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民
(河北省唐山市環境保護研究所,河北唐山063000)
當前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加,造成城市交通量劇增,制約了城市交通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城市外環線的建設,在加強城市中心城區之間以及中心城區與周邊區域之間的聯系,緩解城市中心區的交通壓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城市外環線項目作為城市道路的一種類型,與公路項目相似,工程涉及行業、部門多,涉及區域廣、敏感點分布多,在施工期和運營期產生的廢水、廢氣、噪聲及固廢對城市及周圍的環境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因此應結合全“線”與局部“點”評價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本文以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為例,從建設施工期環境影響分析、營運期環境影響分析、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水土保持、公眾參與、工程選線和建設方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等幾個方面對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探討。
城市道路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根據道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社會環境采用調查分析法[2]。
評價工作應根據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的工程特點,一般在工程分析的基礎上,將施工期對環境影響、營運期的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為重點,詳細論述其影響大小和影響范圍,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對策,同時進行公眾參與工程選線合理性分析論證。
根據現場勘查,通過分析項目的工程內容、工藝特點、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并結合評價區域的特征,對各環境要素的影響進行識別。
通過環境影響因素識別和評價因子篩選,確定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施工期主要有施工揚塵、施工廢水和生活污水、噪聲、固體廢棄物、生態環境等;營運期的環境影響主要有廢氣、廢水、噪聲、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影響。評價因子包括現狀評價因子、污染源評價因子、預測評價因子。
根據評價技術導則要求,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大氣環境評價等級不低于二級;聲環境評價工作等級劃分按照技術導則的要求依據城市外環線所經線路區域的聲環境功能區類別、建成前后所經線路區域的聲環境質量變化程度、受外環線影響人口的數量來確定評價等級;因施工廢水均要求合理處置,地面水、地下水影響評價一般只進行簡要的環境影響分析;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按照工程占地是否涉及特殊生態敏感區、重要敏感區,還是屬于一般區域,來確定生態環境評價等級;城市外環線屬于道路工程,不屬于重大、非重大危險源及環境敏感區域,一般僅對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作環境風險分析。
根據對城市外環線項目所經區域環境的現場踏勘和調查,確定環境空氣、水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及社會環境等環境保護目標。
明確項目區域環境概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概況、社會經濟概況,給出道路工程與城市規劃、路網規劃符合性和環境功能區劃符合性情況說明。
在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需要對項目的工程概況、工程路線方案及主要控制點、工程交通量預測、主要技術指標、主要工程量等進行介紹,給出永久占地、臨時占地情況,工程內容主要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橋梁涵洞、隧道、交叉工程、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連接線、工程占地及拆遷、工程土石方、三場(取土場、棄土場、采石場)、施工便道便橋等,詳細介紹工程施工方案,路基、路面、橋梁的施工工藝。
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的施工期一般較長,施工期的環境影響持續時間也較長。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對土地的占用,工程開挖對植被、水土流失等生態影響,施工粉塵、揚塵對環境空氣的影響,對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以及由施工車輛噪聲、施工機械噪聲、汽車尾氣以及對沿線景觀的影響。
3.3.1 施工揚塵
工程施工過程產生的廢氣污染物為顆粒物。主要污染環節為散裝材料的運輸和堆放,土石方的開挖和回填、施工營地橋梁預制場及攪拌站等作業過程。上述各環節在受風力的作用下將會對施工現場及周圍環境產生揚塵。另外,運輸車輛行駛將產生道路二次揚塵污染。道路工程若設置瀝青攪拌站,還要考慮瀝青的熬制、拌合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污染物對環境空氣的影響。
3.3.2 施工廢水
道路施工期間,施工材料若保管不善或受降雨沖刷等原因滲入地下,將會引起地下水體污染;廢棄的建筑材料堆場殘留物質經雨水沖刷下滲也會造成地下水體污染;施工營地內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對水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
3.3.3 施工噪聲
建筑施工期噪聲源主要來自施工機械運轉,設備動力噪聲。此外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運輸也可引起交通的增加。道路建設施工期間,施工工作量大,而且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用到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機械不盡相同,作業機械類型較多,如推土機、壓路機、挖掘機、裝載機、平地機等和施工車輛產生的噪聲,這些突發性非穩態噪聲源將對敏感點產生一定影響。
3.3.4 施工固廢物
道路工程固體廢物主要為棄方,如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多余土地的壓占,在雨季可能增加水土流失,同時對周邊景觀和地質環境的產生不良影響,施工期的其它建筑垃圾經合理處置后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3.3.5 施工生態環境影響
施工期生態影響主要有植被覆蓋、動物遷徙、占地(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棄土方案、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農業生態、景觀生態等,評價是要通過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影響。
3.3.6 施工期社會環境影響
結合工程性質和區域環境特征以及影響因子的影響程度,道路建設對社會環境影響主要表現為: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礦產資源利用、工農業生產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對農民生計方式、居民出行條件及安全和生活質量、拆遷與安置、土地利用、基礎設施、資源利用和旅游業發展等的影響。
3.4.1 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工程沿線區域原有自然生態功能完整,運營初期沿線植被未完全恢復,水土流失依然存在。運營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主要考慮道路建成后對野生動物、農業、景觀等的影響分析。
3.4.2 噪聲影響因素分析
運營期主要噪聲源為雨水泵站,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噪聲源(為非穩態源),均可能對沿線兩側的環境敏感點造成不同程度污染影響。
3.4.3 廢氣污染源分析
道路工程的廢氣污染物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運營期汽車尾氣中主要污染物為CO、NOx(評價時采用NO2)、HC等,汽車尾氣污染物可模擬為一條連續排放的線性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與交通量的大小密切有關,同時又取決于車輛類型和運行狀況。
3.4.4 水環境污染源分析
道路運營期由于車輛燃油、廢油滴漏在路面,含有油類物質混入路面積水泵入地表水體,造成地表水體污染。
3.4.5 社會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環評中社會環境影響因素包括社區發展、居民生活質量、房屋拆遷、基礎設施、資源利用等主要社會要素,還要考慮城鎮規劃區、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等社會敏感區。
為預測城市外環線建成后的環境質量,須對道路建設前區域環境質量狀況進行背景調查和評價。
(1)環境空氣。在評價范圍內,應選取有代表性的環境空氣保護目標(集中居民點,學校,醫院等)進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
(2)聲環境。應對沿線評價范圍內的主要環境敏感點(集中居民點,學校,醫院等)進行實測。
(3)水環境。對沿線評價范圍內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取水口、地表河流、地下水等水敏感點環境質量現狀進行監測。分析方法有資料收集,現場調查監測,單因子指數評價。
(4)生態樣方調查。主要生態要素包括基本農田,植被,生態公益林,動物,保護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水生生物,景觀,生態完整性。分析方法有資料收集,調查走訪,現場踏勘,生態樣方調查,景觀多因子評價,遙感解譯。
3.6.1 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鑒于施工噪聲的復雜性,以及施工噪聲影響的區域性和階段性,環境評價中應針對不同施工階段計算出不同施工設備的噪聲的影響大小和影響范圍(包括場界和敏感點)進行準確的預測和評價,以便施工單位在施工時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如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應盡量避免在夜間(22:00~6:00)進行;施工單位應盡量選用低噪聲、低振動的施工機械設備和帶有消聲、隔音的附屬設備,施工現場靠近居民一側設置圍擋;做好施工申請和公告工作;施工運輸車輛在過村莊時控制車速、禁鳴,加強車輛維護,來減輕噪聲對周圍聲環境的影響。
運營期雨水泵站的水泵應采取有效措施達到標準要求;城市外環線工程沿線的部分敏感點一般距離道路較近,交通噪聲污染對沿線敏感目標的影響較大,應予以重點評價,模型預測(沒有進行背景噪聲疊加情況下的公路兩側距離路中心線200 m范圍內交通噪聲預測值;根據聲功能區劃限值計算公路兩側主要交通噪聲值達標距離情況;敏感點各預測年噪聲值;各敏感點縱面等聲級線圖;特殊路段近期平面等聲級線圖),評價道路建成后在近期、中期和遠期的噪聲總體水平及其對周圍評價范圍內的敏感點噪聲影響,以便根據噪聲影響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降噪措施,包括道路本身的工程降噪措施、工程管理措施以及對沿線村鎮的規劃控制要求等。
3.6.2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施工期是道路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最主要時期,結合沿線生態環境特點及其工程特性分析,從工程臨時占地、水土保持、景觀生態等方面進行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施工作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將生態環境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在工程投入運營后做好修復、綠化等工作。綠化工程作為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僅能夠美化景觀,還起到及時恢復和補償原有區域內植被損失,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并具有減少汽車揚塵、降低汽車噪聲等環境效益。
3.6.3 環境空氣影響預測與評價
施工期物料的運輸和裝卸將給道路沿線帶來揚塵污染。灰土的起塵量與其表面含水量、車速成比例關系。在施工過程中,應合理規劃運輸路線,遮蓋運輸車輛,并采取必要的灑水措施,減少道路揚塵影響。施工現場、筑路材料堆放地點遇到惡劣天氣加篷覆蓋,減少堆存量并及時利用,定期灑水防塵;路基填筑時,根據路基材料壓實的需要相應灑水;設置灰土拌合場及瀝青拌合場的,應預測廢氣對周圍環境影響并提出減輕污染的措施;施工營地橋梁預制件場地應當選在環境敏感點的下風向,并有一定的防護距離。
運營期環評應預測主要污染物NO2對環境空氣敏感點和評價范圍的最大環境影響,分析是否超標、超標程度、超標位置,并繪制評價范圍內相應的濃度等值線分布圖,為了使道路周圍大氣環境優化,環評應提出在道路兩側加強綠化、加強道路管理及路面養護、對尾氣超標車輛禁止其上路等建議。
3.6.4 環境風險分析
環境風險分析方法主要有資料收集,模型預測(一定時間內污染物的擴散距離,污染物的擴散濃度值)。
道路運營環境風險主要是危險品儲運風險,運輸過程中稍加不慎,極易導致嚴重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可能導致環境損害[2]。道路工程風險關注點是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其他水域,尤其是需高度重視環境敏感點位和區段發生的交通事故所產生的環境污染風險,影響范圍與危害程度取決于危險品的毒性、化學性質、燃燒性與爆炸性、泄露量及事故地點的環境敏感度、擴散性等多種因素。主要措施是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部門頒發的危險化學品運輸的相關規定,同時在道路入口處設置化學危險品運輸申報點,充分發揮路政和公路巡警的監督、檢查和管理功能,對運輸危險品的車輛進行全程監控,防止危險品運輸車高速行駛、超車,建立環境風險應急報告程序和制度,出現事故環境風險后,按照環境風險預警程序,啟動應急方案,采取緊急救援等措施,排除或減輕事故風險危害,在橋面設置危險品運輸車輛通過警示牌,建設橋面徑流水收集系統,沉淀池;加強危險品車輛通過橋面的管理,建立道路危險化學品貨物運輸事故應急預案等,以達到降低環境風險,減少危害環境的目的。
城市外環線工程需要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對水土流失防治范圍及防治目標進行介紹,分析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狀、流失量預測、土石方平衡、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投資情況。
環評應對取土場、棄土場、采石場環境合理性進行分析:是否影響重要資源,應不破壞基本農田、特產地等,盡量選擇旱地、林地等,少占良田;是否置于敏感景觀點;是否置于環境風險地段,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泄洪道、大風通道等環境不穩定處;是否影響環境敏感目標;是否易于恢復利用;運輸道路是否穿越不宜穿越地區等,如集中居民區、學校和醫院等。
城市外環線開發項目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環發2006[3]號文及有關規定落實公眾參與內容,滿足公示次數及時限要求,建設單位、評價單位向擬建項目周圍地區的公眾說明道路的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建設周期、道路等級、設計速度等工程基本概況和由于該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擬采取的污染物防治措施,公眾參與信息公布可采用報紙,上網,張貼公示等形式;意見征求可采取發放個體調查表,訪談沿線鄉鎮學校等,走訪職能部門,專訪、座談會聽證會等幾種形式進行,周圍環境敏感點較多且距離較近時,應召開聽證會,對施工期和運營期的污染防治措施征求群眾意見,將群眾意見和建議納入工程的設計工作及影響減緩措施內容中。
環評中應從規劃協調、敏感目標、生態影響、安全性、資源影響、景觀影響等方面論述工程選線和建設方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選線是否與城市路網規劃、城鎮規劃一致;是否影響法定的或科學評價認定的重要保護目標;是否經過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或對其影響,是否會造成重大生態分割或對生態敏感目標的嚴重影響;是否位于環境風險大的點、段上,是否影響飲用水源保護區或取水口;是否影響重要資源或造成重大的資源損失;是否置于敏感景觀點,影響重要景觀;是否會加劇沿線區域現有環境問題等。
城市外環線建設項目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把好環境保護第一關,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把城市道路建設和道路環境保護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使城市外環線開發建設與城市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1]張少金,秦家盛.淺談城市道路環境影響評價要點[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2).
[2]鄭明太.城市道路建設與環境影響評價[J].路基工程,2008(3):161~162.
[3]胡二邦.環境風險評價實用技術和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