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元,于波濤*,唐梓又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我國森林資源相當貧乏,森林覆蓋率為18.21%,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1 335.5 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積量9.421 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同時,我國是一個木材消費大國,國內每年消耗大約3億m3木材,而國內只能提供2.3億m3,剩下的缺口只能以進口木材填補。
國民經濟持續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膨脹給資源供給和環境保護提出了挑戰。經濟需要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要不斷提高,這就要求資源的供給必須是可持續的,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要兼顧未來子孫的發展權。資源是有限的,環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經不起掠奪式的開發,因此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社會發展至今的必然選擇,也是社會繼續良性發展下去的必由之路。國家需要制定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而森林資源對資源供給和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從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以循環經濟理論指導森林資源發展,并對整個產業鏈條分段進行詳細分析,對循環經濟理論在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應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般認為林業既是一項經濟產業,又是一項社會事業,是集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為一體的特殊行業。事實上林業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作為人類活動索取自然資源的主要對象之一,其索取的程度、目的都在發生變化,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和人類對自然和諧共存關系的認識。森林毀壞后生態環境惡化的事實已經使人們普遍認識到,林業的興衰直接關系到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僅是林業本身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最終成為關系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
綜合國內外研究者的現有研究成果,可將可持續林業的概念歸結為:可持續林業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從而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林產品的需要以及良好生態服務功能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社會需求的林業??沙掷m林業既要滿足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又要滿足良好生態環境的持續性。
林業的持續性具有諸多的限制因素,社會因素有人們的意識、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一個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人口增長壓力等;自然因素有火災、水資源(降水量)、土壤、氣候等[1]。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增長壓力、自然災害對林業的持續發展影響最大。可持續林業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理論在林業部門的具體體現。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就不會有可持續的資源環境基礎,也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眾所周知,森林資源具有明顯的循環特征,其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并構成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合理開發利用就能使森林資源始終處于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狀態;相反,就可能對森林資源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惡性循環,引起生產能力下降,生態功能消失,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森林資源有著多層次的較長的產品鏈,從本質上體現了森林資源的循環特性。從資源流動的方向來看,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是一種單向資源流動的線性經濟,即遵循的是“資源→產品→廢物”這樣一條利用資源的路徑[3]。這種路徑體現的是方向單向性、利用一次性、目標短淺性、利益局部性,主要依靠高強度的開采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的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線性增長。長期依照這條路徑發展的結果必然是給人們留下千瘡百孔的地理地貌、日以枯竭的資源、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而循環經濟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利用資源的路徑[4]。它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路徑。它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從源頭上節約原材料等投入,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廢棄物處理上加強合理再利用。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浪費”的目的,反映了資源經濟中的“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通常簡稱為“3R”原則)這個本質性的、原則性的要求[5]。這種路徑體現的是方向的多向性、利用的多重性、目標的長遠性、利益的整體性。因此,在森林資源如此孱弱的當代中國,發展森林資源的循環經濟是唯一可循的發展路徑。
減量化屬于輸入端原則,它要求一開始在投入源頭上就注重對資源的節約,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再利用屬于過程端原則,它要求在生產過程中要注重提高森林資源的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以獲得一次生產過程的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再循環屬于輸出端原則,它要求在一次生產過程結束之后要把原先生產過程已不需的森林資源轉化為新的生產過程,繼續創造產品價值,以獲得多次生產過程的綜合效益的最大化?!?R”原則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在次序上遵循這樣的優先順序:森林資源的減量化—森林資源的再利用—森林資源的再循環[6]。這樣的一種優先順序是適應森林資源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的自然反映。它們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切配合。沒有減量化,就做不到真正的再利用和再循環,反之亦然。“3R”原則也不是純粹的理論空談,相反有著很強的實踐價值,在企業界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森林資源的產業鏈很長,不僅有第一、二產業,還包含第三產業,而對于每一種產業來說,森林資源的產業鏈上都含有多種具體產業形式參與其中,如果再加上人們對森林資源各種各樣的消耗形式以及各生產、消費因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整個森林資源的生產消費鏈更加復雜[7]。如果以循環經濟理論對森林資源的產業長鏈只進行總體概括性的分析,忽略各種輸入端、過程端和輸出端的差異性,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制定措施和制度中的“一刀切”,方案的實施也變得混亂。只有對森林資源整個產業鏈進行了恰當、清晰的分析,理順各產業、行業等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和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改進措施。
該文以林木產品形式的不同為主線,將整個森林資源產業鏈劃分為3個階段和過程:林木生產階段(A)、加工階段(B)和使用階段(C),針對每個階段分別以循環經濟理論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產業策略,這樣的3個階段基本上是以第一、二、三產業進行劃分的,提出的分析意見更加具體,制定的措施也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
3.1 林木生產階段 林木的生產階段是從育苗開始到林木被采伐并存放到倉庫為止。以循環經濟理論對林木生產階段進行分析,該階段的投入包括林地、樹苗、肥料、人員、交通、機械、油料等方面,而過程端就是指對這些資源以及林木作為活生物的充分利用,而輸出端主要指對該階段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如對枝丫材和樹根材的利用。
與煤、石油等資源不同,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利用方式科學,消耗的森林資源還可以再生出來,所以森林資源存在這樣一個“生產”階段。森林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價值,而且現階段全世界的森林資源正不斷地遭受破壞,形勢非常嚴峻。這種情況下,林木生產階段投入(特別是林地)的絕對量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因此這里以各種資源的投入產出比表征該資源的循環經濟指標,以如下公式表示:
式中Ain(i)表示A階段資源i的輸入端循環指標。
這里沒有將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考慮在該指標里,森林資源作為活立木存在本身就在創造價值,只是該價值的度量困難。
林木生產階段的過程端體現在各投入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其中以林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最為關鍵,而林地的利用分兩部分:①生產部分,屬于第一產業,如珍稀動植物的養殖和種植;②服務部分,屬于第三產業,如旅游和療養等。這里以兩部分各自產生的經濟價值與林地投入量的比值作為其過程端的循環經濟指標,以Apr(1),Apr(2)表示,表征A階段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
這里將過程端指標分為兩部分來考察是因為這兩部分屬于不同的產業范圍,影響該指標變化的原因不同而應對措施也不一樣,有必要區別對待。
林木生產階段的輸出端,只考慮林木生產主線上的廢棄物回收,即枝丫材和樹根材的回收利用,以回收的材量與林木干材量的比值作為A階段的循環經濟輸出端的循環指標。
以上是以循環經濟理論對林木生產階段進行的分析,得到的輸入端、過程端和輸出端多個指標基本表征了該階段循環經濟實施的力度和效果。
3.2 林木加工階段 林木加工階段是指從木材投入生產線到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木產品為止的木材加工過程。該階段的投入包括木材、人員、設備、水電等,產出為各種各樣的木產品;循環經濟輸入端要求盡量減少投入,即減少木材等資源的消耗[8]。這里將木材的輸入端和其他資源的輸入端分開,以2個指標分別表征,木材的輸入端反映林業發展主線上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而其他資源的投入更多地涉及林業發展、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和貢獻。以木材的投入量與林地的木材生產量的比值表征木材輸入端,其他資源的消耗量值作為其輸入端,分別表示如下:
Bin(1),Bin(2)表征了木材加工階段輸入循環經濟發展指標。
林木加工階段的過程端表現了該階段對林木和其他資源的充分利用情況,木材投入量與木產品中總含木量的比值、其他資源的投入量與木產品總價值的比值表示,公式如下:
林木加工階段的輸出端主要指部分產業的邊角料和廢品在其他產業中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整個產業段減少污染排放的情況。由于該階段各產業生產具有鮮明的層次性,上游產業的廢料是下游產業的生產原料,所以只計算整個階段的廢料回收情況,不能反映各產業的循環利用情況,責任不夠明確,這里分別以該階段各行業回收率和排污量表征其循環利用情況。
3.3 木產品使用階段 木產品的使用階段指木產品進入使用者手中到使用價值耗盡為止。該階段投入的是成型的木產品,這些木產品種類繁多,從使用次數的角度可劃為一次性木產品和耐用木產品兩大類,在循環利用的理論分析中要區別對待。在人們對物質需求不斷增長的今天,普遍減少木產品的供應是不現實的,然而對某些木產品的投入是不必要的,容易造成木材的大量浪費,特別是部分一次性木產品,如一次性衛生筷等,所以對于該階段循環經濟輸入端要求減少木產品的供給來說,主要指減少某些一次性產品的供應,以該類一次性木產品供應量與整個木產品供應量的比值表征:
木產品的充分利用主要是針對耐用木產品而言,指人們在使用這些木產品時充分利用其價值,直到完全報廢不能使用為止。這里以指標Cpr(k)表征:
木產品的使用階段是整個森林資源產業鏈的最后一個階段,該階段的輸出端循環利用情況對發展整個產業鏈的循環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階段的輸出端指所有木產品失去使用價值后的回收再利用。以各種木產品的回收利用率表征如下:
將復雜的森林資源產業長鏈劃成3個階段分別進行分析,明確了各個影響因素在整個產業鏈上的位置和作用,由此制定的發展循環經濟制度和措施也更加具體和明確。
根據對森林資源產業長鏈進行發展循環經濟的分析,產業鏈上各個階段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是不同的,由于產業性質的不同,采用的指標和措施也不相同。
(1)在森林資源的生產階段,針對森林資源的現狀,應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森林資源的保護上,通過科技進步、科學管理和合理配置,減少各類資源的浪費,降低單位林木產量的資源投入。在林地的投入方面,森林資源嚴重缺乏的地區需要擴大林地投入,而在森林資源發展正常的地區,更應該重視殘次林的改造和林業結構調整。在森林資源生產階段,林地的充分利用在發展循環經濟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完善該環節,可以產生數倍于林木的經濟價值,如在林中發展種植和養殖業,種植具有地區特色的藥材或者在林區養殖珍稀或特色動物,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在林區發展特色旅游和療養業,為城市中的人們提供接近大自然、充分放松的機會和場所,也是林地資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在林木生產階段,循環經濟的輸出端主要涉及林木枝丫材和樹根材的回收利用問題。經計算,回收1萬t枝丫材或樹根材,可使20萬m2的林間空地得到天然更新,據此推算,20~30年,可增加木材蓄積11 000 m3,而樹根材的回收利用更有利于林地的再次循環使用。枝丫材和樹根材的再循環利用是林木生產階段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直接影響林木加工階段林木干材的投入量。
(2)在林木加工階段,由于需求的增加,單純以減少木材的供應量為發展循環經濟輸入端的指標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只有在保護生態和環境的大前提下,保證森林蓄積量的不斷增加,以加工量與木材總生長量的比率為考察指標是合理的。通過合理的設計開發,使得每一塊木材都能物盡其用,創造最大價值是充分利用林木資源的重要方面。對于林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回收問題,關鍵在于產業的合理布局,下游生產企業對廢料的需求使得上游企業看到廢料的價值,從而促進廢料的自然回收,所以解決林木加工階段廢料回收問題的關鍵在于整個產業的空間布局和產量的合理安排。同時政府和企業都應重視對污染的治理,加強污染監督,通過稅收讓企業看到治理污染的經濟價值,自覺減少污染的排放量。
(3)在木產品的使用階段,應著重培養全社會的節約意識,倡導綠色消費,開展綠色教育。要減少對一次性木產品的使用,盡量延長木產品的使用時間,提高木產品的使用效率,同時將自己不再需要的木產品迅速轉移到需要者的手中也是充分利用木產品的重要方面?;厥崭鞣N生產生活中廢舊的木產品,使之得以重新加工,創造新的價值,對于減少林木的采伐,保護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4)同時還應著重指出的是各階段之間以及內部各個產業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往往一個階段或一個產業輸入端的發展情況依賴于另一個階段或產業的輸出端發展程度,比如枝丫材和樹根材的回收利用是木材加工階段減少干材消耗的重要方面,家具生產企業的邊角料正是人造板和造紙業的原料,而使用階段廢舊產品的回收利用又可以重新作為生產階段的原料形成新的產品。所以循環經濟的發展程度依賴于整個生產和消費過程各個環節的完善和配合,不僅要在循環經濟的每個環節做好,還需要協調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創建囊括森林資源產業鏈多個環節的集團企業可以更好地協調這些關系,所以森林資源產業的集中程度也可視為森林資源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1]謝煜,張智光.試論林業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層次[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1):11 -14.
[2]呂潔華.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1,31(1):11 -15.
[3]陳德敏.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是資源循環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12 -15.
[4]于波濤.林業產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J].學術交流,2007,158(5):131 -134.
[5]徐寅杰.林業產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構建與量化[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1,13(12):14 -17.
[6]周金應.基于“3R”原則的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9,25(1):74 -76.
[7]姜鈺,姜崧.基于循環經濟的黑龍江省林業產業競爭力提升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8(11):44-46.
[8]田昕加.基于循環經濟的林業產業生態化模式構建——以伊春市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1(9):86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