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絲綢之路文化

從“一帶一路”規劃出水后,我們就籌劃做一期西域的選題。關于經濟、發展種種我們且不說了,只想說說西域悠遠的文化和古老的記憶。因為,它們依然那么輝煌,時時潛入你我的夢境,讓我們心生敬意和企慕。
本期專題《絲綢之路上的鄉愁》從策劃到完成,用了一個月之久,其間過程可以用“艱難”來形容。西域三十六國資料的缺乏;古國遺址大部分地處沙漠腹地,圖片的稀缺;絲綢之路上的商幫后代尋找難度大等等困難,讓我們曾想放棄。好在,在很多朋友和讀者的敦促下,我們完成了策劃。可以淺顯地說說西域三十六國舊址安在,千年土崖上高臺民居何如等話題,向偉大的前人和文化致敬。
敬意,也是獻給當下熱愛絲綢之路的朋友。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旅行家嘎瑪丹增老師在忙于新書《神在遠方喊我》宣傳推廣事務和繁忙的工作之余,幫我們組織獲得了姜曦、郝沛、孫靜文、董務江等攝影家的作品,把自己數次行旅西域的大量美圖貢獻了出來,并約請當代著名作家楊獻平在百忙中為我們撰稿。中裝協設計委副主任姜靖波將自己積累的大量少數民族風情照片都送給我們。對于西域高臺屋民居頗有研究的國內綠建專家譚洪起在第一時間點贊并同意給我們審稿。被譽為“新疆勇士”的探險家南航機械師董務江和張旭亮二人,負重近30公斤的行囊,于2002年和2006年,兩次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在荒無人煙的大漠徒步整整七天,經歷了饑餓、寒冷、暴曬、迷路、沙塵暴等各種千辛萬苦,拍下了一組小河墓地考古發掘前和發掘后的珍貴照片。攝影師董浩波,冒著被罰巨款的風險,將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德國新疆考察隊”1902年~1914年在庫木吐喇石窟、吐魯番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勝金口千佛洞盜割的壁畫和佛像照片,偷偷拍攝回來。當他們無私把這些珍貴的照片貢獻給本刊時,我們體會到的不僅是對《中華民居》雜志的情誼,更是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和對西域文化的癡迷。
還有大批攝影愛好者熱情投稿,民居編輯部郵箱里滿滿都是新疆的、甘肅的、陜西的名勝風景照片。這些尚未使用的精美圖片我們會分批次刊登在雜志和微信中。
民居人無以表達敬意和謝意,唯有執手出發,一起循著千年前的漢唐絲路,共同撫摸盛世輝煌和民族崛起的夢想,期望偕同到達。
主編:姜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