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業技術推廣林盛區域站,遼寧 沈陽 110101)
農 林 技 術
淺談加強水稻栽培體系的原因及其增產措施
吳 迪
(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業技術推廣林盛區域站,遼寧 沈陽 110101)
本文開門見山的介紹了稻米已成為我國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進而說明了加強水稻栽培技術的重要性。本人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總結,認為加強水稻栽培體系已經迫在眉睫,然后重點介紹了水稻栽培體系的增產原理及重要的方法及措施,供農學朋友們參考。
加強水稻;栽培體系原因;增產措施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稻米歷來都是人民的主食。據統計,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不足糧食總種植面積的30%,而稻谷總產量卻占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可見水稻的高產對于穩定我國的糧食儲備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的大幅度發展,我國的氣候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包括溫度、日照、土地結構成分、化學肥料等均產生了負效應,因此水稻的產量受到嚴重的影響。為保證水稻產量高產豐收,經過多次實踐總結,應該加強水稻栽培體系的研究及應用。
3.1 培育發達強化的稻苗根系,能更多更好地吸收深層土壤里的養分,使養分不流失。
3.2 培養單株更多、更大的分蘗成穗,達到有效穗更多,每穗粒數更多,籽粒更重,充分發揮植株個體生產力。采用水稻強化栽培體系生產,單株很容易獲得50個分蘗,有的甚至得到100個以上的分蘗,而且每個有效穗能得到200粒以上谷粒。
4.1 采取人工栽插水稻幼苗。 水稻強化栽培的首要措施是人工栽插幼苗,一般秧齡8~10天,只長出2片小葉時栽插,最遲不超過15天。如果栽插3周以上的秧苗,就會喪失它們大量的分蘗潛力,此時已晚。秧苗自苗床取出后應在半小時內,最好15分鐘內即移栽,如果延遲移栽就會受到損傷,時間越長受損傷則越重,恢復起來也會很慢。移栽時要輕輕地擺放稻苗(即斜擺),使根平臥在濕潤的土壤表層,根尖容易往下扎,而且能耗減少,有利于長出更多的新根和促進分蘗。否則,秧苗直插,栽后秧根象J形,根尖向上。稻根為頂端生長,根尖朝上要向下彎曲入土后才能正常生長,這就要消耗很多的能量來恢復生長,干擾其生長發育的動力。
4.2 采取人工單苗栽插稻苗。 水稻強化栽培強調單苗栽插,而不是3~4苗或更多的苗叢栽,當幾根苗叢栽在一起時,它們的根必然相互競爭,就像稻株與雜草長在一起一樣,為了爭奪養分、水分和陽光而相互競爭。單苗栽插則沒有多苗之間的競爭,有利于根系向下,向四周均勻分布,吸收養分,結果根系十分發達。
4.3 采取正方形稀植方式。 水稻強化栽培采用正方形栽插方式而不是寬行窄株長條形栽植,強調稀植,栽插密度要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及其他條件而定,一般在25cm×25cm~50cm×50cm(每平方米4株),需通過試驗確定最適合密度。由于單苗稀植,根系分布均勻,正方形栽插不會浪費土壤,如果土壤狀況良好,根系就有大量伸展的余地,根系發達,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由于水稻是稀植而不是密植,因而植株就有較大的生長空間,獲得較多的陽光和空氣,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從而能出生更多的分蘗,形成更多的有效穗。
4.4 采取堆肥或廄肥。 水稻強化栽培的產量很高,從土壤中帶走的營養物質很多,必須增加和補充土壤中的養分。施用有機肥如堆肥或廄肥等來肥沃土壤,可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根的生長,容易形成強大的根系,堆肥釋放養分比化肥慢得多,更有利于水稻生長。現在實踐經驗我們知道,水稻對氮的吸收率很低,多施化學氮肥會有極顯著的遞減效應,稻株所吸收的氮只有施肥的30%~40%。經過農業專家研究發現,氮的吸收率與根表面周圍的氮濃度無關,當稻株內部的氮量充足時,它會下調對氮的吸收能力,當它需要時就會增強吸收能力。也就是說,稻株主動吸氮比大量施氮效果更好,據調查,有一位附近的農民,連續6年運用水稻強化栽培技術,在前茬(旱作)每公頃施40噸堆肥時,每公頃生產稻谷高達21噸,可見效果非常的顯著。
4.5 采取干濕灌溉,不儲蓄水層。在水分管理上采取干濕灌溉,每次灌少量水,使土壤水分常呈不飽和狀態,保持土壤通氣良好。灌水時要求夜灌日排。水稻強化栽培的一個重要發現是水稻并不是水生植物,在淹水條件下水稻雖然能生長發育,但難以茁壯生長,在淹水條件下水稻根中形成小氣囊(通氣組織)使氧氣從地上部運達根部,但這不是水稻生長的理想條件,它干擾根吸收的養分向分蘗和葉片的輸送。間歇地排干稻田,干到稻田開裂,每周1次,對水稻的生長更加有利,可使更多的氧氣從土壤進入到根部,水稻在淹水條件下不如根直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時生長良好。土壤的水分不飽和,稻根就需為尋找水分而向下深扎,而稻根周圍水分充足時,根就不需大量生長,從而限制了它們從土壤中吸取養分的能力。水稻抽穗結實前,水稻長根、長葉、長分蘗時,土壤僅需保持濕潤并間歇落干,但灌漿結實期間,仍需要建立1cm~2cm深的薄水層。
4.6 采取稻耕除草。由于采取干濕間歇灌溉,會滋生雜草,必須及時清除雜草,避免雜草與水稻爭奪養料和水分。清除雜草不是采取化學藥劑除草,而是使用一種簡便的手推除草器(狼牙棒)進行中耕除草。這種方法一方面可消滅雜草,另一方面可使空氣直接接觸稻根系而被利用。其實給土壤增加更多的氧氣,比消滅殘余雜草更重要。第一次中耕在移栽后10~12天進行,隔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到始穗前再稻耕除草1~2次,總共3~4次稻耕除草。經過對部分農戶農民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稻耕2次的基礎上,每增加1次稻耕除草,每公頃可增產1.0~2.5t稻谷,最多的每公頃可增產1.5~3.0t稻谷。可見稻耕除草的效果十分明顯。
遼寧省是加強水稻栽培體系引入研究的省份之一,通過最近幾年的專心研究,結果發現加強水稻栽培體系具有好多優點,比如:節約成本、不浪費水、豐產高收,最主要的是能夠減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結構,有利于農業生態結構的良性循環。目前我省加強水稻栽培體系研究都是結合本省的生產實際情況進行的改良,使其發揮更好的作用。相信經過逐年對這項內容的重視以及不斷的實踐研究,水稻一定會高產豐收。
[1]段玲玲.水稻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2]陳溫福.北方水稻生產技術問答[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3]張培江.水稻生產配套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S5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