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麗
應合理解決農民取土問題
◎張會麗
農民,乃莊稼之人;居農村,無土乃缺角。因為取土問題,國土部門一直十分頭疼,在責任田里取土的事情屢屢發生,屢禁不止,依法處罰也斷不了根苗,而且被處罰的農民卻口中喊冤,心中又不服。
近些年來,隨著土地法律法規的健全落實,農村所有荒地、荒山、荒塘、荒溝、荒河、荒路等邊邊角角的荒地全部承包給了個人。他們苦心經營,認真管理,看管甚嚴。農民取土沒地方,被逼無奈,便偷偷地到自己承包田里取土。他們擔驚受怕,唯恐被村土地協管員舉報,被國土所處罰,只得在早晨或晚上無人時悄悄地到自己承包田里取土。盡管國土所和村土地協管員加大巡查力度,每天巡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難以完全制止,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常言道:一人難捂眾人眼,眾人能捂一人眼。國土所和協管員再多,也沒有老百姓多,總不能一個人一天24個小時守在地里頭。農民要生產生活需要大量的土,沒有土又不行。俗話說,活人總不能讓尿憋死。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忍痛割愛,從自己承包田里取土,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農民要發展養殖業,需要用土墊廄墊圈,需要用土漚制農家肥,需要用土壘墻砌屋筑院墻,需要用土墊院里和路上被汛期雨水沖壞的地方等等,一年四季農民需要很多土。現在土地法規定不讓農民在自己承包田里取土,其他又沒有拉土的地方。農民取土無地方,就給生產生活帶來了一定困難,農民意見很大。國土部門表示同情,又無能為力,苦沒辦法。
筆者認為,只要以人為本,心中有民,辦法總是有的,農民用土的事情就不難解決。關鍵問題是要政府出面,村委會牽頭,國土所配合,三方通力協作,就能把問題解決好。要通過法律渠道,給農民劃出一個取土的地方,或荒坡,或荒塘,或荒溝,或荒路,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合理取土,限定取土范圍和尺寸,從多造地的目的出發,逐年改換地方,達到年年造地的目的。農民有了取土地方,又造出了新田地,豈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對于那些靠賣土牟利的土販子要進行嚴厲打擊,以保民生,保良田。
眼下,已進入冬閑時節,正是農民集中取土囤土以備全年所用的時候,國土部門一定要加強宣傳教育,嚴查細管,確保不因取土毀壞一分一厘基本農田,更重要的是要解民燃眉之急,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農民取土問題當作一件大事抓一抓,從根本上解決好,確保農民的生產生活無憂無慮,不受任何影響。
(作者單位:扶溝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