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向東
(將樂縣醫院,福建將樂353300)
祛毒湯熏洗治療肛腸病術后諸癥60例
蔣向東
(將樂縣醫院,福建將樂353300)
肛腸病;術后諸癥;祛毒湯
祛毒湯是我國著名肛腸病專家李國棟教授在研究古方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藥理論精心篩選組方而成。我院肛腸科自2005年以來,以該方應用于肛腸病術后諸癥治療,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7月—2014年9月我院肛腸病術后使用祛毒湯坐浴熏洗病例60例為治療組,選擇同期肛腸病術后使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病例60例為對照組,2組均排除結核、腫瘤、糖尿病患者。治療組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4.5±4.7)歲;病程1~15 a,平均病程(4.2±2.1)a;其中混合痔28例,肛裂12例,肛旁膿腫9例,肛漏11例;中醫辨證:濕熱下注55例,氣滯血瘀2例,熱毒蘊結3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2.7±5.4)歲;病程1.5~15 a,平均病程(4.8±1.5)a;其中混合痔27例,肛裂14例,肛旁膿腫10例,肛漏9例;中醫辨證:濕熱下注56例,氣滯血瘀2例,熱毒蘊結2例。2組性別、年齡、病種、證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以李國棟教授經驗方祛毒湯口服治療,處方:五倍子15 g,蒲公英15 g,生側柏葉12 g,川椒6 g,苦參15 g,芒硝30 g,蒼術15 g,地榆20 g,防風12 g,黃柏12 g,赤芍12 g,生甘草12 g。加減:濕熱下注者加厚樸12 g;氣滯血瘀者加桃仁9 g,紅花9 g;熱毒蘊結者加金銀花12 g,紫花地丁15 g。上方加水2 000 mL煎至800 mL,二煎加水1 500 mL煎至400 mL,兩煎相加予熏洗坐浴10~15 min,水溫以35~40℃為宜。后以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局部換藥,每日1~2次,療程為21 d。對照組以1∶5000高錳酸鉀液1 200 mL坐浴10~15 min,繼以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局部換藥,每日1~2次,療程為21 d。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
2.1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相關標準,疼痛,0級:正常;1級:輕度疼痛,可以忍受;2級:明顯疼痛,用藥緩解;3級: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出血,0級:正常;1級:輕度,帶血;2級:中度,滴血;3級:重度,射血。。
2.2 2 組觀察指標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2組觀察指標發生情況比較
中藥熏洗具有清熱燥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熏洗療法的治療原理主要有:①藥物治療作用;②溫通經絡作用。祛毒湯中五倍子可澀腸止血、解毒斂濕;蒲公英清熱解毒;苦參入大腸經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之功;芒硝、防風主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川椒辛香止痛;黃柏、地榆、鮮側柏葉功能清熱燥濕、涼血止血、解毒;蒼術、甘草可燥濕群穢;赤芍活血涼血、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止痛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五倍子含鞣酸50%~80%,大量的鞣酸對蛋白有沉淀作用,可使皮膚黏膜潰瘍的蛋白質凝固形成一層保護膜;川椒有局部麻醉的作用;黃柏、地榆、鮮側柏葉可促進血管收縮,縮短出凝血時間;蒼術有抑菌滅菌之功效[5]。
綜上所述,祛毒湯坐浴熏洗能有效緩解局部疼痛和水腫,減少創面滲血,縮短傷口愈合時間,且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2-6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85-290
[3]毛紅,唐平,李微,等.中藥熏洗在肛腸科術后應用的技術規范研究[J].四川中醫,2012,(12):74-77.
[4]隋艷安.祛毒湯在促進肛腸病術后創口愈合的作用探討[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9,21(6):612.
[5]田代華.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69.
R266
B
1000-338X(2015)06-0063-01
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