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的理論框架及具體內容

2015-12-21 02:55:18席小華徐永祥

席小華 徐永祥

(1.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100089;2.華東理工大學 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200237)

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是指具有專業資質的社會調查主體圍繞涉嫌犯罪人的生活背景、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社會交往以及回歸社會的社會支持條件等一系列要件展開的專業調查活動。

上個世紀80年代,社會調查制度開始在中國少年司法過程中適用。2013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設置了未成年人訴訟程序專章,其中268 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自此,社會調查作為一項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在立法中得以正式確立。然而,從全國的實踐來看,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工作的專業性明顯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社會調查內容的選擇存在隨意性,導致社會調查報告的水平參差不齊,對司法實踐及涉罪未成年人幫教的指導意義不明顯。

自2009年起,筆者帶領自己的團隊與北京市相關司法機構合作開展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工作,如今已經積累了1000 多個案例,本文將在這些實務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社會調查工作的做法對我國涉訴未成年人社會調查的理論框架以及需要把握的具體內容進行梳理,希冀其能夠為同行提供參考,從而提升我國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一、我國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內容現狀分析

關于社會調查的內容,新《刑訴法》指出要調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眾所周知,在社會調查實踐中僅僅關注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在全國各地社會調查的實踐中,具體的做法有哪些呢?筆者通過考察,發現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關注對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個體因素的調查,尤其是關注心理因素調查。在有些地方的實踐中,社會調查主體非常重視對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個體的認知狀況、行為習慣等因素的調查。他們甚至將社會調查限定于“品行調查”或“人格調查”,大家知道,無論是“人格”還是“品格”和“行為”,都是對犯罪人個體特征的描述,而社會調查工作的實質是了解犯罪行為背后深層的個體原因及環境原因,如果只關注個體問題而忽視了環境因素,顯然是不全面的。

第二種情況是關注犯罪人家庭、學校、單位等外部環境的調查。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進行社會調查中甚至都不會跟涉嫌犯罪未成年人見面,只是到未成年人的家里、學校走訪了解情況,然后完成一份簡單的社會調查報告,這樣的社會調查報告同樣不能全面反映涉嫌犯罪人的全面情況,因此對于司法人員適用法律基本不具有任何參考作用。

第三種情況是屬于做得較好的類型,既能夠關注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個體因素,同時也能夠關注其環境因素,還能夠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有效把握各種因素間的發展與變化。這種調查方式往往能夠全面地把握社會調查工作的內容,相對真實客觀地還原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生活場域及犯罪原因,調查結論對司法機關適用法律也具有良好的參照作用。

總而言之,新《刑訴法》只列舉性地規定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的內容,而各地實踐中的做法又不盡一致。關于調查內容的呈現形式,即社會調查報告,自然也是形式多樣,有的地方采用表格式,有的地方采用報告式,其撰寫的模板及方式也明顯不同。

以上這種狀況急需改善,因為社會調查的內容是影響這項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然而,社會調查內容的確定,需要相關學科專家及學者在研究社會調查理論基礎之上,結合國內社會調查工作的實務經驗,提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為社會調查工作規范發展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

二、確定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內容的理論依據

針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社會調查工作,其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導致該未成年人犯罪的個體因素、社會因素以及二者的互動過程。不可否認的是,社會調查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因為社會調查主體與客體之間畢竟存在著明顯的時空差距,而縮小這種差距的途徑就是尊重和依據國內外已有的犯罪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

眾所周知,不同學者在解釋未成年人犯罪發生的原因時,都是根據自己的學術背景(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來進行假設和研究,但是在社會調查過程中,絕不能局限于某一研究視角用單一因素解釋犯罪發生的原因,而應該關注多學科研究成果,并藉此關注到所有導致犯罪發生的風險因素以及可以幫助其順利回歸社會的保護性因素。國內學者對相關理論成果已經進行過系統的梳理①路琦、席小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頁。,此處不需一一贅述。但是在此需要強調一下以個體和環境互動關系為取向的系統理論,因為該理論在關注諸多理論研究成果的同時,為社會調查維度和內容的確定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框架。

系統理論集中關注作為系統的所有組成部分,對問題的分析結合了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考量。①馬爾科姆·派恩:《現代社會工作理論》(第三版),馮亞麗、葉鵬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頁。系統理論尤其強調的“人在環境中”的觀點,特別重視情景的存在和評估。情景是個人可以隨時隨地認知到其所處環境狀況的重要部分,其意含個人所實際面對和認知的世界,并發展獨特的因應行為,故情景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等多個層面。但情景就靜態結構而言,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的社會環境。②Magnusson,D,Allen,V.L(1983):In B Compton and Galaway,(eds)Social Work Process.Belment,CA:westworth Publishing.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引用生物和環境關系這一理念,認為個人與其棲息環境的交流過程中,必須在其適當成長的時間點獲得足夠的環境資源才能進行各項生活歷程。為了維系生活歷程的前進,人因此就會與其棲息的環境保持適切的調和度以達到順利的適應。案主所遭遇的困境為“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個人病態或性格的缺陷所致,在問題診斷與干預時,強調多元面向、多元系統的理念。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以下的幾點基本假設③Greene,R.R.and Ephress,P.H.(1991):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NY:aidine de Gruyter.,對社會調查工作的指導尤為重要:

一是一個人有能力與其所在的環境進行互動,能和其他人發生關系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二是人在情景中是一個聯合的交流系統,人類與環境在此系統中相互影響,形成一種互惠性的關系。

三是個人的人格是個人和環境常年交流的長期發展的結果。

四是要理解人,必須將其置于其生長的自然環境及所在的情景之中。

五是所謂的問題,是指生活中的問題,要了解個人的問題要將其置于其所生活的整體空間來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其生態系統理論中提出了影響兒童發展的不同水平和類型的環境效應,主要包括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見圖1)微系統即家庭、學校、同伴及網絡;中系統指各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如兒童在家庭中與兄弟姐妹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到他在學校中與同學間的相處模式;外系統指個體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如傳媒、社會福利制度等;宏系統是一個文化系統,涵蓋社會的宏觀層面,比如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發展狀況等。④桑標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55-57頁。

圖1 社會生態系統圖

三、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的具體內容

系統理論生動描述了每個社會個體所生存的空間場域,同時也解釋了個體行為與各個系統間的互動關系,其不僅確定了社會調查的完整框架,同時也指出了社會調查工作應涉及到的具體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強調要在各個系統的動態關系中去把握相關因素間的互動關系。

在系統理論的框架中,我們將社會調查中所需調查的內容分為兩類:風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風險因素包括個體犯罪風險因素、社會環境風險因素和歷史性風險因素。保護性因素分析上借鑒了美國犯罪學家雷克里斯的遏制理論中“外部遏制”和“內部遏制”的概念,分為內部保護因素和外部保護因素(參見圖2)。

圖2 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的相關因素

(一)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需關注的風險因素

所謂風險性因素是指增加犯罪發生的頻率或嚴重程度的任何事件。構成風險因素的條件越多,發生犯罪的可能性越大。風險性因素來自于三個方面,分別是個體自身、社會和歷史性事件。表1對導致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風險因素及包括的內容進行了列舉。

1.個體風險因素

在對個體風險因素的考察中,首先需要關注生理風險因素。雖然現代犯罪生物學研究解釋了一系列可能導致人犯罪的遺傳及體質方面的相關因素,為社會調查與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但是因其對科技手段要求較高,因此無法在社會調查實務中有效體現。社會調查員只能通過了解涉罪未成年人外顯的性別、體型、神經氣質類型特征、異常生物學因素來形成對涉罪未成年人的初步判斷,在此就不做詳細的討論。

對個體風險因素的考察,著重從三個維度六個因素來進行討論,三個維度分別是態度特征、認知特征、行為特征,以上三個維度包括以下六個因素:

表1 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需關注的風險因素

(1)解決問題、解釋問題態度消極

解決問題、解釋問題態度消極既與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密切相關,同時也對其能否順利回歸社會產生深刻影響。在社會調查實務中,社會調查員往往會發現很多涉罪未成年人只關注最后的審判結果,遇事消極逃避,甚至會在與社會調查員的交談中產生抵觸情緒,不愿與社會調查員共同探索解釋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調查員在進行社會調查工作時,調查對象常表示“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我也沒有辦法”等語言特質,而行為表現也是逃避、躲閃,如約見過程中不斷遲到、爽約等,如果社會調查員發現涉罪未成年人具有這一態度特征應給予高度關注。

(2)對學習不投入

美國犯罪學家赫希認為學習能力差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都很有可能成為少年犯罪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與少年對學校的態度有關,不喜歡或不依戀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較差,這樣的學生也就更容易進行少年犯罪,因為不喜歡或不依戀學校,往往被看成是少年犯罪動機的一種來源,少年犯罪是發泄由不愉快的學習經歷導致的挫折的一種手段。為此,赫希勾勒出學校與少年犯罪之間的原因鎖鏈:學習能力差→學業成績差→不喜歡學校→抵制學校的權威→發生犯罪行為。①吳宗憲:《西方犯罪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388頁。赫希的研究結論在我國的少年犯罪研究中得到了印證,我國很多犯罪少年都有在學校內成績不好而得不到老師、家長認可的痛苦經歷,來自校園的各種教育、管理、引導在他們那里成為刺耳的噪聲,他們因沒有成就感與歸屬感而逐漸抵觸和逃離校園,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正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簡言之,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涉罪未成年人犯罪的很大動因就是缺乏同理心,即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他們大多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在案發后也僅為自己要面臨的嚴峻懲罰和給家人帶來的傷痛而感到痛苦,很難理解到自己給被害人、社會帶來的危害。對“同理心”狀況的考察是社會調查必須關注的問題。

(4)認知偏差

這里講的認知偏差包含多個層面,但最主要的是需要了解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對法律的認知,法律認知偏差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了解法律的基本規定,實施犯罪行為時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二是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對自己與他人及社會的權利義務關系的認識不清晰,以上兩個因素都是導致涉罪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阻礙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風險因素,因此是社會調查必須關注的重要因素。

(5)自我控制能力差

很多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與其控制能力差密切相關。這是很多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社會調查實務中,很多涉罪未成年人將自己的行為歸結為“沖動”、“腦袋一熱”,有時所謂的外界刺激可能就是老師的一次嘲諷、家長的一次責備、朋友的一句玩笑話。通過社會調查員的幫教工作,他們則表示:“以后做事要多動腦子,三思而行”。總之,社會調查過程中需要對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進行關注。

(6)不良行為習慣

很多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與其具有不良行為習慣有關,根據最近一項針對北京市已經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調查顯示②2013年,共青團北京市委權益部委托首都師范大學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研究與服務中心開展了“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為的類型及原因調研”,在調研中得出此項結論。,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就已經具有一種到四種不良行為,這些不良行為的類型分別是:抽煙、喝酒、逃學、曠課、夜不歸宿、打架斗毆、辱罵他人、與社會不良行為人群交往等等。因此,是否具有不良行為習慣是社會調查中需重點關注的行為特征。

2.社會風險因素

與社會環境有關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同輩群體、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及監禁環境六個方面。

(1)同輩群體

同輩群體是指由于在家庭背景、年齡、愛好、經歷或境遇等方面相似或一致而自發形成的群體,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同輩群體是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是個體社會化、個體自我形成的重要環境因素。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認為:“犯罪行為是在一種交際過程中與別人的相互作用中學會的。”③Sutherland E H.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Self-definition and Their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During Adolescence.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egetatio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39):470-483.在社會調查員進行社會調查過程中,涉罪未成年人因受到同輩群體影響而實施違法行為的事件比比皆是。

從對大部分涉罪未成年人的調查分析來看,涉罪未成年人的主要交往對象不乏雙差生和社會上有劣跡的人員,尤其是在團伙犯罪中更為明顯,且調查對象的大多數違法行為也是在與其朋友合伙所為。當未成年人結交到有不良行為或有過違法犯罪行為的朋友時,他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其不良影響,有的甚至無意識地跟隨朋友開始學習違法犯罪的技巧、方法以及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在實際調查工作中,社會調查員需要了解涉罪未成年人身邊的朋友、同學、戀愛對象等等。

(2)家庭環境

家庭是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首要場所,家庭環境如何,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其是否能夠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孕育一個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為其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環境則會導致其人格缺陷和行為偏差。一個人犯罪與否,受其早前的家庭生活體驗很大影響。社會調查員對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因素的調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關注家庭結構——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經濟情況。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因離婚、分居或外出工作而產生的破碎家庭或單親家庭不斷涌現。形態上不完整的家庭雖然不一定會導致未成年人心理不完整,但不完整的家庭可能導致家庭功能的失調,未成年人因此出現不恰當的適應社會模式,最后進行犯罪活動。此外,家庭的經濟狀況對未成年人犯罪有著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家庭經濟收入低,不能給未成年人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未成年人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尋求物質上的支持和保障,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家庭經濟收入低會通過直接或間接地增加父母的痛苦和家庭沖突來破壞有效的教養實踐,降低父母給孩子提供社會或情感支持的能力;再次,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會導致未成年人更有可能居住在處境不利的社區,在低教學質量的學校就學,接觸不良同伴,在觀察社會和學校暴力中習得不良品行,所以他們從事犯罪活動的可能性會增大。

其次,關注家庭功能——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和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既指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未成年人罪犯大多來自親子之間、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沖突多的不和睦的家庭。①Angenent H.Background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Haworth Press,1988,PP.98-100.如果未成年人在家中能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保持較好的情感接觸,他們的心理會順利發展;反之,他們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感、歸屬感或情感上的滿足,就可能逃離家庭,在社會上尋求支持和認同。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直接決定了家庭處于何種氛圍。家庭成員關系和睦的家庭必然充滿了關愛和溫馨,能滿足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而家庭氣氛不和諧的家庭在未成年人心里埋下的則是恐懼、憂慮和失望的種子。為逃避不良的家庭氣氛,他們極易離家出走,一旦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滑向犯罪的深淵。

最后需要關注家庭成員的行為——父母的教養方式。所謂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子女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我國學者王海英將大多數父母的教養方式區分為四大類型:專制型的教養方式;溺愛型的教養方式;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民主型的教養方式。②王海英:《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態系統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6-87頁。涉罪未成年人父母很少采取民主型的教養方式,這便會對子女的社會性發展、學業成就、心理健康、自尊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3)學校環境

學校承擔著對未成年人進行主流文化價值觀培養和教育的任務。學校是未成年人走出家庭,進入社會的重要場所。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從某種程度上看,學校環境中潛藏著更大的犯罪風險因素。社會調查員在學校方面的調查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同學交往狀況、師生關系狀況、學校周邊環境、學校法制教育狀況、學校教育目標以及學校教育方式等相關內容。

(4)社區環境

社會是由若干個社區組成的。社區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以一定規范和制度將個人、群體、組織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作為人們居住與生活的共同體,社區對于每個人的早期社會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社區在體現一定的社會時代特征的同時,其自身的物質條件、文明程度和社區融入環境,都對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產生深刻影響。對于社會活動領域相對較小、選擇能力相對較弱的未成年人群體來說,社區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有一定程度的強化或弱化作用。因此,在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中,特別是涉罪未成年人外地籍占絕大多數的背景下,尤其需要重點對社區的物質條件、文明程度以及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的相關支持條件等方面開展必要的調查。

(5)社會文化環境

目前在圖書報刊、音像制品、文化娛樂場所等文化市場中充斥著大量的色情、暴力等負面內容,對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這種污染對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產生的消極影響深遠,嚴重誤導著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尤其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網絡不良文化的傳播,甚至可能加快了犯罪進程。因此在社會調查過程中,需要關注該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狀況,即是否沉溺網絡,是否受到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等相關內容。

(6)監禁環境

在涉罪未成年人的案件訴訟過程中,未成年人會被暫時羈押,時間或長或短,社會調查員的調查工作也主要將在監禁環境下進行。一方面,涉罪未成年人處于高墻、電網、看押武警的嚴格管理和失去自由的生活環境中,內心充滿了重重焦慮,這使得他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另一方面,大部分涉罪未成年人被關押在一起,他們之間每日的接觸非常深入,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同時我們也看到,監禁場所內的一些教育課程也對涉罪未成年人產生了正向影響。所以,在社會調查中需要關注羈押環境對于未成年人產生的各種影響。

3.歷史風險因素

除了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橫向的社會調查外,還需進行縱向的個體調查,即追溯個體的歷史生活軌跡。可以說,在進行社會調查的工作中,調查對象的成長經歷往往與其違法行為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1)聯系生活事件史,找到犯罪行為的根源

社會調查員調查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即是從涉案未成年的犯罪事實基礎上聯系他們的生活事件史,因為生活事件對他們的心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從社會調查員的實踐經驗來看,影響涉罪未成年人犯罪的生活事件主要有:

·家庭經濟困難

·老師不喜歡自己

·對父母不滿(如長期處于家庭暴力環境、與父母溝通不暢)

·當眾受侮辱或名譽受損害(如遭同伴恥笑、被人誤會)

·戀愛受挫

·學習遇到困難或學習負擔重

·父母離異

·早年監護中斷(如監護人患重病或去世)

·期待得到的贊揚落空

·人際關系失衡(如被同伴排擠)

·父母/其它重要他人有過犯罪經歷

·本人有過犯罪經歷

·本人患重病

·少年時代有過被虐待的歷史

·自殘/企圖自殺過

(2)根據幫教前后變化,找到預防再次犯罪的線索

社會調查員對涉罪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貫穿于對其的幫教工作當中。大致上,可分為前期調查和后期調查。前期的調查主要是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長歷程,后期主要調查的則是涉罪未成年人在幫教工作前后的變化,包括以下內容:

·對法律法規的認知能力的變化,即認罪伏法態度、對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認識程度、關押或取保期間表現及接受監督考察態度的變化。

·回歸社會能力的改變,即自我認知程度、換位思考能力、求職求學態度、對個人未來發展期望及對于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的接納程度的改變。

表2 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保護性因素

(二)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需關注的保護性因素

所謂保護性因素是指個體所處環境中可以抵消風險因素,或即使身處風險情境中也可以抑制偏差行為發生的各類因素,這些保護性因素能夠緩和甚至減弱風險因素的影響,促使涉罪未成年人更好地應對困境,預防犯罪。保護性因素分為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兩個方面,表2對兩大保護因素所涉及的內容進行了列舉:

1.外部保護因素

(1)社會聯系穩固

赫希在他的社會聯系理論中提出,任何人都是潛在的犯罪人,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可以阻止個人進行違反社會準則的越軌與犯罪行為,當這種聯系薄弱時,個人就會無約束地隨意進行犯罪行為,因此,犯罪行為就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結果。③吳宗憲:《西方犯罪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386頁。赫希所謂的“社會聯系”即是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保護因子,主要是指對父母的依戀和對學校的依戀。

根據赫希的研究,不管父母是否有犯罪行為,也不管父母的道德品質如何,只要未成年人對父母有感情依戀,他們犯罪的可能性就較小。這是因為,對父母的依戀制約著他們的適當社會化和對行為準則的內化。而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恰恰就來源于父母的關心和支持、父母積極的處事和撫養方法以及父母了解孩子的問題并愿意改正。若父母在未成年人犯罪后,仍能提供積極、正面、適當的支持力量,那么未成年人對父母的依戀則會增強,再犯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在涉罪未成年人回歸家庭的過程中,社會調查員會根據其親子關系進行幫教工作,能夠與父母順利修復關系的未成年人更容易矯正以往的偏差認知與偏差行為習慣,如他們會在發生沖突時考慮到父母的感受,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在學校中,老師的支持與鼓勵程度越大,對學生的了解程度越高,管教的方式越恰當,學生越不會從事犯罪或越軌行為。因此,對學校的依戀可以使個人順利地從童年過渡到成年,從而能夠控制其犯罪活動。若涉罪未成年人對自己未來有合理的學業規劃,對學校學習過程有強烈的渴望,學校對涉罪未成年人持包容、接納的態度,那么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社會調查員需要走訪學校或者對老師電話訪問,了解涉罪未成年人在校與學生、老師的交往狀況、班集體活動參與程度等,調查學校及老師對涉罪未成年人的處理態度。在涉罪未成年人當中,幾乎所有孩子在羈押期間最大的愿望都是“回家、回學校上學”,當得知自己有可能失去繼續讀書的機會時,他們顯得十分沮喪、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將來該如何規劃。若能夠繼續獲得求學的機會,未成年人大多都能夠以“好好學習”為重要途徑彌補自己的過錯,也愿意通過努力學習為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以彌補犯罪經歷給自己的人生道路帶來的缺憾。

社會工作者的參與也是涉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重要的外在保護因素,在北京社會調查實踐中,注重社會調查與幫教工作的有機整合,而且社會調查貫穿公、檢、法三個刑事訴訟程序,社工的長期陪伴對涉罪未成年人產生了明顯的正向影響。因此,社工參與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作的成效同樣需要被調查和分析。

除了父母、學校、社工這些外在保護因素外,涉罪未成年人是否擁有來自家族、社區等其他良性的社會支持資源,社會調查員也應清晰了解。

(2)正面的人際交往

涉罪未成年人若存在正面的人際交往群體,即有來自同輩群體的支持力量,有合理宣泄的渠道,而非處于負面行為侵染的環境下,則會在與同輩群體正面的人際交往中,填補來自其它方面缺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可促使涉罪未成年人利他行為的產生。在社會調查員介入涉罪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工作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人際交往對調查對象的重要影響。

2.內部保護因素

(1)積極看待干預和權威

多數涉罪未成年人犯罪為初犯,且為“一時沖動”,對于他們來說,自己被移送給公安或者檢察機關是人生的一次災難性突發事件,有的未成年人因此一蹶不振,消極對待。此時若及時干預可以起到緩解痛苦情緒體驗、改變錯誤認知、矯正偏差行為的作用。有效的干預能幫助他們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并學習到今后應對危機的有效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因此,若涉罪未成年人能夠積極看待社會調查員的干預,主動打開心扉,讓社會調查員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則社會調查工作會更準確、完整,幫教工作也會更具體、有效。

(2)了解自己的問題并愿意改正

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即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全方位的客觀認識。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的未成年人表現為: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機體狀態、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和行為方式,能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能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犯罪行為,有切合實際的學業志向和是非觀,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對自己的弱點如法律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差、言行脫節等不回避,愿意改正,即使對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泰然處之,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不過于自責、自暴自棄。

(3)內在個人特質

內在個人特質主要包括:第一,正向的性格特質。如樂觀、進取、開朗、堅忍、挫折忍受力高、責任心強、幽默等都是積極朝向目標或未來的優良品質。第二,能夠將正向的性格特質與外在環境聯系起來,即上述特質或能力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在外部環境中呈現出來,如問題解決、社會適應技巧、信任他人、從他人處尋求資源等。第三,正確的自我觀念,如自信、自尊、自我認同、自我保護的判斷等主觀的特質。①Brooks,RB.Children at risk:Fostering resiliency and hope.AmericanJournalof Orthopsychiatry,1994,64:545-553.②Benard B.Resilience research:A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New Designs for Youth Development,1996,12(3):4-10.

(三)風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在社會調查實務中的運用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案例,說明在社會調查實踐中如何對以上風險因素和保護性因素進行運用。

案例情況:小明(化名)因參與販賣毒品,構成犯罪。當社會調查員在看守所里對他開展社會調查,他很坦然地說:“我所賣毒品,是別人自愿買的,我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么不對”,他甚至覺得法律對他是不公正的。社會調查員進而又找到小明的父母開展調查,通過訪談得知,小明父母早年來京務工,小明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讀書,因學業成績不良初中就輟學了,去年來京后一直無所事事,每日與幾個老鄉的孩子玩耍,這次販毒就是受到了其中一個孩子的教唆而實施的。

社會調查員在以上案例調查中,首先需要關注導致小明實施犯罪的風險因素。在個體風險因素方面:小明個體認知存在偏差,他不知道販賣毒品行為的危害性以及法律的規定;在歷史風險因素方面,小明在初中時因學習困難而輟學,而其生活的環境又缺少其他長輩的教導,導致他并沒有形成對毒品的正確認知;在社會風險因素方面,小明的父母在他來京后未能給他提供一個健康成長和學習的環境,相反還交到了一些不良友伴,一些從事犯罪行為的老鄉經常來找他玩,并拉著他去販毒。

同時,社會調查員也在調查中發現了小明身邊存在的保護性因素。在內在保護因素方面,小明性格開朗,愿意對社會調查員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愿意積極跟隨社會調查員的指引展開學習與反思;在外在保護性因素方面,小明和父母間親子關系較好,彼此依戀。

綜合以上信息,社會調查員一方面通過對小明犯罪風險因素的考察,細致梳理出小明的成長經歷及犯罪原因。同時通過對小明身邊所具有的保護性因素的考察,找到了幫助小明改變的動力。于是社會調查員積極幫助小明調整偏差認知,并利用良好的親子關系幫助小明積極反思與悔過。社會調查員的參與成為小明身邊的又一保護性因素。真正實現了社會調查與幫教的工作融為一體,既幫助司法機關針對小明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同時對小明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上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案例,其實在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實務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復雜的案例,但如果利用以上框架梳理思路,就不會遺漏重要信息,從而真實呈現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生活處境及犯罪原因。關于對社會調查相關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筆者已經在相關研究成果中做過詳細分析,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③參見路琦、席小華主編:《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工作理論與實務》,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章。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兩大因素中所涉及的社會調查內容,需要社會調查員在實務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社會調查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色站| 欧美区一区|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成人亚洲天堂|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九色综合视频网| 高清色本在线www|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福利视频一区|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激情在线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人妖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91九色视频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日本午夜三级| 亚洲一区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综合天天色| 欧美色视频日本|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欧美中文一区|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日韩天堂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