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超
吉林醫藥學院管理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新媒體在解除暴力傷醫之破窗效應中的責任擔當
范 超
吉林醫藥學院管理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并引用數據說明新媒體在頻發的“暴力傷醫”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和擔負的責任,希望能從有“第五媒體”之稱的新媒體的角度,尋求對醫療界中由傷醫事件引發的破窗效應更具可行性的破解之道。
新媒體;暴力傷醫;破窗效應;責任
“暴力傷醫”事件不僅危害醫生的身心安全,破壞醫療市場正常運轉秩序,也會傷害到患者們的切身利益。對頻發已經形成破窗效應的傷醫事件,除了事后訴諸法律,是否應在事發之前找到破解途徑?新媒體在醫患糾紛報道中扮演什么角色?新媒體在緩解醫患矛盾,宣傳正能量中應承擔什么責任和作用?
西方有學者曾根據一項實驗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 :當一幢樓房窗戶玻璃碎了,又得不到及時維修,時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就好比人們一般不會好意思往一塵不染的地面上丟垃圾,而一旦不及時打掃,地面有雜物垃圾,人們就好像受到默許的暗示一樣絲毫不覺羞愧的扔垃圾[1]。這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如果沒能被及時制止和懲罰,讓其蔓延開來形成不良環境,就會對人們產生誘導或者暗示,從而導致更大面積的負效應,而目前社會上的種種暴力殺醫、傷醫事件已經引發了“破窗效應”。根據中國醫院協會《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研報告》中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醫療場所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醫務人員軀體受到攻擊,造成明顯損傷的暴力事件逐年遞增,據法院統計,2003年至2012年,全國一共發生惡性暴力傷醫事件40起,2012年發生11起。然而到了2013年,僅前8個月,全國共發生醫院暴力傷醫事件達到2240件,被媒體報道的影響極大的惡性襲醫案件就近30起[2]。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個數據已經比2012年全年的數據上漲了20%;由此可見,那些在前幾年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甚至是一時沖動下所犯的“過錯”,已經在人們和相關部門的同情、寬容、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下演變成今天的一種普遍現象,這就好比是在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其后果不僅僅讓醫患矛盾更加惡化,而且已經危及到了社會的安定。中國醫師協會做過統計:2004年不愿子女從醫的比例已高達63%;而2011年不愿意子女從醫的比例陡升至78.01%[3]。“醫不過二代”的現象愈演愈烈,再放任下去我們將面臨高考招生醫科院校斷檔,衛生人力資源緊缺,即使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醫療體系也無人行醫,那新醫改確立的“病有所醫”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古語有云:“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這種混亂局面再不加以制止,中國未來無人行醫的時代也就不遠了。
近幾年來,新媒體正以其快捷、互動、開放等信息傳播優勢,迅速贏得大眾青睞,并成為民意自主表達的重要平臺,當然也成為公眾了解醫療衛生行業現狀以及醫患關系的最重要的途徑,可以說,有“第五媒體”之稱的新媒體的相關醫療報道和健康信息傳播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然而據調查,新媒體在健康傳播中的基礎作用在中國健康實踐中的價值沒有凸顯,在一定程度上是“建設不足、破壞有余”,如“縫肛門”、“八毛門”、“棄嬰門”、“下跪門”等夸大不實、不客觀的報道反而降低了患者、群眾對醫生的信任,放大醫療事故的不良影響,未能有促進健康信息的獲取和健康行為的發生[4]。美國學者C·R·賴特曾提出要求新聞媒體向特定方向引導和協調人民大眾的行為是媒體應具備的基本功能。而新媒體歷來在關于醫患糾紛的報道中,為了爭搶新聞時間,與主流媒體競爭,常常未經核實或深入了解事件緣由就報道傳播出去;為了爭取讀者及觀眾,對存有爭議的敏感新聞,有失媒體客觀的立場,而只站在同情患者的立場進行報道,對輿論的導向是不利的;可以說新媒體在醫患關系建設中并沒有發揮的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
目前業界還沒有對新媒體的定義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都對新媒體所帶來的廣泛的社會影響和數字特征有了共識。因其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可以通過互聯網、局域網、無線通信網甚至是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IPAD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因而具備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海量性、社群化等特征,這都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下面就新媒體在解除暴力傷醫之破窗效應,緩解醫患關系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進行闡述。
1)加強新媒體從業者的醫學專業素養。醫療衛生行業是一個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行業,因此在醫療市場中,醫患雙方存在高度的信息的不對稱,而且對于諸如隱私權、知情權、醫療場所以及醫療事故的劃分與鑒定等很多容易產生糾紛和爭議的問題,如果媒體和記者不具備相關醫學知識和素養,就容易產生和普通患者或群眾一樣的對醫療機構和醫生有過高的不合理的預期及要求。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外事編輯戴維·霍夫曼曾經驕傲的宣稱:我們采訪衛生系統的記者, 都是有營業執照的專業醫生。”可見,要想真實準確以及客觀的播報醫療類新聞,新媒體必須注重培養和聘用同時具備衛生知識和新聞寫作能力的復合型新聞采編人才和記者,只有深刻了解從醫環境,懂得醫藥知識,才能成為溝通醫患關系的橋梁,從而避免報道中再出現以偏概全的“一面之詞”,失去第三方社會輿論監督者的立場。
2)增強新媒體從業者的輿論導向意識。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里,人們在看到早間新聞、早間報紙之前,往往已經在網絡等新媒體上面瀏覽過新聞事件,甚至已經轉發過內容或在“群”“朋友圈”、“社區”、“論壇”等新媒體場所進行過激烈討論。因此新媒體要善用這種即時性、社群化的特點在主流電視媒體對敏感事件有深度跟蹤報道之前,就以客觀、公正、積極向上的態度先對新聞事件進行正面報道。要注意把握“高層出面、權威聲音、貼近現場、第一時間”的原則,注意保護大多數醫生的積極性,從治病救人的角度出發為醫生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形成尊重醫學、尊重醫生的良好風氣導向,而不是一味的挖掘負面的事件來博人眼球,大量制造、包裝和販賣負面消息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這樣的媒體景觀營造了一種包含社會恐怖、道德缺失、動蕩不安以及全民偷窺等特征的社會環境,嚴重危害了群眾的健康心理。雖說負面消息的報道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受眾達到監督社會環境的目的,但由于媒體對事實的報道方式,諸如放大、縮小以及是否客觀全面都會影響到公眾對醫療衛生行業的印象,因此,新媒體從業者有責任在堅持市場效應的同時注意傳播正能量信息,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3)加強大眾的健康和死亡教育。據調查,大部分的醫學生都認為惡性傷醫頻發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及家屬缺乏醫學知識和文化素質。由于很多患者及家屬對醫學和疾病的規律沒有理性的認識和了解,還有對醫學技術的認識局限和醫療期望值過高造成了暴力傷醫的行為。要知道醫療是一個具有高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的不確定性不僅來自于個體差異性;而且也來自于疾病自身的復雜性,即使是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對很多疾病的相關認識也是非常有限的,沒有醫生能預測和保證手術的后果,只能保證手術過程和程序沒有問題而已。就像著名的特魯多銘言所說的那樣“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救死扶傷確是醫生的職責,但是醫生、醫學并非萬能,在一些傷病面前也是束手無策,只能“有時,去治愈”;但這絕不意味著醫生在病人面前無所作為,醫生對待病人“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然后用更嚴謹負責的態度去觀察以掌握疾病更多的副作用,好及時處理和防控不可逆的醫療后果[5]。基于此我們希望新媒體能夠利用其社群傳播、互動式傳播的特點,而在一些城鄉的社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乃至于學校等公共場所,開展以“理性就醫、合理用藥”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在社會群眾間普及正確的健康和死亡教育,提高其對就醫流程、急救、用藥、醫保等常識的知曉度,合理引導患者的就醫預期。
4)成為醫患雙方的溝通橋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深入發展,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敏感性新聞信息的誘發、促成、激化或化解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希望新媒體可以為與醫患糾紛相關的新聞事件設立專門的宣傳溝通機構和團隊,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媒體輿情進行監測和輿論引導。積極利用政務信息網、微博、微信、推特、論壇等各種新媒體主動而持續地向利益相關公眾發送正確的醫學信息,多宣傳醫生的救死扶傷的美文美事;面對醫療事故類的新聞,要尊重相關公眾的知情權,及時對事件進行深入報道并引導群眾多方面討論,獲取盡可能多的公眾正面理解與支持,壓縮個別偏激人員組織實施不合作對抗行為的空間。總之我們要利用新媒體的海量性、交互性以及共享性的特點向社會大眾傳播正能量,成為溝通醫患矛盾的平臺和橋梁。
總之,作為社會影響力廣泛、反映民眾聲音的新媒體應該利用自身特點從正面宣傳和引導大眾去理解醫生、尊敬醫學、熱愛生命,為緩解醫患矛盾,制止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發揮重要作用,警惕和預防在醫療界中形成“破窗效應”而干擾正常安定的醫療市場秩序。
[1]賈曉莉,周洪柱,趙越,等.2003年-2012年全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研究[J].中國醫院,2014,18(3):1-03.
[2]劉永達,袁堅,曾國華,等.正確引導醫學生認識當前中國的醫患關系[J].當代醫學,2012,18(22):161-162.
[3]周亞東.中國傳統文化:和諧醫患關系的思想資源[J].醫院管理論壇,2010(4):46.
[4]戴志悅.“醫媒關系”需要理性處理[N].健康時報,2007-03-15(002).
G2
A
1674-6708(2015)150-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