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彤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甘肅蘭州 730071
媒介融合語境下的甘肅紀錄電影發展研究
鄭宇彤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甘肅蘭州 730071
甘肅地處西北內陸,自然地理獨特,歷史文化厚重,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其既是自然資源大省也是文化資源大省。本文通過對融媒時代甘肅紀錄電影發展探究,以期借力一帶一路打造甘肅為紀錄片大省。
小眾;融媒;民族志
2014年國家規定全國34個上星綜合頻道平均每天必須播出至少30分鐘的國產紀錄片,在政策層面為我省紀錄片的發展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甘肅自然景觀多樣,民族民俗優勢顯著,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機遇和文化資源都不缺,在紀錄片制作上需善于抓住機遇接受挑戰,深挖各種可以表達甘肅特色的人事物。
上半年,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完美呈現,為甘肅建設紀錄片大省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起到了示范作用。2014年8月17日,《中國夢·親歷》全省紀錄片制播聯盟舉行首播儀式,每周日晚間檔播出。甘肅省14家市州電視臺通過共同打造一檔“多地聯合、同期播出”的紀錄片欄目,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可持續發展。[1]媒介融合使紀錄片投資渠道呈現多元化,市場潛力巨大。
1.1 頻道運營人才稀缺
新媒體格局下,頻道過去的僵化運營急需整改。傳統媒體除了理念更新,還需加強新媒體技術實際運用和頻道運營能力,加強團隊建設,適應融媒時代所相伴的市場細分。
在紀錄片文本的制作上缺乏創造力,受眾觀不強。靠事業體制、社會贊助生存是大部分媒體紀錄片人的生存現狀。資金缺乏和推廣渠道不暢是體制外的獨立紀錄片從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紀錄片是時代記錄的活檔案,也是一種藝術表達,同時也是一種產業,不僅要有優秀的導演,而且需要頻道運營的高端人才。
1.2 缺乏跨界產業鏈
甘肅省地處西部腹地,相對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思想保守,各類資金投入有限。影視雖然是藝術,但首先是商品。營銷策略落后,沒有形成產業鏈,影視產業將始終是各自為政資源不通。需結合各類產業跨界發展,要將文化產業做大,產業融合是關鍵。
1.3 媒體受眾觀老舊,打安全牌
媒體從業者受眾意識缺乏。傳統媒體不能只守不攻,需以受眾為中心開發出內涵豐富的電視節目。全球化西方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中國的影響,也正是抓住了人們這一特點,媒體內紀錄片從業者如果不及時應付新趨勢,整合資源,迎合受眾需求,塑造欄目品牌競爭力,就會被市場拋棄。
1.4 本土紀錄片的表現形式缺乏創意
紀錄片是社會的更是藝術的,在藝術表達手法上不夠靈活,缺乏故事性。甘肅本土的自然民族民俗是優勢,但要避免形式內容單一,注重發散思維運用多種表現方式進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表達,避免只是流程化呈現。不要單調的民俗民族風情敘事,對農村題材的關注點不一定都在貧窮落后,注重對人性的多層次挖掘。產業化方面可學習借鑒《國家地理》頻道的運營。
文化傳播看,甘肅紀錄片拍攝題材既要繼承厚重歷史,還要善于發現當下生活。缺乏大膽開拓的精神,推廣意識薄弱,是西部地區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5 缺乏區域性品牌傳播的市場意識
甘肅是文化大省,在文化品牌的樹立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必須對本土文化有足夠的自信,神秘古老的厚重歷史文化使這塊土地有太多可記錄的人事物。可拍資源豐富還有待深挖,在宣傳推廣方面包裝及實際操作環節與一線城市差距顯著,過去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全球化的今天,卻必須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
2.1 重視媒介融合產生的長尾效應
長尾即眾多小眾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它不僅是關于商業的新經濟學,也是關于文化的新經濟學”[2]由此受眾對非主流商品有著無限需求,受眾幾乎關注所有東西。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屬于小眾,紀錄片相對商業片也屬于小眾,甘肅本土影視作品在少數民族題材的選擇上極為豐富。規模上看這類題材無法與院線電影相抗衡,在全媒體時代,小眾文化的傳播渠道多樣。首先要促進媒介融合,打造全媒體多屏信息平臺。通過微信微博的推廣營銷,小眾人文型網站的宣傳,手機媒體的親民性深挖社會資源,緊緊圍繞市場走本土化道路。其次,加強建設新媒體機構,盡快實現多媒多屏共同傳播。數字時代,互聯網平臺為小眾商品提供銷售市場,也給影視藝術家們提供機會。個性化被突出出來。“網絡獨特的交互性是其他媒體望塵莫及的。“這不是交流形式的革命,這是交流本質的革命”。[3]數字時代,善于運用大數據整合受眾需求,緊緊抓住市場這條生命線。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多種技術支持使影視制作發行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媒體的整合傳播,讓受眾接觸到更多好的藝術作品。
2.2 放寬政策培養頻道運營高端人才
紀錄片制作中資金和團隊配合非常重要,要將一個團隊里每個人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機動的解決外聯、文本、實際制作、投放等問題。在資金引進方面要在各個環節落到實處。
從政策上還需扶持年輕的獨立制作人、導演和有國際視野、國際合作經驗的制作公司。在國際制作體系里,最有活力的是制作公司。支持辦展,在短片節發展到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后,政府應逐步放權,給予適度的保護,讓其成長。在推廣上可以通過非官方的方式,直接和國外的制作公司、主流媒體合作。
長期合作方面,可和國家地理等雜志簽合作,以豐富的自然風光等資源優勢,吸引各國攝影師前來拍片,形成雙贏。開展線上辦展,樹立品牌優勢。視聽節目是最適宜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內容之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各類媒介形式的聚合體,是融視、聽、寫、融于一體的多媒體。[4]在紀錄片制作上尋求商業與藝術的平衡,以藝術帶市場。互聯網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播出渠道,移動互聯碎片化的方式也催生了微記錄這種新的紀錄片形式。紀錄片呈現的方式更加多元,也更為普及。未來可以做在電影院播放的紀錄片,試圖進入大屏,從手機到影院,到IMAX,讓人們看到紀錄片播出的屏幕在拉伸。
縱觀紀錄片發展較早的國家和地區,他們在早期也遭遇過紀錄片產業化的困境。韓國法國和臺灣地區通過政府補貼院線的方法打開紀錄片上院線的缺口,并且培養了紀錄片電影觀眾群,最后這些國家都出現了轟動一時的紀錄片電影,從而使紀錄片電影走向商業化運作。
中央電視臺科技節目制作中心總編室主任郭寶通認為,紀錄片上院線需要國家財政支持,比如通過補貼讓部分影院定時播放紀錄片,甚至可以考慮扶持一批小眾藝術院線,讓其成為播放紀錄片電影的主力軍。
2.3 形成跨界發展的產業鏈,建立網絡數據庫
影視產業做大做強需要跨界發展,新媒時代紀錄片融資渠道多元,找準融合點就能互利共贏,如與電商或地產的結合,以紀錄片為元素建立產業基地,集合后期制作,國際論壇,酒店度假等。甘肅省自然人文影像資源豐富,在素材管理上,可以建立大量資源素材庫。
在影展對地域的形象傳播方面,可以借鑒同是美國西部好萊塢發展歷程,通過甘肅特有的文化積淀人文古跡,利用地域優勢,建設影視基地,吸引各類劇組前來拍戲。把甘肅打造成中國的好萊塢。將實物人文化,文化實體化來吸引更多投融資。同時面向社會集資,通過企業投資比如與《讀者》這樣的省內龍頭文化企業合作,延伸多條產業鏈。
2.4 巧妙運用文化差異進行文化輸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的紀錄片要走向世界,必須進一步開放姿態,多交流互動。紀錄片制作不能只表達不溝通,甘肅各地區生活習俗差異已經很大,走向世界就更要克服文化差異性,巧妙運用這種差異來尋求共同的話語表達,文化通了一切都好說,需探索既表現本土獨特風情又國際化的表達方式,重視紀錄片的敘事,師夷長技又保持本色。
2.5 善用民族志的方式制作本土紀錄片
在全球化面前,更要強調本土特色和地域風格的價值。西部電影深深扎根于土地,其原始性帶來的靈性表達不言而喻,天然優勢使得甘肅紀實電影的創作,可運用影視人類學方法制作民族志電影。近年來影視人類學視野對于中國紀錄片主體觀念的嬗變甚至對中國整體紀錄片的選材和內容偏向、制作手段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電視紀錄片借鑒和依托影視人類學的理念和方法進行的創作在國內外頻繁的獲獎,獲得廣泛的認可和關注。可通過田野調查、深描等方式對西部少數民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稀有文化用影像記錄的方式進行文化搶救。
甘肅省自然人文資源得天獨厚,在紀錄片拍攝上有著天然優勢,但在人才資金媒介運營觀念上還需破舊立新,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運用新媒體時代媒介運營的多種手段,打開視野,結合自身優勢,抓住一帶一路機遇,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紀錄片發展之路。
[1]周麗寧,曹丕玉,孫周秦.蘭州與中國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
[2]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M].喬江濤,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62.
[3]大衛 菲利普斯.網絡公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
[4]龐井君.視聽新媒體藍皮書 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G2
A
1674-6708(2015)148-0182-02
2014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甘肅電影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批準號14YB035)
鄭宇彤,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