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課題組
用改革統領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課題組
新形勢下實施四川省“老區發展規劃”的對策建議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特定領域的細化。《規劃》實施以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全面建設惠及老區人民的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認真做好《規劃》任務的分解落實,安排資金投入,制定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規劃》的順利實施。
總體上看,“十二五”以來,四川省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快,經濟結構逐步調整優化,綜合實力穩步增強,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但由于基礎薄弱、歷史欠賬較多,加上發展周期長,短期效果尚不明顯,發展領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加快老區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鑒于此,“十二五”后期,在積極適應宏觀環境新變化、新要求的同時,要把全面深化改革與老區的發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改革統領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釋放改革動力,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努力全面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
——突出扶持重點。特別突出老區中的老區,即把川陜蘇區作為重點扶持區域,同時川陜蘇區又重點突出巴中、廣元。為促進川陜蘇區加快發展,省級層面要進一步加大對川陜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爭取國家盡快制定《原川陜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明確川陜革命老區發展定位和重大任務,按照“老區優先、適當傾斜”的原則,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加快川陜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在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民生就業、重大產業項目和重大生態保護項目等方面給予川陜蘇區重點支持。
——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扶持老區發展專項資金,在安排資金時向川陜蘇區傾斜。省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向老區傾斜,增加省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專項和基本建設老區專項資金規模,并重點向川陜蘇區傾斜。提高財政資金補助標準,取消老區縣政府投資內項目地方配套資金。加大老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扶貧幫困、就業促進、防災減災及生態建設等領域的投入力度。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加快啟動建設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和現代化灌區示范工程項目,加快推進升鐘二期、紅魚洞水庫等項目。圍繞建設“三江”水電基地、川東北天然氣化工基地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組織實施一批投資上億元的產業發展大項目。加快推進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成蘭等鐵路和雅康、汶馬等高速公路建設,擴大鐵路覆蓋范圍,在老區交通建設上取得更大突破,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抓緊實施旅游振興工程,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現代金融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
——鼓勵人口轉移。做大經濟總量和人口轉移相結合創新發展模式,是老區實現跨越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開展統一城鄉住房市場改革試點,提高和變現農村住房的經濟價值,鼓勵老區的農民工攜家屬到省外打工地長期居住或定居。通過提供養老、醫保轉移接續的便利,鼓勵老區退休職工,到條件較好的大中城市定居。通過允許異地參加高考,鼓勵老區學生到教育條件較好的城市異地入學。
——聯建產業園區。鼓勵省內經濟發達地區和老區聯建產業園區,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和大型產業集群崛起,高水平發展縣域工業。包括:鼓勵成都平原的傳統產業,特別是資源初加工產業向其他市(州)梯度轉移;推動川東北各市在成都平原布局LNG項目,變車運LNG產品為管道輸送天然氣原料,大幅縮短加工地至消費地的運輸成本。
——加大對口幫扶。組織對口支援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做到每個老區縣(市、區)都有1個以上發達地區的省、市、縣和國家、省的直屬機關單位對口幫扶。并明確其年度或階段性的幫扶目標任務,落實具體幫扶措施,制定考核和獎懲制度,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質性效果。
——發展生態農業。依托有機茶、食用菌、中藥材、生豬、蠶桑等特色農產品,加快生態農業產業基地提質擴面,大力發展糧油加工、絲麻紡織、肉制品、中成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加快推動老區工業化進程。著力抓好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新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老區群眾脫貧致富。
——發展特色旅游業。發揮“偉人故里”和“川陜蘇區”兩大紅色品牌優勢,立足紅色文化,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突出冰川、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積極發展自然生態旅游。依托藏羌民俗文化,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以旅游業發展帶動開放、促進富民,開辟更多的脫貧增收渠道。
——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抓住國家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利機遇,加快開發天然氣,大力發展LNG生產。有序開發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積極參與碳減排交易和節能量交易,使清潔能源盡快成為老區的財政支柱,增強老區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
——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老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相結合,加快老區中小城鎮和產業園區建設,同步推動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對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地方進行易地扶貧搬遷。
——加快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大力推進藏區新居、巴山新居和彝家新寨建設,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通過吸引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顯著降低農村公共服務成本,加快改善老區生產生活條件。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協調建立流域上下游利益轉移的生態補償機制、利益協商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加速推進資源環境確權和生態功能價值測度工作,明確補償主體,提高補助標準。擴大生態補償范圍,建立國家對地區、下游對上游、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企業對社會在生態、環境、資源等領域的補償機制。著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大老區國家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補償力度,增加生態補償科目和專項財政撥款。
——深化扶貧幫扶機制。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把支付重點向革命老區傾斜。加快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利用公益性小額扶貧信貸、貼息扶貧信貸等融資方式,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整合扶貧資金和各類相關涉農資金,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金融機構等參與扶貧開發的有效機制,集中解決突出貧困問題。
——建立差異化目標考核機制。設立差異化考核指標,對大部分屬于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的老區,側重對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城市規劃等建設指標的考核,引導老區從實際出發,走多樣化的科學發展之路。
惠及山區教育的金鳳凰工程
推動災區產業恢復發展和轉型升級,分類引導受災企業恢復重建,重點推進雅安經濟開發區、滎經縣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區、蘆山特色產業園區和“蘆天寶”飛地園區建設,加快旅游景區及服務設施恢復重建。推進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做好震損堤防、防汛預警工程和水文設施恢復重建。加強生態重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修復、地質災害防治、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