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梓平
(廣西國有高峰林場,廣西南寧530002)
森林作為人類及各類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均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當前,我國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方面把森林防火納入國家防災體系和公共應急體系機制建設,森林防火綜合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廣西經過多年封山育林、全民普遍造林,全區森林面積已達1450萬 hm2,森林蓄積量6.8億 m3,因此,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護森林、發展可持續林業、建立生態林業的一項重點工作[3~5]。
“十二五”以來,廣西森林防火工作著眼針對性,強調有效性,注重發展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后,集體林區林地經營主體分散化,一家一戶森林防火能力低下與林區用火急劇增加、森林火災發生幾率升高的矛盾越來越突出[6]。為此,廣西出臺了《關于加強鄉村森林防火能力建設的意見》,召開現場會,全面部署鄉村森林防火能力建設工作。大力組建森林防火協會,完善村規民約,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業主為主、林農參與”的鄉村森林防火組織體系。以開展“和諧防火”、啟動示范村試點建設、組建村屯群眾森林消防隊和摩托車火源管理巡邏隊、實施聯戶聯防等為抓手,不斷推進鄉村森林防火能力建設。
隨著廣西森林生態穩步向好、農村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林內易燃可燃物逐年積累,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則火勢兇猛,難撲難救。為此,廣西堅持“以專為主”,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森林消防隊建設的目標任務。安排9 200多萬元開展森林消防隊伍營房、裝備建設。年年開展演練、訓練,不斷提高森林消防隊伍的戰斗力。
組織開展以村為基本單元,自治區、市、縣三級分層進行的森林火險區劃,開展信息管理系統研建、森林火險精細化預報研究,構建森林防火信息指揮、預警監測、數字化通訊和視頻監控系統[7],推廣使用信息管理、火險預警、遠程監控和以水滅火新裝備、新技術,不斷提高森林防火的信息化、機械化、科學化水平。
廣泛開展“課堂宣教”、“上門宣教”、“跟蹤宣教”、“歌舞宣教”、“案例宣教”、“定點宣教”、“伴游宣教”、“網上宣教”、“上位宣教”、“面上宣教”等10項宣傳教育活動。清除防火林帶、防火線、村邊、墓邊、田邊、重要設施旁邊“二線四邊”雜草,實施“盯點看面”,在主要路口設置檢查站,在墳墓集中區、重要設施和重點片區安排護林員、巡邏人員加強巡邏,每年組織開展4次以上“拉網式”隱患排查活動,極大地減少了森林火災的發生。
堅持24小時值班、領導帶班,有火必報、即有即報、歸口上報,嚴格執行衛星熱點核查反饋制度[8]。堅持由有經驗的人員指揮、靠前指揮。堅持以專業隊伍撲火為主,樹立“打小火立大功”理念,實施重兵撲救,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堅持安全第一,嚴禁動員老弱病殘孕和學生撲火,在有組織的撲火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傷亡事故,森林火災“當日撲滅率”達到98%以上。
按照精細化管理的思想、原則和方法,盡量將每一項工作流程化、指標化、表單化、數量化。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把森林防火工作的經驗制度化、規范化,森林防火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這些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至2014年底,廣西森林防火協會達到230個,鄉村聯防組織達到1500多個,組建群眾森林消防隊1396支、火源管理摩托車巡邏隊1260支,實施21個森林防火項目,完成預警監測系統、自治區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建設,完成全區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全數字化的森林防火無線電通訊系統建設。2011~2013年,共發生森林火災900起,火場總面積 12 207.2 hm2,受災森林面積 2 257.3 hm2,年均森林火災發生率每10萬 hm22.1次,與“十一五”相比,年均森林火災次數下降54%,火場總面積下降64%,受害森林面積下降52%。
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廣西森林防火工作呈現出以下6個方面的階段性特征。
近年來,通過有意識地安排高素質人員進入干部隊伍,通過目標管理考核、信息系統應用的倒逼,以及經常性的培訓,專職干部隊伍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通過不斷鞏固壯大專業森林消防隊伍,普遍組建半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群眾森林消防隊伍,森林消防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森林防火辦事機構編制不統一、不規范,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的編制普遍沒有解決,嚴重制約了人才隊伍建設和森林防火綜合能力的提高。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必須抓住國家高度重視應急搶險救災工作的機遇,大力加強森林防火機構隊伍的規范化建設;必須適應森林防火現代化要求,著力提高森林防火人員素質。
“十二五”以來,廣西森林防火設施設備數量迅速增多,質量也隨之提高,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并未得到解決,粗放型建設方式仍未改變。主要的問題是區域之間不平衡,同一區域內的森林防火子系統之間不平衡;同時,結構不優,設施數量增多,但一般性的多,科技含量高的少,且空間分布不優。“十三五”期間,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經費必然顯著增多,迫切要求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充分發揮資金效益。
這幾年廣西加大了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用,但許多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用還沒有開展,現有的這些先進設備、系統還沒有充分整合形成現實生產力,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大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用力度,另一方面加大系統整合力度,加大使用培訓力度,使先進科學技術能夠切實解決森林防火工作的實際問題。
廣西修訂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防火目標管理辦法》,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防火重點監管縣監管辦法》,制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火災信息報送處置暫行規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防火指揮部關于大力加強鄉村森林防火能力建設的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防火指揮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的意見》,修訂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火災應急預案》,森林防火的制度化、規范化不斷加強,但制度仍不健全,大量標準、規范仍未制定。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迫切要求加強森林防火制度規范建設。
近年來,廣西森林火險天氣等級預報精度越來越高,火源管理越來越嚴格有效,森林可燃物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同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其異常變動加劇,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隨之不斷攀升;隨著森林資源越來越豐富、林業開發越來越深入,林區野外用火的面在擴散、點在增多,管理難度在加大;隨著農村能源結構的變化,林地易燃可燃物增多,很多林區嚴重超載,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的可能性升高,迫切要求進一步提高森林火災致災要素的管理水平[8-9]。
一方面,全社會普遍關注森林防火,廣大林農、林業投資者強烈要求做好森林防火,黨中央、國務院及地方黨委、政府對森林防火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全社會的支持參與度不夠,部分領導對森林防火的重視不夠,地方財政投入不足,指揮部成員單位履職盡責不夠,鄉村森林防火能力普遍不高,廣大投資者和林農沒有真正參與到森林防火工作中來。必須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社會森林防火意識,加強鄉村森林防火能力建設,使林區群眾直接參與到森林防火工作中來。
這些特征表明,廣西森林防火體制不順、基礎不牢、機制不暢、隊伍和保障不強的問題十分嚴重,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森林防火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森林火災綜合防治能力不高與森林防火形勢嚴峻任務繁重之間的矛盾。
依據發展的不平衡性理論,從量入為出的現實可行性出發,未來幾年仍然是森林防火的重點突破時期,仍然難以做到全面推進、齊頭并進,重點是抓短板、補短腿、強優勢,為森林防火全面協調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筆者提出以下幾個對策與建議來加強森林防火工作。
將廣西森林防火工作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建立森林火災應急資源平臺,完成信息整合和共享[2],加強全區數字化通信系統、信息指揮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預警監測系統的使用、維護和管理,通過3~5年的努力,使該區森林防火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全國先進行業。
確保森林防火綜合能力提升上新臺階,確保森林火災損失穩定在低水平。提高森林防火綜合能力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要務。一方面要確保每年的森林火災損失處于較低水平,另一方面要消除極端不利條件的影響,防止大起大落,把損失降下來。
嚴防重特大森林火災,嚴防群死群傷事故,嚴防產生重大社會不良影響。這是森林防火系統工程的目的意義所在,是實現自治區黨委政府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區、林業強區、木材戰略核心儲備基地和美麗廣西的需要。
4.4.1 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森林消防隊伍體系,加強專業隊營房建設、隊伍裝備和訓練演練,將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成為“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過硬的隊伍。
4.4.2 加強科技創新
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加強信息指揮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和指揮中心和航空消防能力建設,把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之更能成為森林防火的堅實基礎和保證。
4.4.3 加強鄉村級森林防火能力建設
要指導該區各林業大縣完善鄉村森林防火指揮機構建設,指導各區直國有林場、專業造林公司及造林大戶大力組建森林防火協會、群眾森林消防隊伍、火源管理摩托車巡邏隊和森林防火信息員隊伍,完善村規民約,將森林防火能力建設下沉到鄉鎮一級,以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4.4.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以水滅火裝備以及森林消防指揮車、運兵車、水罐車、保障車、通訊車等交通工具的配備,同時加強在高速公路及重點路口設立大型宣傳牌,在重點林區修建防火林道及生物防火林帶的建設,加快百色革命老區三期等6個森林重點火險區及南寧國家級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項目(高峰)的建設。
4.4.5 加強制度規范建設
建立健全森林火災應急預案體系、森林防火職責任務規范體系,出臺森林防火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在自治區與市(縣)、市(縣)與鄉、鄉與村及學生與家長等各級各類層層簽訂責任狀,增強全民森林防火意識和法制觀念,積極推廣森林火災保險[10],將森林火災保險作為必備的政策導向,為森林防火工作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建立長效機制奠定基礎[6]。
4.4.6 加強組織指揮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指揮機構及其辦事機構,加強指揮員隊伍和專職干部隊伍建設,對縣級以上指揮員和縣級以下撲火骨干進行培訓,確保人員精干,提高他們的應急處置能力,同時推動建立縣級及以上層次的專職指揮員制度,強化指揮體系。
[1]門玉中.關于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27(4):18 ~19.
[2]周 璀,王 穎,張 貴.省級森林火災應急資源管理平臺研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8):106 ~109.
[3]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天氣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4]王世輝.加強森林防火必要性及對策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2):244.
[5]夏康民.淺析森林防火的問題及對策[J].廣東科技,2008(22):49~50.
[6]劉發林,張思玉,曾思齊.林權制度改革后森林防火機制創新探討[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1):20 ~22
[7]段永清.森林防火技術及措施研究[J].能源與節能,2013(2):117~118.
[8]唐 華.我國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企業導報,2012(12):238 ~239.
[9]盧金寶.森林防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業家,2012(22):170.
[10]于立峰.市場經濟體制下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J].林業科技情報,2012(2):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