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瑩
吉林電視臺,吉林長春 130000
新聞報道公正價值觀分析
王露瑩
吉林電視臺,吉林長春 130000
公共價值觀關乎新聞報道的發展,其認知與把控程度影響著新聞報道的開展情況,不僅左右著社會價值引導,而且制約著政治價值引導。對于新聞報道而言,其公正價值觀一定要從下述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尊重各個階層公民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新聞媒體應清晰彰顯全體公民的內心呼聲。筆者參照現有經驗,圍繞新聞報道,系統分析其公正價值觀。
新聞報道;公正價值觀;分析
公正價值觀約束著新聞報道活動,對其提出了必要條件。新聞從業人員一定要合理解讀、精準把控公正價值的實際內涵,大力塑造廣義層面的公正價值觀,從不同層面全面著手,堅持適宜性原則,積極踐行公正價值觀,科學開展新聞報道工作。
新聞輿論強調善愛行為,且善愛行為建立在社會施愛之上。站在價值理性層面而言,因新聞媒體重視每一項施愛之舉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引發公正價值觀的合理引導,緊密相連,但從表面層面而言,該素材自身粘貼的道德善標簽,導致媒體不會站在更深層面來審視和評判這一價值[1]。
訴正價值觀將愛的評判看作:愛隸屬公正價值,但公正價值定義的善并不涵蓋無節制的愛。美國杰出的一位倫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因公正無法完全分配所有的愛,由此可知,公正與愛近乎相同。公正除為極限的愛,也是一種合理的愛。因此,在單純的情感的作用下產生的愛不同公正價值觀認可的愛[2]。然而,新聞報道無視這一價值權衡,盲目地推崇所有的愛,則不可避免會干擾公正價值觀,產生誤導。媒體輿論應面向具有善性色彩的施愛行為堅持價值觀引導正確與否的科學辨別這一基礎原則。若媒體輿論一直都將精力投放在貧困學生救助問題中,則公正價值內容便蘊藏其中。例如,一些貧困學生,礙于面子,不會主動參與勤工儉學,片面依賴社會資助,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青年報作出下述評論:扶得起身體,但扶不起精神。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恰恰因為有節制的愛,方使得其社會責任完全實現[3]。
關注是一種力量,因媒體輿論的制約,對政府而言,其政策議程活動逐漸排斥不滿足文明進程、違反人權觀念的不合理政策,同時,從人身傷亡賠償問題而言,城市和鄉村存在同命不同價現象,對于乞討人員,甚至存在撞了白撞的現象。另外,公務員招錄針對身體條件提出嚴苛的標準,歧視患有乙肝的人員,存在一系列不公平問題。無論對于哪一項不合理的政策而言,其廢除均蘊藏新聞報道人員長期的追求與不懈的奮斗,還包含一種權利追求[4]。對于公正價值判斷的首要標準是:要能夠按照相關權利的概念把握好具體的價值內涵,公正問題主要是以為權利問題的形式來存在著。在分配社會財富以及獲取社會機會方面,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部分人的利益不需要屈居其他人的利益。對于一些利用權力來剝奪其他人的權利一定要持有反對的態度。尤其是針對一些利用專斷性的規則以及歧視性的規則來侵犯權利的行為,必須進行嚴厲的抵制。根據新聞報道中的輿論導向以及相關的自覺性的程度上看,將會更加容易把握好以權利問題形式存在的公正價值觀。并且與其他的公正價值觀方面的內涵相互比較,那么必須要傾向于“應然”的理性。媒體能夠根據相關標準進行比較,清晰的把握住這種狀態。利用媒體輿論的力量,將會更有助于處于“公正”機制。
站在公正價值方面的輿論引導來看,相關的媒體不能僅僅關注人們“得其應得”的利益法則之外,同時也要充分的重視一些“施惠弱者”的相關原則,并且要充分做好這兩項原則的有效整合,以此來充分保證社會公正處于一個更加理想的狀態。根據前者“得其應得”的觀念來看,是指所謂的非正義的事所獲取的要能夠少于自身應該得到的。而對于非正義的事情得到的則是比應得的要多的東西。對于公正來說,主要是指每一個人所做出的努力一定要與其具備的能力相互匹配,不能夠過多或者是過少。一般來說,其中新聞媒體的輿論很少出現一些錯誤,但是這樣在一些復雜的事實中發現這些價值具有較高的難度。若是媒體對于一些財富的報道僅僅是為了促進民眾對財富有一個驚嘆的現象,而忽略了對財富創造的背景以及相關的過程,忽略了公平的含義,僅僅借助表面來闡述相關的成功價值,那么輿論將會直接背離社會法則,變得更加的偏離以及不客觀。
對于“得其應得”這一理論來說,主要是說明了最能夠滿足其生存條件的個人能夠最好的生活,并且滿足其生存條件的個人,生活的最差,這樣會使這種公正缺少一些人性化的關懷,這樣將會產生一些爭議。相關學者曾經提出社會要給予一些條件較差的人群一些適當的照顧,要能夠根據一些原則來保證這些弱勢群體能夠得到一些好處。站在輿論對弱者利益的角度上看,媒體要能夠做好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心以及救助,以此來充分的體現出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優勢。站在最高層次的公正觀來看,輿論媒體必須要充分的做好這一點,堅持“得其應得”的原則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照顧原則。
新聞輿論關心經濟問題,例如社會財富總量,由于經濟的具體發展水平與財務分享清晰地映射公正價值法則是否蘊藏著社會制度的價值,是否涉及政治制度內容。美國一位杰出的倫理學者明確指出:不允許一味滿足福利總量提升,需要依據平等對待精神科學分配財富,其中額外指出,遵守均等機會,區別于平均主義。能否將成果、道德價值與服務列入分配財務標準,最為重要的是需要率先保證所有人均可享受均等機會、分享均等條件[5]。這位倫理學家認為,即便公正價值觀不贊同參照絕對平均原則來分配社會財富,但應保證從獲益條件以及個人機會中實現平等性,這是一項基本要求。然而,現實生活中,現階段,資源短缺日益嚴峻和實際公共資源總量分配不均衡問題的作用下,社會各界愈發重視公正價值。
針對上述問題,新聞媒體可開設與價值主張相關的議題,同時,開展輿論發酵、協調工作,鞭策社會以及指引政府實施定向思考。以較為熱門的高校招生問題來說,涌現出農村生源日益削減問題,新聞媒體應從現在正在使用的高考加分方針著手,著重剖析城市、鄉村自身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與受教育機會日益懸殊等多項問題,在此之上,開展對策倡導,進自全面彰顯自覺價值引導思想。
新聞報道是引導公民思想、傳播主流價值的基本手段,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與精準性影響著政治輿論導向,關乎著社會價值的發揮。綜上可知,新聞報道若想實現長遠發展,一定要堅持公正價值觀,關心各個階層的根本權益,維護他們的知情權,并清晰、如實表達公民內心的想法,給予一定的言論自由,確保客觀報道。
[1]童隆.新聞報道中的公正價值觀分析[J].新聞界,2012(19):11-13.
[2]陳八零,高婷.論災難新聞報道中的消費主義[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5):198-200.
[3]孫堯.利比亞戰爭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南昌航空大學,2015.
[4]邱慧.淺探美國新聞語篇中的霸權主義——以一篇新聞報道為例[J].企業導報,2014(5):258-259.
[5]劉曉艷.從批評話語分析看奧巴馬鞠躬門兩篇新聞報道[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6):83-84.
G2
A
1674-6708(2015)150-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