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先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風景秀麗,是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但是筆者對其名稱則有一些疑惑,近來讀到胡適《廬山游記》一文,其中指出:“白鹿洞本無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開后山作洞,知府何浚鑿石鹿置洞中。這兩個人真是大笨伯。”
既然白鹿洞本無“洞”,而鹿也是后人附會所置,那么“白鹿洞”之名因何而來呢?
查閱相關文獻,關于“白鹿洞”之得名,筆者所見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種意見:
地形說 清毛德琦《白鹿書院志》及今人《白鹿洞書院史略》等認為白鹿洞本沒有洞,因四周青山環抱,呈四周高、中間低狀,貌如洞狀,故名之為洞。
養鹿得名說 白鹿洞書院原為唐江州刺史李渤年輕隱居求學之地,李渤在廬山養鹿自娛,被稱為“白鹿先生”,地名由此而來為“白鹿洞”。
道教信仰說 近來李勤合、馮蓮《“白鹿洞”名義新探》一文指出李渤自號“白鹿先生”,故“白鹿”源自此,并不一定是真的養一只白鹿;而“洞”則為道教中仙人居住之所,或者具有較高地位的真人所居之所,因此其居地被名為“白鹿洞”。
第三種觀點可能是目前最有說服力的。從白鹿洞書院的發展來看,其得名可能確與實際中的鹿關系不大。五代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任命國子監九經李善道為白鹿洞洞主。北宋初擴建為“白鹿洞書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曾重建書院。不過,書院現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間修建的。
白鹿洞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唐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并撰寫《新辟石洞告后士文》。嘉靖十四年(1535)南唐知府何巖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記》:
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誠有名而無實出。
《白鹿洞志》也記載:
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于后山,為之筑臺于上。知府何巖鑿石鹿于洞中。
此二人附會相關傳說,從而開洞筑鹿,因此被譏為“笨伯”,但也給后人留下了“白鹿洞”之得名,與“鹿”有關的印象。
其實,在道教信仰中,“白鹿”是吉祥信物,在古代的一些民俗畫中,如漢代的福神“梅君”以鹿駕車,宋代的陳摶老祖騎鹿而行,現代民俗年畫中的南極仙翁旁邊也都是以鹿為陪伴之物,可見鹿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而“白鹿”如同“白虎”一般,則更是身為吉祥的神物。同時,在道教信仰中,“洞天”與俗世的聯系地點多在名山大川之中,故李渤于廬山修道,并將其所居命名為“白鹿洞”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了。因此,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現在的“白鹿洞”傳說是后人依據傳說望文生義而擬托出來的。
廬山現今仍有許多道教史跡,如童奉館、杏林源,與三國道人董奉有關;金雞峰與香爐峰附近的“簡寂觀”(太虛觀)是南朝宋陸修靜的傳道之所;蕭梁大同年間(535-546),廬山興建了歷史上較為著名的崇善、先天、景德、祥福等觀宮。唐玄宗時期修建了廬山太平宮,李林甫之女李騰空則在廬山筑昭德觀和尋真觀修行,李白曾作《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并送妻子來廬山學道。白居易也曾在廬山隱居,并有《祭廬山諸神文》等行世。五代時,有道士譚峭,居紫霄峰下棲隱洞修煉。北宋周敦頤知南康軍,曾隱居廬山蓮花峰下。南宋白玉蟾也在簡寂觀、白鶴觀、太平宮留下許多題刻。廬山雖不以道教名山而聞名,但上述也反映了道教在廬山地區的傳播也是淵源有自并一直延續的。
胡適在《廬山游記》中曾認為,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一是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二是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是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趨勢。而“白鹿洞”名稱的湮沒,也表明了道教在廬山地區宗教格局中的退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