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軍
【摘 要】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認真分析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不難發現,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學歷史中的教學難點它知識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困難,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講述此章時要讓學生理清思路,掌握基礎知識,同時要幫助他們構建知識網絡。
【關鍵詞】鴉片戰爭;異同;條約;關系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認真分析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不難發現,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學歷史中的教學難點它知識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困難,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講述此章時要讓學生理清思路,掌握基礎知識,同時要幫助他們構建知識網絡。
一、通過異同點的比較,讓學生大概了解鴉片戰爭的概況
首先,這兩次鴉片戰爭,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一)兩次鴉片戰爭相同:第一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第三都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取得割地、賠款、通商等權益;第四都發生在工業革命后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第五是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
(二)兩次鴉片戰爭不同:一是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爭中只有英國;第二次則是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二是侵略時間延長:第一次兩年多,第二次延續四年。三是侵略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北京。四是訂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只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與英、法、美、俄四國共簽訂了七個條約。另外從危害和影響來看:第一,開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開5口,割香港島;第二次開11處,英割九龍司,沙俄割占我國東北、西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第二,中國主權遭到更多破壞:第一次,中國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被破壞;第二次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中國內河航運權喪失等,使中國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中國沿海各省并深入中國內地。第三,同鴉片戰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通過以上對兩次鴉片戰爭異同點的疏理,使學生對這節的知識網絡有了明確的思路。以便使學生掌握兩次鴉片戰爭的來龍去脈。
二、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關系分析,讓學生全面了解兩次鴉片戰爭情況
通過對兩次鴉片知識的整合,我們不難發現,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加之沙俄趁火打劫,這些內容都是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
首先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權益,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動者是英、法兩國,美、俄則以調停人身份從旁助戰,獲取權益。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第二次鴉片戰爭則進一步加深。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是一強大沖擊,但中國社會對這一沖擊表現了頑強的抗拒能力,經過大的沖擊之后,似乎又很快恢復了平衡,英國工業品的輸入并沒有什么變化,要使中國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就一定要破壞中國的自然經濟,這不是一次戰爭就完全能力到的。一鴉并沒有從根本上能動統治者,不尋找原因,采取駝馬政策,戰后十年清政府沒有采取什么新的措施,國內沒有采取什么很大變化,白白過去。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商品輸入增加,地區擴大到中國北方,1877年后,入超成為一種趨勢,開始了早期資本輸出,自然經濟解體加快,洋紗代替土紗,使傳統棉紡手工業遭到打擊。統治集團發生分化,洋務派出現,中國開始了早期工業化。鴉片戰爭是中國社會的重大轉折,它使中國從天國中心的主宰位置,變成了另一個體系(資本主義體系)中被主宰、被控制的國家,中國將面臨著整個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問題。另一方面,鴉片戰爭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解體的強度催化劑,迫使中國在民族危機和內部政治危機的情況下走上了近代化的艱難歷程。
三、通過對條約的分析,使學生加深對兩次鴉片戰爭知識的理解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件》。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加緊對外擴張,謀求打開中國的門戶。由于清政府堅持閉關鎖國政策,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再加之林則徐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的侵略勢力,英國借此發動侵華戰爭。
《南京條約》的內容有4點:賠款2100萬銀元;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所繳納的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附件內容4點: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因為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在中國攫取了很多利益,但還不滿足,1856年,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英國與法國勾結,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借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1856年英國炮轟廣州;1857年法國加入;英法美俄四國聯合戰線。
1858年 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天津條約》;1858年沙俄趁機簽訂《璦琿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簽訂英法《北京條約》;沙俄趁機簽訂對俄《北京條約》
其中沙俄利用《璦琿條約》,強占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利用《北京條約》,割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了巴爾喀什湖以東及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利用《伊犁條約》,割去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等地區7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從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點、聯系以及條約的異同可以看出,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诖?,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