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揚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國土資源局,寧夏石嘴山753400)
寧夏林業用地的總面積為3267萬畝,其中集體林地面積近1500萬畝,生態公益林占其中的97%,呈現出商品林少、生態公益林多,喬木林少、灌木林多,林產品經濟收益不足,生態效益突出,管護經營成本高等特點。依據寧夏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2015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要點》的相關內容,努力找尋能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有效對策,以盡快實現其林權制度改革目標——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
寧夏林改自2009年9月啟動,2011年底全面推開,目前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1444.7萬畝,確權率100%,發證面積1417.7萬畝,發證率98.1%,林權糾紛調處率100%,檔案管理合格率96%,群眾滿意率99%。
隨著集體林權改革的深入推進,以林草、林禽、林藥、林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為主要模式的林下經濟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如涇源縣特色苗木、隆德縣林下藥材種植、彭陽縣和鹽池縣為主的林禽養殖、中衛市的棗瓜間作、彭陽縣、隆德縣、鹽池縣的林產品加工、原州區、西吉、彭陽、鹽池、涇源縣的生態觀光旅游產業突出的縣(市、區)。共創建林業專業合作社297家、家庭林場735家,帶動5萬多農民發展林下經濟。寧夏4家涉林企業還通過林權抵押與5家金融機構達成了1.4億元的林業貸款意向,全區累計流轉林地150多萬畝,流轉金額超過10億元。據自治區林權服務中心統計,2015年全區林下種植養殖規模有望達到286萬畝,實現總產值14億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寧夏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隨著集體林權改革的深入推進,一些問題和矛盾日益凸顯,影響了林改工作的深入。
(1)確權發證工作仍留有死角。確權發證是林改的基礎工作,個別縣(市、區)存在林權關系不清,草原證、林權證交叉的現象,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部分縣(市、區)個別承包造林戶的確權發證工作遲遲沒有開展。
(2)寧夏集體林地面積為1921.5萬畝,生態公益林占其中的97%,管護經營成本高,缺少生態效益補償款等現金支持,生態公益林管護經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收不到效益,得不到實惠,積極性難以持續,管理狀況堪憂。
(3)林下經濟難以規模化持續發展。寧夏集體林地近1500萬畝,目前只流轉發展林下經濟150萬畝,林下經濟的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但這些集體林地大部分是干旱少雨的山坡地和沙荒地,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加之農民自身缺乏技術和資金,扶持林下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林權流轉、抵押貸款、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政策相對滯后,又缺乏政府相關業務部門的技術指導和市場調劑,林下經濟難以規模化持續發展。
(4)林權服務機構尚未健全。寧夏已成立自治區林權服務管理機構,但大多數市、縣、區還未建立林權服務機構,部分市、縣、區僅僅是把機構掛靠在林業局下屬的林政站,林權的流轉、評估、抵押貸款等服務工作根本無法正常開展。
針對寧夏集體林權制度基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對勘界確權、林權證發放、檔案資料管理、糾紛調處等進行查漏補缺,相關縣(市、區)要克服畏難情緒,限期整改,確保基礎改革成效,鞏固改革成果。
(1)創新機制,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渠道的補償機制。在林改工作中針對生態公益林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嚴格保護是基本的工作重點。應加快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逐步提高集體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爭取將生態公益林補助、天然林保護補助、特色經濟林補助、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扶持政策等各項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同時建立造林、撫育、管護等補貼制度,落實林木良種、森林撫育、木本糧油、種質資源保護、生物質能源林、速生豐產林等補貼政策。集體林地的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林區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應納入當地發展規劃。
(2)盡快制定《自治區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標準》。隨著集體林權改革的深入推進,以林草、林禽、林藥、林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林下經濟模式日趨成熟,應組織力量加以整理總結進行推廣,還可以通過組織召開林下經濟現場會的形式,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
(3)建立林業科技推廣激勵機制,提高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通過激勵機制的運用,鼓勵林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探索新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農民增收。
(4)盡快制定《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林下經濟發展規劃》、《集體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林權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關于促進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施意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自治區級示范社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森林保險實施方案》等發展林下經濟的優惠扶持政策,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的健康發展。
拓展信貸支林渠道,積極開辦農民林業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等業務,適當延長抵押貸款期限,合理設定抵押貸款利率,增強林業資源轉化為資產、資本的能力。落實林業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簡化貸款手續,增強金融對林業發展的服務能力。
進一步規范林地承包經營權、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的流轉,保護好流轉各方的合法權益。加快市、縣、區林權服務中心建設,落實工作機構、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開展林權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逐步構建自治區、市、縣、鄉(鎮)互聯互通的集體林權流轉、交易、監管服務平臺,保障林權流轉依法、規范、公平、有序。加強對林地流轉后林地用途、林地開發利用和流轉合同執行等情況的監督檢查。
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精神,大力支持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專業協會發展,壯大林業合作組織,提高合作經營覆蓋面和風險抵御能力。
在實際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應堅持落實主體責任、維護權利、嚴格保護、科學經營和利用的基本原則,依據林改思路把對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工作落到實處,充分激發寧夏廣大林農積極參與改革的熱情,加強對林業生態的建設與保護,從而促使寧夏林業成功打造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1]周 琿,江瑞濤.寧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思考[J].寧夏農林科技,2011(12):101 ~102.
[2]全東哲,李興東.林業站公益生態林保護資源芻議[J].現代園藝,2013(8):130.
[3]高兆蔚.福建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其換發證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2014(2):47 -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