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曉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山東青島266071)
遠洋漁業的漁獲物可以提供大量優質蛋白質,在緩解國家糧食安全壓力和應對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壓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遠洋漁業的發展有助于拓寬我國海洋漁業發展空間,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但遠洋漁業依舊未能擺脫“大而不強”的困境。“海洋強國”戰略的確立和實施為我國遠洋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了難得的機遇。本文結合對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現狀的分析,明確了制約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議,對進一步加快我國遠洋漁業發展,優化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和沿海省市的支持下,我國遠洋漁業快速發展,在世界漁業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
1985年3月,13艘單一拖網捕撈作業漁船由福建出發,邁出了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的第一步。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遠洋船隊數量顯著提高。僅2013年,我國就有20艘專業秋刀魚漁船、13艘中上層燈光圍網漁船投入生產,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有遠洋捕撈漁船2159艘,總功率達158.4萬千瓦(圖1),比“十一五”末期(2010年底)增加漁船613艘,功率增加66.82萬千瓦,船齡20年以上的老舊漁船比重不足30%,其中船齡30年以上的僅占10%,捕撈海域分布于38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公海和南極海域。遠洋漁業船隊數量的增多和捕撈能力的提升,為我國爭取更多的國際漁業資源配額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1 我國遠洋漁船發展情況(2006~2013)
2013年,我國遠洋漁業總產量達135.2萬噸,其中金槍魚25.3萬噸,魷魚42.7萬噸,比“十一五”末期(2010年底)總產量增加23.56萬噸,增幅21.1%。2013年,我國遠洋漁業總產值143.12億元,比“十一五”末期增加產值23.97億元,增幅20.1%。2013年運回國內自捕海產品81萬噸。遠洋漁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國內海洋食品供應,緩解了近海漁業資源開發的壓力,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2 我國遠洋漁業產量和產值情況(2006~2013)
我國已成為國際漁業規則制定和雙邊、多邊漁業合作的重要參與方。截至2013年底,我國不僅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和協定的締約國,還加入了8個國際漁業組織,與12個多邊國際組織建立了漁業合作關系。此外,我國與有關國家簽署了20個雙邊政府間或部門間漁業合作協定。我國設立了39家合資(獨資)境外遠洋漁業企業,總投資達4.71億美元,其中有2.88億美元的境外漁業基地投資。我國在各類國際漁業組織中的話語權逐步擴大,提升了我國遠洋漁業的地位,為其進一步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近年來,我國遠洋漁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遠洋漁業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綜合考量,制約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下。
國際社會對公海漁業資源的管理日趨嚴格,重要海洋漁業資源的捕撈配額已階段性分配完畢。同時,各國日益重視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沿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相繼調整漁業合作政策,不再滿足于同我國以購買捕撈許可證的方式進行合作,要求我國在當地投資建設碼頭、冷庫、加工廠等,滿足當地就業需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都使我國遠洋漁業企業的合作成本和難度增加,給我國遠洋漁業企業的經營帶來了諸多挑戰。
現有遠洋漁船船齡較長、捕撈設備落后、冷凍保鮮能力較差等制約了我國遠洋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捕撈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我國遠洋漁業的后勤配套設施較差,專用碼頭建設滯后,海上加油等也大多靠國外代理,因而給漁船修造、物資補給、漁獲裝卸、安全管理等均帶來影響,嚴重制約了遠洋漁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遠洋漁業經營模式單一,主要以捕撈為主,加工、運銷環節滯后,缺乏終端品牌產品和營銷渠道,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因而導致我國遠洋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低下,競爭力較弱,在國際遠洋漁業產業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
目前,從事遠洋漁業的船員素質普遍不高,多數未受過專業培訓,懂得船機、遠洋航海、外語、國際貿易、涉外法規等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級人才更是嚴重缺乏。另外,由于我國沒有設立專門的遠洋漁業培訓機構,許多遠洋漁業從業人員只能靠在實踐中老船員的傳授掌握相關技能,致使許多新技術、新設備難以發揮最佳效力。
近年來,由于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漁獲物價格偏低,遠洋漁業企業回運漁獲物加工銷售環節稅負偏高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遠洋漁業企業利潤空間急劇減少,給企業生存帶來了巨大壓力。作為高投入行業的遠洋漁業,資金是其發展的基礎保障。日本、韓國、挪威等許多遠洋漁業發達國家曾為發展遠洋漁業投入大量資金,而我國遠洋漁業發展所需資金大多由企業或個人籌集,政府投入有限,僅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從而導致我國遠洋漁業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抗風險能力低下,競爭力較弱。
長期以來,我國用于遠洋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低,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探捕經費不足,導致我國遠洋捕撈生產技術落后,科技含量低,對遠洋漁業資源和漁場信息掌握不準,數據失真,遠洋漁業生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增加了遠洋漁業生產成本。
針對我國遠洋漁業的發展現狀,特別是針對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并結合國外發展經驗,加快我國遠洋漁業發展,需采取以下措施。
針對國際漁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現實,我國應提高在國際漁業法規制定中的參與度,為遠洋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加強漁業外交,積極爭取更大漁業資源份額:不斷開發公海漁業資源,繼續發展大洋性漁業;拓寬雙邊合作范圍,鞏固提升過洋性漁業。應充分利用巨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與發達漁業國家合作,在鞏固原有漁場的基礎上,積極開辟新漁場,構建互惠互利的遠洋漁業開發新模式,進一步拓展我國海洋權益。
此外,我國應提高遠洋漁業管理水平,強化自身履約能力。一是政府要加強管理,不僅要在宏觀上合理規劃,還要在微觀上直接參與管理,如涉外糾紛的處理等。二是行業協會加強自身管理,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通過在世界各地設立區域性行業管理機構,協助處理貿易糾紛,對我國遠洋企業和漁船實施綜合管理服務。三是企業要加強自律管理,以市場為導向,深化內部改革,加強對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建立遠洋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
加快遠洋漁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遠洋漁業后勤補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是當務之急。首先,加快建設海外遠洋漁業基地,由于其屬于公共性設施,應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遠洋漁業企業入股合作的市場化方式運行,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在東南亞國家、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國沿岸等主要作業海域,有計劃地建設海外遠洋漁業綜合保障基地,提供油料和餌料補給、漁船修理及漁獲物冷藏加工運輸和銷售等服務,為我國遠洋漁船提供完善的后勤補給,實現漁獲物的就地加工和銷售。其次,應高起點建設國內遠洋漁業專用碼頭,為船隊提供維修保養,并與遠洋水產品的超低溫冷鏈物流、集散交易市場和精深加工基地等相配套,形成新型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港區,使其作為一個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成為遠洋漁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石。再次,口岸查驗部門要簡化審批和檢測程序,針對遠洋漁獲物具有冷藏保鮮的特殊性,提供便捷、高效的通關環境。
另外,由于遠洋漁業不僅承受氣候等自然風險,同時受制于入漁國的政治風險,政府應主導建立預警服務機制,由國家評估,適時發布風險預警。同時應在企業自愿出資的基礎上,政府給予補貼,建立應急基金,抵御遠洋漁業的潛在風險。
國家遠洋漁業競爭屬于國際性競爭,是遠洋漁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綜合競爭,靠企業單兵作戰,抵御資金和政策風險的能力差,且供銷等環節受制于人,難以取得競爭優勢。政府應提升遠洋漁業發展質量,引導遠洋企業建立產業聯盟,通過政策扶持,集中人才、資金和技術,培育一批有信譽、有實力的遠洋漁業龍頭企業,切實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一個上游涉及遠洋漁船裝備研發、建造和維修,下游涉及海產品超低溫倉儲運輸、精深加工和綜合銷售的橫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產供銷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充分掌握遠洋海產品在加工等環節的價值增值,發揮產業集群優勢,逐步確立中國遠洋漁業的國際地位。另外,在培育龍頭企業的過程中,要注意完善遠洋漁業企業經營體制,創新經營模式,鞏固國際市場,同時重點開發國內市場,針對日益增長的高端遠洋漁業產品需求,提前布局。
高級專業人才對于提高我國遠洋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遠洋漁業企業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培訓和激勵機制,定期對已有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內部員工整體素質、專業能力和風險意識,并選拔有潛力的遠洋漁業人才,進行深層次培養。同時,也可以建立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定期組織優秀員工去國外發達漁業企業參觀學習。另一方面應建立人才引進機制,設立專項人才基金,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入企業,優化隊伍結構。從長遠角度講,政府應當提供適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與高校及專業培訓機構合作,通過聯合辦學等形式鼓勵高校設置相關學科專業,培養適應現代遠洋漁業發展要求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從根本上解決遠洋漁業人才缺失的問題,為遠洋漁業發展提供持續的人才儲備。
遠洋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目前,遠洋漁業的技術競爭,已不僅僅是捕撈環節的競爭,而應著眼于遠洋漁業整個產業鏈,加強各個環節的科技創新,實現遠洋漁業產業鏈條整體技術升級。政府應當成為遠洋漁業企業科技創新的堅強后盾,主導成立國家級科技研發中心和信息平臺,在資金和政策上,全力支持遠洋漁業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首先,應組織造船業、機械制造業等部門和企業聯合研發,加快遠洋船隊現代化建設,更新改造現有老舊遠洋漁船,推動超低溫金槍魚釣船、大型魷魚釣船、竹莢漁船和南極磷蝦捕撈船等高科技含量漁船的發展。特別是應支持建造具有生產加工、冷凍倉儲等多功能的大型“母船”,使其成為我國遠洋漁業的海上中轉站。其次,應開發新型捕撈漁具和探漁設備,如突破液壓捕撈機系統的核心技術等,并利用先進技術開發新漁場,促進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此外,也應引進和研發超低溫冷凍、冷藏技術及精深加工技術,提高遠洋海產品附加值,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遠洋漁業是一個風險與投入均極高的產業,僅依賴遠洋漁業企業自身難以發展壯大。國家應出臺長期穩定的多層次扶持政策,切實加強對遠洋漁業的財政支持。進一步增加資源回運補貼比重,鼓勵企業向國內回運漁獲資源;降低遠洋漁業企業回運漁獲加工銷售環節的增值稅稅負水平,由現在的17%增值稅稅率(與工業企業持平)降為13%(與農業企業持平)的稅率水平;加大漁船建造資金補貼的船型范圍,逐步建立遠洋漁船貼息制度;撥付專項資金,加大對遠洋漁業企業開發探捕海外漁業資源、建設海外漁業基地、開展國際漁業合作的支持力度。在融資方面,可以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遠洋漁業,也可以引導商業銀行對遠洋漁業企業的貸款實行利率優惠。政府應著重以政策性保險作為主體,完善遠洋漁業保險制度,探索政策性保險的實現形式,界定范圍和經營原則,促進遠洋漁業穩定發展。
[1]季曉南,劉身利.《扶持和壯大我國遠洋漁業研究》課題組,把遠洋漁業作為一項戰略產業加以扶持[J].中國國情國力,2010(9):7-11.
[2]王傳榮.加快遠洋漁船裝備發展 提升遠洋漁業戰略地位[J].中國水產,2012(6):11-14.
[3]國小雨.中國遠洋漁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海洋經濟,2013(5):25-31.
[4]韋有周,趙銳,林香紅.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我國遠洋漁業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4(7):55-59.
[5]劉世祿,馮小花,陳輝.關于加快發展我國遠洋漁業的戰略思考[J].漁業現代化,2014(4):63-67、72.
[6]秦宏,孟繁宇.我國遠洋漁業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鉆石模型[J].經濟問題,2015(9):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