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凱+張霞+孫玉東+劉永鋒+張杰+柳巽圖
摘要:淮安蒲菜具有喜水喜肥喜光喜溫特性。對淮安蒲菜株高、葉、葉鞘、匍匐莖、花形態特征進行了描述。淮安蒲菜栽培技術要點是選擇合適種植地塊、施足基肥、合理密植、科學管理。
關鍵詞:蒲菜;種群特征;優質生產
中圖分類號: S636.9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227-01
淮安蒲菜(Typha latifolia),植物學形態分類屬于香蒲科香蒲屬,其食用部分為假莖基部嫩莖,可炒可燴,肥嫩香軟、爽口美味,可制作多種名菜,是淮揚菜中淮安特有的傳統名菜,據記載已有2 000多年歷史[1-2]。2014年,淮安蒲菜被農業部認證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其烹飪技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蒲菜是江蘇淮安特種水生蔬菜之一,有多年種植歷史。淮安蒲菜產區位于淮安市淮安區河蕩湖區,東起流均鎮,北至淮城鎮,西至南閘,南至林集,保護面積4 000 hm2,種植面積333.33 hm2,年產量7 500 t,正常零售價在30~40元/kg,冬季局部地段優質品種零售價在2 000元/kg左右,銷售市場原僅局限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現在各大城市酒店應用較多,經濟效益顯著[2-3]。淮安蒲菜含有組氨酸0.014 g/100 g、精氨酸0.037 g/100 g、碳水化合物1.7 g/100 g、膳食纖維 0.1 g/100 g、鈣38.5 g/100 g、蛋白質1.1 g/100 g、維生素C 6.07 g/100 g、維生素E 1.49 g/100 g、磷22.4 g/100 g等營養成分。
蒲菜不僅可入菜,蒲草可編織還可造紙,纖維量在40%~60%,出麻率在38%上下;花粉可入藥,中藥稱蒲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鎮痛、通淋的功效,對鎮痛、凝血、促進系統循環、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痛經等具有一定功效[4-5]。現將淮安蒲菜的特征特性、生產技術要點簡述如下:
1 淮安蒲菜形態特征
淮安蒲菜主要生長在湖蕩低洼地區。成熟的植株高 340 cm 左右,次生株高200 cm左右,再次生株高120 cm左右;葉片數23~24張,葉長250~260 cm;假莖扁圓柱狀,直立、中實,葉鞘抱莖,假莖基部寬8~10 cm;葉鞘長80~85 cm,寬2~3 cm。蒲菜的根為匍匐莖,在假莖基部扁圓的兩端抽生,每邊可抽生出1~3根;每根匍匐莖1年可抽生出23~24個節,與葉片生長同步,每節長5~7 cm、粗3~4 cm,匍匐莖末端粗2.0~2.5 cm;匍匐莖節上有須根[4]。
匍匐莖每10節左右產生出新株生長節并抽生出新株。生長條件好的1株蒲苗可分生出30株左右新苗。淮安蒲菜的蒲有公蒲、母蒲之分,母蒲不抽薹開花,公蒲抽薹開花,在生產環境較差情況下或是衰老植株易抽生出公蒲。雌雄花在同一薹上,花單生,雄花在上母花在下,穗狀花序頂生圓柱狀,花小,花被有毛。每年6—7月開花,生產上多以無性繁殖為主。雄花有雄蕊3枚,花粉黃色。雌花子房線形,有柄,花柱單一,果序圓柱狀褐色。堅果細小,具多數白色毛。
2 淮安蒲菜生育特性
淮安蒲菜生長喜水,一生喜在沼澤、河湖沿蕩的低洼濕潤的條件下生長;對肥比較喜好,蒲菜喜歡在土壤淤泥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1.5%以上)的地塊生長;蒲菜喜光,不耐陰;蒲菜在水溫10 ℃開始生長,高于35 ℃停止生長,植株生長適宜溫度在15~30 ℃[3]。
3 淮安蒲菜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低洼圩區、土壤淤泥層深厚、地勢平坦的地區種植。水位超過1.2 m以上及沙性土壤的地塊不宜種植。施足基肥:蒲菜苗栽插前2~3 d施足基肥,施用腐熟有機肥 75 000 kg/hm2,耕翻均勻耙平。栽插:在水溫10 ℃以上,5葉左右可栽插,密度15 000株/hm2左右,等行株距栽插,栽插深度5~10 cm,苗小宜淺,苗大宜深以防倒伏。水深5~10 cm,嚴防干旱缺水。當地時間在4月中下旬開始,栽插前先將與母株連接的地下匍匐莖切除,連根帶土移栽,栽插時植株葉片展開方向與行向一致,將來地下匍匐莖從葉鞘基部兩邊抽生與行向葉片抽生方向一致,有利于田間操作,不會踩傷匍匐根莖。選擇的蒲苗要剔除帶有花莖的。
在水層管理上蒲菜一生水層管理以由淺到深為原則,食用部分宜在水層以下以利蒲菜品質柔嫩,即在葉鞘與葉片之間以下為宜,正常水位在60~70 cm之間,最高水位不宜超過120 cm。定期清除田間雜草,特別是前期苗未封行前,每15 d人工清除1次雜草,尤以高大的田間雜草,以免爭肥爭光。結合采收拔去過密的分株和已抽生過3層以上的高大衰老植株;11月清除植株基部30 cm以上的蒲草,以利來年生產。越冬時,保持田間濕潤有淺水層即可[5-7]。
蒲田內可套養克氏原螯蝦、鯽魚、鳊魚、泥鰍等小型魚蝦,不宜投放體型較大的青魚等魚種養殖,投放量不宜大,如鯽魚可投放6 000尾/hm2左右。
參考文獻:
[1]孫其文. 蒲兒菜的栽培技術[J]. 上海蔬菜,2003(6):44.
[2]張 霞. 王可心,淮安蒲菜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3(24):109.
[3]朱育紅,朱金才,張國友. 淮安蒲菜發展前景及栽培技術[J]. 長江蔬菜,2013(18):150-151.
[4]孫玉東. 蒲菜新品種“淮蒲1號”[J]. 農村百事通,2013(21):35.
[5]王偉中,杜小鳳,王連臻,等. 蒲菜葉總黃酮提取工藝優化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9,21(5):131-133.
[6]張勝來,曹 虎.“開洋扒蒲菜”的制作工藝和營養測定[J]. 四川食品與發酵,2008,44(3):57-60.
[7]羅玉明,鄢貴龍,徐迎春,等. 蒲菜中礦質元素和水溶性維生素的檢測與分析[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2):95-98.龔建英,王華新,龍定建,等. 我國石斛屬植物資源及其主要種類觀賞特性 [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233-235,261.endprint