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婷
不久前,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發布。據報告里統計,2014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45萬人。從改革開放至2014年,出國留學人數累計達351萬人,如果將2015年出國留學人數計算在內,這一數據將接近500萬。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近年來出國留學的學生年齡越來越低,從以前的出國讀研到現在出國讀大學甚至中學。伴隨而來的是很多小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家庭關系問題等等。
為什么要出國
小剛今年12歲,初中開始就在讀國際學校,父母下了血本希望他能夠好好學習英語,不在國內參加高考,讀完中學就準備出國,在國外讀高中、大學。父母望子成龍,一步一步都給小剛安排好了,去哪個國家,到外面之后怎么辦,將來大學讀什么專業等等。可是最近小剛變化很大,周末的語言班居然偷偷逃課一個多月了,直到老師把電話打到家里,父母才知道,原來這一個月的周末小剛都沒有去上補習班。
父母又氣又惱,對小剛一頓訓斥,批評他不懂事,辜負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小剛開始很沉默地聽著,后來突然爆發:“我為什么要出國!我的未來為什么要被你們規劃!”一向聽話的孩子突然發這么大脾氣,父母覺得這孩子一定是心理有問題了,帶著他來到心理咨詢中心。
一個12歲的孩子,坐在沙發里都小小的,像童話書里的人物,從他的眼睛里能感覺到那種不安和迷茫。如小剛所說,一切都是父母計劃好的,他只是個執行者,可是他一個人很孤單,“我就想啊,我為什么要出國呢?”在一次次的自我質問中,小剛找不到答案,越來越消沉。
其實小剛的問題是大多數即將出國的小留學生共同的困惑——“為什么要出國”。與一些大學畢業準備出國繼續深造的留學生不同,這些小留學生的年紀一般在14歲左右,出國后是先讀高中再讀大學。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對未來確定的方向,恰處在想要獨立的青春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大多數不確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要在與父母的抗爭以及叛逆的摸索嘗試中,找到自我,確認自我。
這個時候父母所認為的大好前程,在孩子的眼里根本不是。一類孩子可能會放棄對自主權利的爭取,順從地接受出國的安排,出國后可能會出現太過于依賴家人而不能獨立生活的問題;也可能按計劃讀完了書,但是最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從海歸變海待。另一類孩子會奮起抗爭,不接受出國的安排,但是這個時期叛逆是本性,他們并不確認自己是否真的不想要出國,只是要去掙脫父母的安排。
那么對青春期準備出國的孩子,到底要如何對待呢?小剛已經問出了大多數孩子的困惑:為什么要出國。家長可能會從現實角度講出很多道理,國外教育好,將來回國待遇好等等。請各位家長先慢一點,先感受一下孩子這句問話背后的含義。
首先是迷茫感。未來是什么樣,青少年們既好奇、盼望,又有些對未知的擔憂和害怕。就好像站在未來的門口,他們眼睛向里面張望著,手卻還抓著門框不敢放。如果此時父母說未來如何如何好你就去吧,不異于把他們的手扒開,一把推進未來。其實,父母此時要做的是,聽到孩子內心惶惑的聲音,理解孩子復雜的心情,陪著他們在門口望一會兒,再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時間,按著他們的節奏試試看。

此外,還有不安全和恐懼感。在國內一切都是熟悉的,順風順水,可以住在家里,可以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可是出了國,一切都變了。環境是陌生的,父母不在身邊,周圍又都是跟自己那么不同的人。十幾歲的孩子置身這樣的場景中,怎么可能不害怕呢?對于成人來講,為了更有利的結果可以去忍受過程的煎熬,可青少年的心智卻還沒有那么成熟,遇到這樣的恐懼,第一個想法就是逃,并會質疑“我干嗎要去”,父母可能會說:“出國是為你將來好啊!”可是現在他們連自己是誰都還沒確定呢,那個將來又是誰的將來呢?建議父母不妨趁這樣的機會跟孩子們好好聊一聊,聽聽他們心里的想法,也許對于已經成熟的父母來說難以接受甚至覺得可笑,但也請家長們耐心一點,包容一點。試著接觸他們內心安全的島嶼,因為有了這個安全基地,他們才會逐漸生出力量去面對出國的恐懼感。
當然,還有一些讓孩子出國的理由是父母的需求,將自己沒有完成、滿足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些小留學生的父母大多是七十年代的人,這一代的人沒有很好的機會去學習,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過早地步入社會,成為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們有一定能力的時候,會很用力地想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去做自己曾經想過但沒能實現的夢。然而,孩子也是一個獨立體,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即便是生養的父母也要時刻記得,可以幫助但不要操縱。
不太可取的是,還有一部分家長因為個人的攀比心、虛榮心就一定要小孩出國,這一類原因對孩子來講壓力更大。這意味著他們要承擔光耀門楣,為父母揚眉吐氣的責任,由此很容易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
“為什么要出國”對于小留學生以及家長們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家長要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讓孩子出國,也要聽聽孩子對出國的想法和感受。少年們也要去思考出國對自己的意義,這是為自己做決定以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開始。
出國留學學什么
菲菲已經在國外生活半年,本來計劃要在國外先讀一年的語言,然后考試,通過后可進入高中就讀。可是這才半年的時間,菲菲就提前回國了。她提前回來父母急壞了,問什么原因菲菲也不肯說。終于在單獨的溝通中,她愿意打開心扉講講回來的原因了。菲菲說,其實出國后最大的困難還是語言。雖然自己做好了思想準備,但實際比想象艱難得多了。她說,前幾天有新聞說留學生在國外叫了一年的外賣不出門,其實根本不稀奇,“我們很多人都在華人區,真正頻繁跟外國人打交道的很少。”語言,成了出去后的第一個坎。接下來是學習,太不同了,特別松散,老師幾乎什么都不管。還有,沒有作業,全是論文,不管什么題目都要論一論,最重要的是沒有標準答案,怎么說都行,“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寫,每次看到論文的題目就好頭疼啊。”
這是一個出國留學生普遍要面對的問題——出國留學學什么。
如菲菲所說,第一關就是語言。很多留學生雅思托福的分數很高,但是依然存在語言問題。如何聽懂老師講課以及如何與當地同學交流是出國后最先要學習的。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課堂教學比較開放,老師講課方式也多主動活躍,討論成為上課的主要方式,如果留學生語言不過關,不但無法聽懂老師的講課內容,也無法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去,課下作業自然也困難,這種情況下課業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建議學子們要學會求助并能夠帶著困惑主動參與。只有將自己的困惑表達出來,先主動伸出手,別人才知道你的需求,從而給予援手。
第二關要學習文化。即便在留學前了解過很多文化差異,但當真正身處其中時才會深有體會。由于不了解可能就會在與當地人的交往上存在誤會,這會讓留學生感覺難以融入當地的生活環境,難以適應當地的生活,甚至產生自卑感和恐懼感,進而逃避和退縮。對于這一部分,一方面要多去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也要開放樂觀,倘若無意中冒犯,及時解釋并借此機會學習和了解。
第三關要學習理財。雖然菲菲沒有遇到這個問題,但是財務的管理是很多留學生需要去學習的部分。尤其對年齡較小的青少年們,突然獲得的財務自由,自控能力如果比較差的話很容易大手大腳地亂花。父母要在出國前就灌輸合理分配開銷的概念,最好每月固定一定的金額轉款,不要一次性轉款。孩子也要逐漸養成理財的習慣,前期可以記賬,幫助自己看到錢都花到哪里去了,以后如何計劃花銷等。
第四關要學習生活技能。有一些留學生在國內的時候家務從未做過,可想而知到了國外的寄宿家庭會遇到很多麻煩。要學習一些日常的家務,比如洗衣服,擦地板,更換被單等等。對于一些常見的身體不舒適也要慢慢學會判斷,知道如何應對。最好能夠學會一兩道自己喜歡吃的中國菜,因為初到國外飲食的不適應也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自己會做飯可以給自己不小的安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學會心理調適,學會面對孤單。小留學生們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心態。留學是去學習鍛煉的,國外不是什么都好,國內也不是什么都差,要做好產生落差感的心理準備。孤獨與寂寞可能是所有留學生都躲不掉的,“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思鄉之情很快就會浮現,這樣的孤獨感是每一位留學生都會體會的。可以找一些留學生社團,大家共同離開祖國家鄉,可以成為彼此很好的支持和陪伴。同時也要積極主動地在當地的同學中開始人際交往,建立自己新的社交圈子。如果有特長或者某一項興趣愛好,可以在學校里找到相關的社團,找到志同道合的新伙伴。
出國留學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漂洋過海走進異國他鄉的課堂。出國留學,不像聽起來那么華麗,真正走在這條路上才會體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做出留學決定時,家長和孩子要有充分的溝通,比如厘清為什么要出國的問題。這樣在之后的準備中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和更全面地規劃。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聽見孩子的心聲,每一個孩子都能尊重自己的決定。
欄目主持人: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