的話題以采訪專家結合現場的情況發問,這意味著事故剛發生的一兩天內,大家都是依據現有事實推斷爆炸源、污染物等焦點問題。
8月14日,《科技日報》刊發《天津危險品倉庫爆炸 三大謎團待解》的文章,從爆炸源、污染物和倉庫選址角度,請化工領域專家和安全專家從現有報道進行解讀并推測成因;同日,《中國科學報》的報道為《吾人問“津”:災從何來》;而《中國青年報》在15日的報道中,面對公眾關注的焦點再次發問——《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四大疑團仍待解》,什么原因造成消防員重大傷亡,事故現場到底有哪些危化品,涉事企業的安評報告何時公開,到底是什么引發爆炸?
隨著現場信息的不斷更新,媒體報道的不斷深入,疑問在不斷出現又在不斷被解答,謠言在不斷被轉發又不斷被擊破。
8月15日,微信圈瘋傳一條“在塘沽爆炸核心區域附近方圓兩公里內人員全部撤離”的消息。當天下午,天津市公安消防局局長周天在發布會上回應為不實信息,政府沒有組織撤離。
另一個蠱惑人心的謠言是,“700噸氰化鈉泄漏毒死全中國人”,據稱瑞海公司在現場存放了700噸氰化鈉,而且它們已在爆炸中全部失蹤。《科技日報》第一時間在網站上搶先發布獨家消息進行回擊,經爆炸事故現場消防專家確認,700噸氰化鈉已找到,且尚未發生大范圍泄漏,專業人員正對氰化鈉以及可能含有氰化鈉的土壤進行回收處理。
顯而易見,在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情況下,政府及時公布現場調查進展,再加上權威媒體的發聲確實起到了“安神定心”的作用。這種上情下達、互通有無的信息公開,產生了無可替代的公信力。
隨著信息的公開,人們期待能知曉更多真相。如同網民所言,該遞上真相時,別忙于遞紙巾。面對災難,媒體不僅是溝通民眾和政府的媒介,針對公眾疑惑和專家疑問,要能提供公正、客觀、權威的信息,履行媒體承擔的社會責任。
于是,災難性新聞報道來到第二個階段——知識傳播普及,包括災難事件的問答、解釋,以及對事件的反思和觀點交鋒。如今,衡量一個報道的標準可能不是它有多少信息轉變成了觀點,而是看它的信息中知識含量有多少,往往知識含量越高,信息的說服力就越強。
如“東方之星”沉船事件,既是一個重大的災難性事件,也是一個危機事件。這賦予新聞報道更集中的知識傳播色彩,比如沉船報道中有關逃生和船舶應急的相關知識。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及時跟進事件報道,不僅有新聞集納、回答問題,還有事件過程梳理和漫畫故事,較好地兼顧了救援報道和人文關懷。
同樣在知識傳播階段,信息的不確定性減少,知識的疑問分量增加。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倉庫的環評和安評是怎么波瀾不驚的被通過?我國危險品存放是否存在問題?相應的監控和管理是否缺位?
另外一個質疑是, 消防員的專業化,以及反思科技能否為消防助力?
無數慘痛事故告訴我們,消防員的專業化是成功處置災難的重要保障。《科技日報》早在8月14 日就刊發《浴火奮戰,除了血肉之軀能否依靠“鋼筋鐵骨”》的報道,從科技角度探討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科技能否在消防救災中發揮作用,并剖析了“鋼鐵俠”為何不能大展拳腳的現實原因。
巧合的是,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一天后,距美國第四大城市休斯敦約40英里的一個化工廠也遭遇連環爆炸。后者未導致人員傷亡,“防御性滅火”的原則引人深思。
據當地新聞網站khou.com報道,蒙哥馬利縣消防局長吉米·威廉姆斯事后表示,該消防團隊有可能先等火勢減弱才開始正式滅火,以防燃燒物中涉及危險化學品。“有時候最好的進攻策略就是不進攻”,威廉姆斯說,“他們不想讓消防人員置身危險境地。”
隨著災難性事件的發生、發酵到逐漸平息,人們的關注情緒不再那么焦躁,更多的是恢復理性后的思考;媒體的視線也轉向更細微、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比如,天津港爆炸事故后,降水是否會對爆炸事故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產生影響, 爆炸核心區形成的水坑含有氰化物如何處理,受災民眾如何救治、善后,乃至家園和心理重建,也是輿論廣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為受損小區的理賠修繕成立專門的服務中心,過渡期間的租金開始發放;根據市場購買服務的原則,聘請第三方由業主自選進行評估鑒定,評估后依法依規給予理賠……在一個個接踵而至的問題面前,一個個對應之策不慌不忙地予以應對,人們多日緊皺的眉頭漸漸舒緩。
剖析這三起災難新聞報道,我們看到了媒體報道的變化和進步,從搶新聞、拿頭條,到尊重生命的理性回歸。也許有人說,媒體對“東方之星”沉船背后的故事挖掘不夠,或者說是報道的情感表達不到位。但是,尊重受訪者意愿、不消費家屬苦難,讓我們避免了更多的煽情和對受災者的二次傷害。
災難面前不僅有新聞倫理,更要有人文關懷,美國和日本媒體的做法值得借鑒。
針對2013年波士頓爆炸案,美國NBC《晚間新聞》盡量淡化傷亡慘狀。盡管爆炸畫面反復播放,但總采用遠景鏡頭,不去刻意放大血肉模糊的場面。在采訪中,也盡量避免讓傷者回憶爆炸現場。大量的新聞特寫,表現了災難之中人們堅強、樂觀、互助的精神,傳播了受害者的力量和這座城市的溫暖。
而日媒關于地震報道,NHK以穩重、沉著、冷靜,追求準確、客觀的“紳士般”報道風格為人稱道,“NHK的報道會讓人收斂焦躁情緒,去學習思考和判斷”。翻閱日媒關于頻發的地震報道,有著平衡客觀、關注細節,保護隱私、穩定民心,尊重生命、關心人類的特點,其報道的重點是“一切為了受災者”,并根據地震災害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受災者提供不同的實用報道。
顯然,在突發災難事件中,緊盯受眾情緒和心理的變化,回應社會聚焦的每項關切,是媒體既能妙手著文,也能肩挑道義的關鍵。
G2
A
1674-6708(2015)148-0006-02
劉垠,科技日報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