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八東
絲綢之路上的商幫
撰文/八東
昨日西風里,公元前的邊關傳來一串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驚醒了樓蘭的正午。西行使者仆仆風塵路過此地,走出了一段古老的風情歲月。從張騫出塞行走到玄奘取經,從樓蘭古城延綿到祁連雪山,從絲綢印刷進化到宗教信仰……一路向西的執著成就了一篇美輪美奐的絲路神話。而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之下,多是商旅們日月兼程的滄桑,它們如同苦行僧一般在此徘徊千年。
幾千年來,絡繹不絕的商賈翻越絲綢古道,跋涉荒野大漠。從嘉峪關、陽關、玉門關到哈密、庫車、阿克蘇、喀什、和田……依次向西進入歐洲大陸,橫亙在歷史深處。
在那久遠的時代,命運一旦披上了闖蕩的外衣,就會萌生出許許多多曲折感人、沉雄悲壯的傳奇。
19世紀70年代,西域邊關雖然荒涼,但也有著“進了古城子(今新疆奇臺),跌倒拾銀子”的美譽。這對習慣了出門在外闖蕩的商賈們,自然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古城子是新疆歷史上四大重要的商埠之一,與哈密、烏魯木齊和伊犁齊名,這四個點用一條線連結起來,就是古老的西域邊關絲綢之路。

“千峰駱駝走奇臺,百輛大車進古城”,正是當年古城子商賈云集的真實寫照。來古城子經商最早的一批應該是山西的晉商和天津的津商。晉商一部分是由陜甘大道出嘉峪關,經哈密到達。其他人便和津商一起由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經蒙古草原隨駱駝隊一路西行,然后輾轉來到古城子。
來古城子的商賈們多數是單身漢,因為那年月西行路途遙遠,拉家帶口、攜老扶幼是根本沒法走出渺無人煙的漫漫沙海、逶迤戈壁的。
駱駝是西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多數是用來馱貨之用,所以商賈們只能跟在駝隊后面徒步前行。有的人挑個貨郎擔,沿途買賣;有的給人幫工,掙些銀子作為盤纏,且干且行,維持路途開支。他們避開炎熱酷暑和野獸襲擊,跋山涉水,你攙我扶,一步一步地趕路。到驛站后,向老板討碗水或面湯,嚼著自帶的干糧,便已滿足。途中病倒的,留在店中休養,病愈后,隨后來者結伴再行。病亡的,暫時埋路旁顯眼處,標個記號,以后有人回家時,將骨骸捎回家安葬??芍^“茫茫西行淚不干,充滿心酸和悲涼”。
商賈們披星戴月,千辛萬苦地來到古城子,多數以賣苦力為生,也有的直接經營小本生意。經過年復一年的辛苦勞作后,他們便可自立門戶經營生意。幾年之后,他們其中便有大發其財者,以至成為古城子屈指可數的名商大戶。繁榮背后,一些商號也逐漸壯大起來。比如,后來成長為古城的最大商號“天元成”商號,就是山西的王某、謝某等三人來古城子后,先合伙開的旱磨坊,由于善經營,不過幾年又改營京貨鋪,到民國初年就已開到了有六間門面的天元成字號,甚至還相繼在南疆、北疆等地開設天元成分號。津商也陸續出現了如“文豐泰”貨棧、“成利順”京貨號、“同威和”商號等一批商界翹楚。
西域邊關雖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但內陸商幫的趨之若鶩,激發了這里的商業文化活力,同時也促進了多元文化的構成。當我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會發現滿口的中原文化腔調,響徹這片塞外大地。商幫的西行,由此可見一斑。
昂揚一次遠行遠行的頭舉起一杯酸甜酸甜的酒告別一次次家國難舍的春秋夢醒一回回冷月如霜的鄉愁好一條絲綢之路呵駝鈴清脆 響悠悠 唱悠悠好一條絲綢之路呵讓沙漠之舟連接了歐亞大陸…

大漠中行走的商幫駝隊

夜色中休息著的駱駝客



我們知道阿圖什是美味的無花果和木納格葡萄之鄉。殊不知,這里還“盛產”商人,在新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如果月球上有人,阿圖什人會把生意做到月球上去!”曾蜚聲天山南北的“香港巴扎”就誕生在這里。

自張騫鑿空西域之后,人們才開始對長城以北以西的廣袤大地有了一些了解。其實在張騫之前,西域就有大量的民間貿易交流。新疆東部的巴里坤南灣古墓葬遺物經碳14測定是3600多年前塞種人的遺跡,在其墓葬主人的身上發現了絲綢殘片,這說明那個時候中原的物產就傳到了現新疆一帶,這比張騫早了一千多年。
專家對這一發現進行了大膽的猜測:多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遷徙或是為了富裕而進行的商業活動。其實,在古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就有一條以新疆和田為中心的玉石之路,這條路西達非洲、東達南美洲,歷史可以追溯至4000年以前。
很顯然,玉石之路的開通,讓我們看到了西域本土商人的在貿易往來上的精明能干。
“阿圖什”,柯爾克孜語意為“兩山之間”。阿圖什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是今天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首府,在它西面十幾公里有一片綠洲,人們稱它為“上阿圖什”。當地有這樣的說法,上阿圖什是出學者的地方,阿圖什是出生意人的地方。無論是出學者的地方,還是生意人的地方,它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阿圖什人的經商歷史源遠流長,從漢朝開始,阿圖什就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因此成為東西方商人聚集和進行交易的重地。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阿圖什商人,將玉石、象牙、香料等商品帶到中原,再從中原帶回絲綢、茶葉、手工藝品、陶器等商品在這里進行交易,或帶到中亞、西亞和歐洲。
絲綢之路上代代相傳的商業傳統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鼓舞著阿圖什人的經商意識。今天的阿圖什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做得越來越大,有的經商足跡踏遍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了解,阿圖什商人遍布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和中西亞10多個國家,僅中亞各國經商的阿圖什商人就達5000多人。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阿圖什商人的意識已經發生了改變。致富之后的阿圖什商人并沒有忘記建設自己的家鄉。
如今,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阿圖什商人,已成為阿圖什市場繁榮發展的生力軍??梢哉f,絲綢之路上,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阿圖什人!
邁開一條漫長漫長的路托起一段美好美好的綢走過一串串古老風情的歲月播送一片片友誼相扣的綠洲好一條絲綢之路呵駝鈴清脆 響悠悠 唱悠悠好一條絲綢之路呵讓沙漠之舟橫貫了整個亞洲……

印象中,新疆可以用“僻遠”來形容。但在有些人的眼里卻不這么認為,在義烏經商的伊小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眼里的新疆是中國離歐洲最近的地方,只需要一個轉身便能從新疆的任何一個地方出發走向中亞,走遍歐洲。但新疆又是一個離自己最遠的地方,因為在外經商的原因,與家人聚少離多已長達11年。談及家鄉,他感慨萬千。

伊犁將軍府內的將軍亭

Q=中華民居
A=伊小軍
伊小軍,錫伯族,1983年1月30日出生在美麗的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堆齊牛錄鄉,現定居浙江義烏已11年。目前經營多家公司,包括義烏索倫國際貿易、格魯吉亞海運物流、格魯吉亞紅酒文化、錫伯嘎善文化餐飲。
Q:您的家鄉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A:我的家鄉是遠近聞名的“中國箭鄉”,被譽為“中國射箭運動的搖籃”??h城旁伊犁河的對岸就是著名的伊犁將軍府,是清代新疆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
1764年,乾隆皇帝在平定準噶爾部大小和卓之亂后派錫伯八旗官兵到這里戍邊衛國。今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錫伯族就是當年戍邊屯墾、保衛邊疆的錫伯八旗官兵的后裔。
Q:古絲綢之路對您的家鄉有哪些影響?目前是否還留有古絲綢之路的遺跡?請舉例說明。
A:古代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伊犁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資源而自古便是絲綢之路北路的必經之地。另外,各民族在這里匯聚、交流,因此伊犁有著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特點。如果用四個字形容我的家鄉那便是——絢麗多彩。重要遺跡包括:伊犁將軍府(清政府管理新疆的核心機構),清代卡倫(保衛絲綢之路的邊防站),中原風格的清真寺(伊斯蘭教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產物),格登碑(清朝收復新疆、統一疆域的歷史見證)等等。
Q:家鄉作為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段,有哪些“絲綢之路”之事令你印象深刻?
A:例如今日錫伯族所使用的文字,其原型就是中亞商業民族粟特人所使用的文字,隨絲綢之路傳入西域,被回鶻人(維吾爾族的祖先)所采用而成為古代的回鶻文。其后北方蒙古族興起,偉大汗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苦于沒有文字而通過絲綢之路將回鶻文引進并以此創立蒙古文。明末時期,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也苦于沒有文字,遂以蒙古文為模板改為滿文,而錫伯族與滿文文化聯系緊密,又是八旗部隊的重要成員,便將滿文又發展為了錫伯文。由此可見絲綢之路對于中華各民族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今日,復興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意義更是重大!

格登碑建于公元1760年。 200多年來,格登山因此石碑而聲名遠播, 現石碑雖經風蝕雨剝,碑文漫漶斑駁,但 整碑石完整無損。
游子的心情,不光是思念親人那么簡單,那是對家鄉一種不能言說的眷戀,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心中總是被一根線牢牢的牽著。正如:離別后,心中漾起的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Q: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下,你對家鄉的發展有哪些期望?對自己的事業有哪些期許?
A:希望家鄉能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和語言優勢,為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發揮出優勢價值。首先牢牢地將中亞五國與中原內地緊密聯系,在發揮“橋梁樞紐”作用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經濟文化特色,在繼續“翻譯民族”神圣職責的同時形成品牌特色的地緣產業,在傳承“戍邊屯墾”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出現更多的民族產業和金融精英,在新時期絲綢之路和國際一體化的背景下走在時代的前列。
我出生在新疆的一個農村家庭,從最初經商至今已有12個年頭。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成長為一名會經營的丑小鴨,經商讓我學會做人的道理,也學會了寬容和理解。將來我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業,盡自己所能為家鄉做出應有的貢獻。

唐代三彩釉陶載物臥駝

唐三彩釉陶馬
鑲金獸首瑪瑙杯、鎏金銀胡瓶、唐代三彩鳳首壺,雖受到氧化的腐蝕,但在玻璃櫥窗后依稀可見當年精湛圓熟的工藝,它們的形態更是常見于家用的酒杯、花瓶、水壺,可知這些美妙的文物,巧施脫殼之計,早遁作了千家萬戶案頭上的什物。櫥窗背后這些來自渺遠時空的遺珍,它們的血脈早就跟隨絲綢之路邁出的第一步綿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們雖是孤品,卻不孤獨。那彩繪的胡人俑,傳聞她們來到大唐是為了推銷家鄉的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如今筵席上隨處可見的高腳玻璃杯搭配紅色葡萄酒,曾是盛唐時的中國,最奢侈的享受之一。胡人俑身上的緊袖窄衣、大翻領,與現代都市女性的風衣又是如此異曲同工,中原從西域的器物擺設、碗盞服飾里,學來了干練與果斷,學來了天然去雕飾,西域為絲綢之路留下了駱駝石像、馬球石像、胡服俑、佛經與梵文碑碣,遺珍卻選擇靜默在任何一處角落,靜靜遙想千年之前的何從與千年之后的何去,它們的生命形態不是凡胎肉體可以領會,它們無須傳承,它們自身就是傳承。它們的傳承,是攜帶著絲綢之路上的風和月,無聲地演繹著早就隨風而逝的故事……

牽駱駝胡人俑

唐代三彩鳳首壺

德國邁森彩繪花卉動物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