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搖滾音樂節剛剛露出旺相的時候,有不少樂評人認為這只是“搖滾的回光返照”。目前國內音樂節的井噴絕對不會是曇花一現,而是將迎來一個更長期和穩定的發展期。
買一份pizza,捧一杯啤酒,在廣場、公園、海灘或者島嶼消磨整個午后甚至夜晚,跟成千上萬人一起隨音樂狂歡。如今,這種新的娛樂方式在國內一些大中城市流行開來。
近幾年來,音樂節步入井噴式發展,無論是數量還是演出形式,國內音樂節市場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音樂節似乎已不僅僅是音樂的節日,也成為一種交流和釋放壓力的方式。
舞臺更大,聽眾更多
廣場狂歡式音樂節源自西方,演繹的主要是爵士、搖滾、朋克、金屬、雷鬼等當代原創流行音樂,經常是露天的,不受場地大小限制,盡可能接納更多的歌迷。像美國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音樂節、英國的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丹麥的洛斯基爾德音樂節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流行音樂節。如今,國際上許多音樂節已不完全從純音樂的角度出發,而是結合旅游與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甚至以音樂的名義與慈善和公益事業結合起來,承載相當的社會意義。
最近兩三年,內地廣場音樂節漸成氣候,創造出像迷笛音樂節、爵士上海音樂節、摩登天空音樂節等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更多相應形式的音樂節也跟風而起。
有業內人士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樂隊在Live House演出面對的只是上百觀眾,但一個音樂節提供的舞臺可能擁有成千上萬觀眾,聽過之后可能會有一半人成為支持者,這是音樂人攬獲聽眾的好時機。對于聽眾而言,廣場音樂節也提供了一個較低的準入門檻,音樂節的門票比起演唱會來平價得多,還有可能是免費“大餐”。比如今年的摩登音樂節是4天200元,大寧音樂節則完全免費。
“摩登天空”總經理沈黎暉認為廣場狂歡式音樂節越來越多對于中國音樂市場來說是好事兒:“讓這些樂隊有更大的舞臺、更多的觀眾,而且數量肯定會呈爆炸性增長。”大寧音樂季的主辦方指出:“音樂需要真實而獨立的表達空間,音樂節恰恰為原創音樂提供了一個面對大眾的舞臺,讓藝術走近生活。”
搖滾節變成廟會式狂歡
搖滾—直被視為小眾,搖滾音樂節的普及,已經促使它徹底變成了大眾的節日和狂歡。
在長城音樂節上,露營區的帳篷形成連營多達數百頂,有的年輕觀眾還在營地埋鍋造飯享受生活。曾經在北京門頭溝舉辦過的京浪音樂節因為離市區較近,吸引了許多家庭來度周末,一個和老公孩子一起來的女觀眾坐在遠離舞臺的餐飲區吃著烤串,她說:“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搖滾音樂節,聽說這兒有個好玩的活動就來了。”
如果在前幾年,這種廟會式的音樂節氣氛可能會遭到場內大部分觀眾的排斥,那時候的觀眾群體以鐵桿搖滾迷為主,他們打著的旗號是“搖滾不死”。剩下的還有一批冷靜見長的樂評人,他們習慣揣著手直立在看臺前思考沉重話題,回去好抒發些“中國搖滾完了!”“中國搖滾出路何在”的感慨。
今天,享樂代替了搖滾音樂節的悲壯氣場,露營、喝酒、打牌、聊天、跳舞、放風箏……搖滾節上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娛樂,這多少也讓一些鐵桿搖滾迷們略感傷感,但發出的聲音已經極為有限了。
曾擔任過唐朝樂隊、二手玫瑰樂隊經紀人的黃燎原說:“搖滾節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暫時擺脫平常的生活,讓思想可以自由奔放幾天,現在音樂節其實變成了一個年輕人交往的平臺,這也是以往我們沒有的廣場文化的魅力。”
虧損源于內容的同質化
張帆從2000年開始在自己校內舉辦迷笛音樂節,目的只是為了好玩,2004年黃燎原搞的賀蘭山音樂節則是第一個公開宣稱“沒賠錢”的搖滾音樂節。搖滾音樂節之所以那么多年半死不活,“賠錢”是所有組織者心中永遠的痛。
現在音樂節遍地開花,實際上絕大部分音樂節紅火的背后收入仍非常慘淡,張帆估計,現在100個音樂節里能賺錢的超不過四五個。2010年“十一”在麗江舉辦的雪山音樂節打出過“力爭做一場不賠錢的音樂節”的口號。2008年,麗江音樂節雖然吸引了幾萬觀眾,但卻難掩門口10元一張黃牛票的尷尬。
原因何在?
盡管音樂節的統計數據節節攀升,但并不能掩蓋國內音樂節市場背后潛在的危機。在音樂產業鏈條中至關重要的就是音樂本身,而在眾多音樂節輪番上演的情況下,因音樂質量,特別是原創性上的不足,音樂節難以避免內容同質化的尷尬。
“如果經常在音樂節演出名單上看到重復的名字,我可能幾個月前剛看過,他對我的吸引力就不是那么大了。”有豆瓣的網友批評說:“現在的戶外音樂節是‘山寨多、品牌少。”不論各界對音樂節這種娛樂模式或褒或貶,也不論在中國剛剛起步的音樂節模式是否名利雙收,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太大了,需要這些音樂節;中國愛音樂的年輕人太多了,也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重要的是要辦出特色,尊重音樂家和觀眾,尋找不同的定位,才能讓音樂節成為年輕人的狂歡節。
為什么還要辦?
巨額的虧損下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人義無反顧地進場?曾朝乾曾經在采訪時說過:“京浪音樂節的投資由門頭溝區政府和北京財商協會組織的投資項目共同負擔,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音樂節,帶動門頭溝區的文化和旅游發展,所以不管是政府還是私人投資,都并不在乎靠一場音樂節收回成本,虧損是我們早有思想準備的。”
京浪音樂節代表了目前大多數音樂節的運營模式,簡單地說就是“音樂節搭臺,長遠發展唱戲”。比如熱波音樂節、長城音樂節、盤龍谷音樂節等,背后都有地產項目的支持,因此音樂節的票房收入并不是商業利潤的主要來源。
朱家尖東海音樂節、鎮江迷笛音樂節也同樣,地方政府都希望把音樂節打造成當地重要的文化旅游宣傳品牌,因此說到搖滾音樂節的井噴之勢,黃燎原、張帆等都表示最要感謝的是政府的扶持和良好的大經濟形勢。
會不會曇花一現?
前兩年搖滾音樂節剛剛露出旺相的時候,有不少樂評人認為只是“搖滾的回光返照”。黃燎原、張帆等人至今都信心十足,認為目前國內音樂節的井噴絕對不會是曇花一現,將迎來一個更長期和穩定的發展期。黃燎原說:“我們的音樂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英國有400多個音樂節,分布在全國各地,而中國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周邊,近兩年才開始有外地的省會城市逐漸加入。”
張帆說:“其實在國外也一樣,英國最古老的愛丁堡藝術節有30多年歷史,它本身不盈利,但卻成功地營銷了一個城市。現在我國也在提倡創意文化產業,音樂節的發展是個很好很典型的例子。中國有600多個城市,隨著音樂節更普及下去,未來只會更多。”
(本刊編輯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